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 | 承德医学院 |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
|---|---|---|
| 校友会(综合) | 377 | 499 |
| 武书连 | 466 | - |
| 软科(医药) | 60 | -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479 | 107280 | 412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03 | 35241 | 454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457 | 127518 | 412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二批 | 407 | 32900 | 301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二批 | 341 | 49115 | 301 | |
| 2021 | 校企合作 | 本科二批 | 329 | 52006 | 301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二批 | 409 | 17473 | 392 | |
| 2021 | 普通类 | 专科批 | 377 | 21393 | 160 | |
| 2021 | 校企合作 | 本科二批 | 423 | 15751 | 392 |
承德医学院是一所隶属于河北省人民政府领导的全日制高等医学本科院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政治坚定、仁爱至诚、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承医精神,“仁爱至诚 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恪守“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征途上,开拓奋进、砥砺前行。
历史沿革承德医学院是一所隶属于河北省人民政府领导的全日制高等医学本科院校。创建于1945年9月,时称冀东军区卫生学校。1948年易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冀察热辽分校、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分校。1949年5月学校集体转业,迁址到热河省会承德市,更名为热河医学院。1958年,更名为承德医学专科学校。1982年经教育部批准定名为承德医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2003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6年整体搬入新校区,开始招收留学生。
联系方式:
招办电话:0314-2291131 0314-2290576(兼传真)
招生网址:http://zs.cdmc.edu.cn/
电子邮箱:cdyxyzsb@163.com
历史文化名城--承德
承德,位于河北省东北部,距北京200余公里。毗邻京、津、西顾张家口、东接辽宁、北倚内蒙、东南邻秦皇岛、唐山,是燕山腹地、渤海之滨重要的区域性城市。 历史上曾是清王朝鼎盛时期的京师陪都,民国和解放初期为原热河省省会,今为河北省省辖市,辖八县三区。总面积39548平方公里,,是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部是七老图山脉,有茫茫林海,广袤草原;中部属燕山山脉,为低山丘陵区;南部则属燕山山脉东段之延续,峰峦重迭,峡谷幽深。河流有潮河、滦河、柳河、老牛河等。清美甘甜的潮河水和滦河水,源源不断流往北京和天津。环绕市区的山峦,属丹霞地貌,奇峰异石、自然天成,千资百态,形成独特的磬锤峰、罗汉山、天桥山、双塔山等十大景观。
承德素有“紫塞明珠”之美称,被列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甲类开放城市。1994年位于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从而使承德步入了世界文化名城的行列。
紫塞明珠-承德,这里山清水秀、气爽风清,人文古迹云集荟萃、园林山水自然景观妙趣天成。
盛世的今天,名城的主人们传承和广大着宝贵的民族文化,“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蕴”的建设“大避暑山庄”的战略构想规划了新世纪的现代文明。幢幢高楼如雨后春笋群起兀立,片片住宅小区鳞次栉比,星级宾馆星罗棋布,花园广场绚丽多彩,靓丽彩虹飞架名城。这里的蓝天、白云、清山、碧水,园林古庙、奇峰异景处处让您体现车在城中走,人在画中行。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是由国家教育部批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建于1953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最早的民族院校。学校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特色立校,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办学理念,注重民族性、区域性和应用性特色,以“培养民族优秀人才、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宗旨,累计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3万余名,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传承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稳定与社会和谐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联系人:胡老师:联系电话:0471-6585247,13847123506,
联系人:纳老师:联系电话:0471-6585248,13204713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