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 | 专业名称 | 地区 | 批次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
理科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52 | 529 | 9821 |
文科 | 日语(师范类)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79 | 567 | 1148 |
理科 | 商务英语(英语考生)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72 | 551 | 6848 |
理科 | 英语(英语考生)(师范类)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610 | 582 | 3581 |
文科 | 法学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73 | 570 | 1065 |
文科 | 俄语(师范类)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70 | 567 | 1148 |
文科 | 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62 | 543 | 2164 |
文科 | 历史学(师范类)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81 | 573 | 971 |
理科 | 数字媒体技术(师范类)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69 | 550 | 6984 |
理科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61 | 539 | 8430 |
文科 | 经济学类(经济学、金融学、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69 | 567 | 1148 |
文科 | 教育学类(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师范类)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78 | 571 | 1043 |
文科 | 新闻传播学类(新闻学、广告学)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74 | 572 | 1013 |
文科 | 商务英语(英语考生)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72 | 566 | 1184 |
理科 | 物理学类(物理学、材料物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88 | 568 | 4925 |
理科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图书馆学、教育技术学)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81 | 539 | 8430 |
文科 | 英语(英语考生)(师范类)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602 | 571 | 1043 |
文科 | 预科班(英语考生)(英语) | 吉林 | 本科一批B段 | 533 | 533 | 2691 |
文科 | 广播电视编导(艺术类)(艺术学)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54 | 527 | 3048 |
理科 | 心理学(师范类)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81 | 544 | 7764 |
理科 | 地理科学类(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79 | 544 | 7764 |
文科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612 | 582 | 713 |
文科 | 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72 | 569 | 1086 |
理科 | 生物科学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86 | 565 | 5226 |
理科 | 化学(师范类)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85 | 572 | 4488 |
理科 | 经济学类(经济学、金融学、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75 | 539 | 8430 |
理科 | 广播电视编导(艺术类)(艺术学)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45 | 514 | 12157 |
文科 |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哲学)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82 | 568 | 1117 |
理科 | 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539 | 517 | 11661 |
理科 |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 | 吉林 | 本科一批A段 | 625 | 586 | 3236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的国际关系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 研究分析、交流沟通和行政管理能力,在政治和业务方面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在各级党和政 府的涉外事务部门、教育科研机构、新闻媒体、国际组织、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 教学研究、政策分析、国际交流和国际新闻评析等方面工作的高水平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政治学理论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 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的专业研究方法,接受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文字 写作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调查研究、系统分析和协调组织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较 好中外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育和养成良好的个人综合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政治学理论与比较政治、国际关系学、世界经济、行政管 理和国际法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其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相关 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对研究对象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
2.熟悉本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点、了解国家的基本方针、重要政策和法律、法 规,了解有关国家和主要国际组织的基本体制、组织结构、决策过程、运行体制和法规制度,并能 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
3.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研究、行政管理和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计 算机应用等能力,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教学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部门从事涉外管理、政 策分析,教学研究和对外宣传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工作;
4.掌握政治学与国际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系统分析、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文献检索 和资料查询等等科学方法和分析手段,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并能在实 际工作中熟练运用;
