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 | 蚌埠学院 | 六盘水师范学院 |
|---|---|---|
| 软科(综合) | 501 | 527 |
| 校友会(综合) | 482 | 499 |
| 武书连 | 629 | -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二批 | 449 | 126367 | 415 | |
| 2021 | 普通类 | 专科批 | 239 | 222331 | 200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二批 | 544 | 32715 | 519 | |
| 2021 | 普通类 | 专科批 | 351 | 151588 | 200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二批 | 449 | 126839 | 415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二批 | 539 | 35782 | 519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二批 | 406 | 88870 | 367 | |
| 2021 | 民族班 | 本科二批 | 406 | 89083 | 367 | |
| 2021 | 民汉双语民族班 | 本科二批 | 400 | 94482 | 367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二批 | 517 | 22703 | 479 | |
| 2021 | 民族班 | 本科二批 | 513 | 24707 | 479 | |
| 2021 | 民汉双语民族班 | 本科二批 | 509 | 26351 | 479 |
蚌埠学院是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蚌埠高等专科学校、蚌埠教育学院、蚌埠职工大学三所学校合并组建的——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省属普通本科院校,至今已有近40年的办学历史。
学校升本以来,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四大压力”和“六大差距”,艰苦创业,锐意改革,凝心聚力打基础,科学谋划解难题,凝练了“笃学、重行、修德、立才”的校训,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通过了安徽省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现了学校管理体制由“省市共建、市管为主”向“省市共建、省管为主”的转变。
| 名称 | 省特色专业 | 特色专业 | 层次 | 学制 | 类别 |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四年 | 计算机类 |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本科 | 四年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我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以及就业推荐工作,与省内外数十家知名企业、上市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我院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深受各用人单位的好评,连续三年就业率达90%以上,2007年达到96.04%。
六盘水师范学院地处有“中国凉都”之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9年由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六盘水师范学院,2013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2015年列为贵州省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被列入贵州省“十三五”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目前与辽宁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大连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 名称 | 省特色专业 | 特色专业 | 层次 | 学制 | 类别 |
|---|---|---|---|---|---|
| 采矿工程 | 本科 | 四年 | 矿业类 |
就业指导
我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与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科学、实际的就业观,为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打下基础;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模拟面试大赛”和“求职简历制作大赛”以及就业创业论坛等活动,提高学生求职综合能力;引进SYB创业模拟培训和创业实训模块,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综合能力;开展各类招聘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就业现场观摩与实训,培养学生灵活应对能力、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搭建智慧就业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推动毕业生智慧就业。学校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为要求,不断优化和推进就业创业指导、政策宣讲、市场拓展、就业帮扶、校企合作等工作,充分用好国家及地方的各项政策,调整结构,拓宽渠道,转变观念,促进学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