地区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省控线 | 专业组 | 选科要求 |
---|---|---|---|---|---|---|---|---|
广东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1 | 57843 | 445 | (201) |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生物(2选1) |
532 | 94712 | (203) |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 | |||||
531 | 95769 | (202) |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生物(2选1) | |||||
512 | 123668 | (204)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本科提前批 | 农村卫生专项 | 565 | 53289 | 460 | (105) |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生物(2选1) | ||
562 | 56862 | (101) | ||||||
560 | 58507 | (106) | ||||||
557 | 61555 | (117) | ||||||
62206 | (104) | |||||||
547 | 74512 | (114) | ||||||
546 | 75049 | (115) | ||||||
75697 | (103) | |||||||
75720 | (109) | |||||||
545 | 77121 | (119) | ||||||
544 | 78418 | (116) | ||||||
543 | 78971 | (102) | ||||||
79026 | (108) | |||||||
79181 | (107) | |||||||
541 | 81547 | (111) | ||||||
540 | 83965 | (110) | ||||||
539 | 84580 | (112) | ||||||
85053 | (118) | |||||||
537 | 86970 | (113) | ||||||
本科批 | 地方专项计划 | 532 | 94004 | 445 | (208) | |||
522 | 108329 | (209) | ||||||
518 | 115168 | (210) |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 | |||||
协同培养 | 510 | 127057 | (211) |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生物(2选1) | ||||
508 | 130237 | (213)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505 | 134612 | (212) |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 | |||||
历史类 | 普通类 | 528 | 22491 | 437 | (206) | 首选历史,再选化学/生物(2选1) | ||
508 | 34873 | (207)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
502 | 39731 | (205) | 首选历史,再选化学 |
广东医科大学的前身是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创建于1958年,1964年升格为五年制医学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易名为广东医学院,2016年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1960年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1978年有2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列为广东省属重点建设大学,1991年获广东省办学水平评估一等奖,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08年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2年获批设立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5月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6年1月学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0年7月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9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有效期6年。2021年8月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学校还进入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世界大学排名中心(简称CWUR)和美国权威的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两个著名权威榜单。
学校总面积近2300亩,由湛江校区、东莞校区两部分组成,湛江校区位于富有亚热带风情的沿海开放城市湛江市;东莞校区创建于2002年,位于东莞市美丽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万余人,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学院(部)。
学校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4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攀峰重点学科1个、省级优势重点学科2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设岗学科5个。设有普通本科专业37个,覆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7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6省和港澳台地区招生。
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广东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个,广东省高校重点专业4个,广东省级课程思政建设改革项目9项。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7门。近两届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有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5个临床专科)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9个临床专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4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1868人,其中专任教师1329人,博士生导师67人,硕士生导师921人(含附属医院),双聘院士2人,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2人和讲座教授2人,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学校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等8人,广东省教学名师7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4人,省“特支计划”人才2人,“扬帆计划”32人,南粤杰出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60人次,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名中医5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7人。
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专门建立了1万多平方米、设备齐全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现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14所非直属临床医学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合作教学机构遍布我省各地,形成了良好的校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科研平台服务管理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6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2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是“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湛江市医药产业联盟”、“广东省生命文化学会”等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牵头单位或会长单位。“十三五”期间,获国家级科研项目168项,其中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EI 收录论文 1309篇,出版学术著作61部,获国家专利授权128件,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项。学校网络是广东教育科研网湛江地区汇接中心,全面覆盖湛江、东莞两校区和直属附属医院,校内数字信息点超过3万个,建设有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学校还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198万多册,电子图书151万多册,音视频材料9000多小时,订有纸质期刊800多种,电子期刊4万余册,购买及可利用中外文数据库30余个。《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葡萄牙、芬兰、波兰、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5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了各类交流合作。先后加入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一带一路”热带医学联盟、中芬应用型科学大学联合会,师生参与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活跃度逐年提高,先后获得欧盟“伊拉谟斯+”高校能力建设及教师交流项目。学校于2010年起招收港澳台学生,2019年起招收本硕博层次来华留学生。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始终坚守“面向基层兴医强医,培育英才守护健康”的责任担当,形成了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鲜明的特色,获得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得到张德江、胡春华等领导的高度评价,《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充分肯定,称赞学校是“基层医生的‘摇篮’”。
办学64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和地方共培养输送了23万余名医学人才。学校生源充足,是广东省考生报考的热门省属本科院校之一。通过质量工程的建设,毕业生基础知识牢固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7.04%,在省内位居前列。2016年至今连续六年获得全国“最佳实践大学”殊荣。学校近五年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国家级170项、省级409项。学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学校恪守“立志立德、求真求精”的校训,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广东医精神,弘扬“严谨、朴实、仁爱、奉献的校风”,实施特色发展核心战略,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强校为要务,以社会服务为己任”的办学理念,立足广东,融入湾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同类先进、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崇高职业道德、强烈社会责任、深厚人民情怀,富有良好科学精神、创新素质、国际视野,具备坚实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厚实人文素养,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和广东省的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截至2022年3月1日)
2021年12月18日至12月27日,逾期不再补办。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二综合考核1考核形式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面试考核可采用学术报告专家提问等考核方法2考核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考核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要求重点考核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学科前沿知识及新研究动态掌握情况和是否具备博士生培养的潜能和综合素质具体方案由招生学院拟定3考核时间另行通知答案来源于2022年广东医科大学申请考核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
3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4我校不允许研究生同时拥有两个及以上学籍在校研究生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方可报考通过复试后须从所在培养单位退学方可获得我校拟录取资格答案来源于2022年广东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6教育部在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和我校核验答案来源于2022年广东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报名网址请使用浏览器兼容性视图模式登录答案来源于2022年广东医科大学申请考核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
二网上确认现场确认1网上确认现场确认时间网上确认现场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请考生及时关注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发布的公告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或到报考点指定地点现场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2网上确认现场确认要求1考生网上确认现场确认应当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当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2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
八招生联系方式一学校研招办联系人彭老师董老师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二招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代码102联系人阚老师苏老师联系电话通讯地址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人民大道南57号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邮编524023广东医科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2021年11月11日附件1广东医科大学2022年申请考核制招生导师及专业目录2广东医科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表3广东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现审核表答案来源于2022年广东医科大学申请考核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
二招生类别学制与学费按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培养我校暂不招收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考生应准确填写报考类别非定向就业或定向就业经提交确认后一律不得更改学制一般为3年学习年限多不超过5年全日制非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学费8000元年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学费20000元年答案来源于2022年广东医科大学申请考核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
四招生计划参照附件1广东医科大学2022年申请考核制招生导师及专业目录请考生严格按照招生导师所在专业报考不按要求填报的报考数据一律无效答案来源于2022年广东医科大学申请考核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
二招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代码102联系人阚老师苏老师联系电话通讯地址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人民大道南57号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邮编524023广东医科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2021年11月11日附件1广东医科大学2022年申请考核制招生导师及专业目录2广东医科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表3广东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现审核表答案来源于2022年广东医科大学申请考核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
一招生计划一我校2022年各专业拟招生人数详见广东医科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实际招生数将依据国家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及我校的生源情况而定二我校2022年拟招收退役大学生士兵硕士研究生10人具体招生专业见广东医科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终招生数以国家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三我校经教育部审核通过并已公示的2020年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应用心理护理公共管理暂不列入2022年招生计划终是否招生以教育部正式下达文件为准答案来源于2022年广东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