5.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拓展全球视野,培育人文情怀和文明教养,具有健全的 法制意识、公民意识和集体意识,具备良好的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培育和养成批判性 思维、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6.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强健 康体魄,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培养乐观通达的心态,营造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培育 积极向上、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主干学科:政治学。
核心课程:国际政治学概论(国际关系学概论)、外交学概论、政治学原理(政治学概论)、国 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史(含近现代与当代部分)、中国外交(含近现代中国外交史和当代中国 外交)、国际组织与国际法、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政府与政治、外国政治制度、政治学方法论、地 区国别政治经济与外交(美、日、欧、俄及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与外交)。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教学实习,以及参与 课题研究等,时间安排一般为12~16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红色传承,星火东渐。东北师范大学原名东北大学,1946年建校,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定址于长春。1950年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1958年划归吉林省,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1980年重新划归教育部,复名为东北师范大学。1996年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
特色鲜明,成效斐然。学校以教育教学为立校之本。建校70年来,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校长成仿吾提出了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学校首开中国高师函授教育之先河;80年代,学校主动服务农村基础教育,走出了一条享誉基础教育界的“长白山之路”;90年代,实施“优师工程”,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进入新世纪,启动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探索“U-G-S教师教育新模式”。“优师工程”和“U-G-S教师教育新模式”先后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连续多年保持高比例就业率,近十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连续被教育部树立为高校就业工作典型,2004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我校被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成为全国获此殊荣的四所高校之一;2008年,在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的背景下,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部专门编发简报,以《东北师范大学创新高校公共就业服务模式 提振大学生就业形势》为题,介绍我校就业工作经验;2009年,就业中心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表彰,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是获此表彰的两个高校就业中心之一;2010年,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是六所大会交流高校之一,中共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分别批示,要求将东北师范大学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经验做法,向全国各高校介绍推广;2013年,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发了《东北师大就业率持续居高具有启示意义》一文,刘延东批示:“东北师大加大师范专业课程改革,把就业当作一门学问,联合建立教育人才市场的做法要认真总结推广”;2014年,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发了《东北师大为就业困难学生提供差异化帮扶》一文,刘延东批示:“东北师大差异化帮扶困难学生的做法可借鉴推广”。教育部先后六次编发简报,指出东北师范大学良好就业态势提振全国就业形势的积极意义。除此之外,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连续11年对我校就业工作进行报道,东北高师就业洽谈会与农博会、汽博会、电影节并称吉林省“四大盛会”,被新闻媒体誉为“东师现象”。据统计,近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对我校就业工作宣传报道500余次,就业工作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
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学生为本、市场为准、服务为训”的就业工作理念。在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了富有东北师范大学特色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1. 从“三分之一”到“内合外联”,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打破传统工作模式,提出了各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做就业管理、就业指导与就业市场工作的就业工作新模式,被教育部树立为就业工作职能转变的典型。2001年,东北师大提出“内合”东北高师,“外联”用人单位模式,成立了以东北师范大学为秘书长单位的“东北高师就业协作体”,有力拉动了东北高师毕业生充分就业。目前,协作体院校从成立时的17所增至28所,涵盖了东北地区全部高师院校,按照“市场共建、信息共享、品牌共创”的原则,形成了以东北师大为中心、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东北教育人才品牌市场。2007年,我校联合东北高师院校成立了东北高师就业工作研究会,拓展合作新领域,进行深度合作。目前,已实现了学生就业工作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
2. 从“东北教育人才集散地”到“全国教育人才专业市场”,实现了“区域 ”向“全国”的市场跨越学校在毕业生质量上打造“师”字品牌,建设大区域、开放式、专业化的教育人才市场,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共赢”成为学校就业市场开发培育的基本战略。1997年,学校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百所毕业生就业基地;2001年,在原有的就业基地基础上,通过“距近校校联合,距远一校展扩”,建立以市(地)、县(市、区)为单位的区域性就业基地,并从中选设基地联系校,形成以联系校为“点”,基地为“面”,“点面结合”的毕业生就业基地网络;2003年,启动“百所城市就业市场开发规划”,以“高端巩固、中端拓展、基层引导”为原则,对全国五个区域、八个领域的两千家用人单位进行重点开发走访,在全国挑选了112个城市作为首批城市就业基地,实现了从“百校”到“百城”的跨越;2005年,东北师范大学又进一步向“基层”迈进,号召广大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基础教育最需要的地方去,并将举办“会中会”——“东北28所高师院校毕业生到全国基层百县就业专场洽谈会”;2007年,在全国相继出台事业单位执行“用人招考制度”、“编制核定”政策以及发达地区的“户口限制”政策的背景下,我校就业市场开始导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实施企业“营销组合”运营模式,着力开发我国十大城市群的师范和非师范毕业生就业市场;2008年,自主研发了评价市场价值的“五维”指标体系,完成了我校就业市场的一轮深度开发和精准营销;2009年,教育部批准我校建立“全国教育人才专业市场”,成为教育部在全国设立的第一家行业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从“区域市场”到“全国市场”的跨越,参加洽谈会的用人单位从2001年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430家攀升到2013年来自全国各省市的3000多家;需求信息从4000条提升到近167116条;供需比从1∶8提升到1∶19。目前,就业市场已经从传统的东北地区拓展到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中原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海峡西岸地区、西南地区,东北高师毕业生遍布全国。
3. 实施“东师品牌”战略,形成供需良性互动
学校主动适应市场,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学校构筑了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课程、自主规划课程组成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在“营销”环节上,严把质量关,在全国率先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毕业生“诚信认证”服务,2008被评为吉林省首家“大学生诚信就业示范院校”。在“售后服务”环节上,优先满足毕业生回校进修和深造。在信息反馈环节上,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2002年以来,开展就业基地回访百余次,走访用人单位7000余家,采纳教育教学改革建议1500余条。
4. 变革信息服务手段,建设毕业生就业“无形”大市场
学校先后共投入300万元建成400平方米的就业信息网络工作室,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信息工作队伍,为学生提供了一对一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息定制。2006年,推出了手机上网定制信息服务,实现了信息的“二次革命”,使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彻底摆脱了计算机的束缚;2007年,引入了“精准营销”的理念,建立了集成“双认证”、“双视频”、“双搜索”、“双手机”、“三定制”、“四网络”的“四二三四”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并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3所全国知名高校一起成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理事会成员;2008年,在全国率先推出“移动就业网”,使毕业生完全摆脱获取就业信息对电脑和网络的依赖,并与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全国人才网络招聘的门户网站进行对接,扩大了毕业生就业空间;2009年,建成了全国高校首个专业化视频洽谈室及视频就业网,推出远程视频就业服务支撑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网上就业全过程服务;2013年,提出了“微”理念,开发了“东师微就业”和“东师求职宝”,利用目前最受学生欢迎的微信平台提供自选式、一对一的就业信息服务,在全国高校率先开启就业微时代。
类别 |
名称 |
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或数量 |
标准(元/人/年) |
奖 |
国家奖学金 |
国家划拨名额 |
8000 |
国家励志奖学金 |
国家划拨名额 |
5000 |
|
贷 |
国家助学贷款 |
根据学生申请情况 |
最高可贷6000 |
爱心基金暂借款 |
根据学生申请情况 |
最高2000 |
|
助 |
勤工助学 |
1000人左右 |
2400 |
补 |
国家助学金 |
学校认定的资助对象 |
1000-3000 |
新疆少数民族补助 |
资助对象中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 |
依当年新疆教育厅拨款而定 |
|
学校助学金 |
学校认定的资助对象 |
100-4000 |
|
学院临时困难补助 |
根据学生申请情况 |
100-500 |
|
丰田助学金 |
40人 |
5000 |
|
香港思源奖助学金 |
60人 |
4000 |
|
肯德基曙光基金 |
45人 |
大一:7000 大二、大三:5000; 大四:3000 |
|
真维斯大学生基金 |
26人 |
大一:4000 大二、大三:2000 |
|
中国电信助学金 |
400人 |
500 |
|
孙永军助学金 |
43人 |
1600 |
|
鼎惠助学金 |
20人 |
5000 |
|
住友商事助学奖学金 |
16人 |
2500 |
|
中国红十字会 |
3人 |
1000 |
|
减 |
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助学金 |
中央文明办指定 |
5000+学费减免 |
学校通过设立特困生补助基金,优先安排勤工助学岗位,筹集社会捐助,减免学费,通过银行为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等多种形式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在高考文化课成绩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享有国家规定政策加分的考生。
参加《高校招生》杂志社主办的“全国创新英语作文大赛”获得优胜者的考生,高考第一院校志愿报考我校,达到我校在该省同批投档线者,我校予以录取并满足其所报专业志愿。
学费:
体育教育专业:4620元/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翻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5060元/年;广告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6600元/年;软件工程专业:9800元/年;商务英语专业:13000元/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美合作)、英语(中美合作):19000元/年;艺术类专业:12000元/年;其他专业:3850元/年。
住宿费:
600-800元/年。
东北师范大学江西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录取分数线为613分(文科)。东北师范大学江西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
东北师范大学安徽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录取分数线为624分(文科)。东北师范大学安徽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
东北师范大学上海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录取分数线为511分(综合)。东北师范大学上海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
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录取分数线为578分(文科)。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录取分数线为569分(文科)。东北师范大学吉林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
东北师范大学山西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录取分数线为589分(文科)。东北师范大学山西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
东北师范大学北京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录取分数线为598分(综合)。东北师范大学北京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录取分数为河北历史类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06,最低位次是1914、内蒙古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97,最低位次是516、辽宁历史类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29,最低位次是669、湖南历史类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90,最低位次是26
东北师范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录取分数为河北历史类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03,最低位次是2212、辽宁历史类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22,最低位次是989、福建历史类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92,最低位次是1765。东北师范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录取分数线1.20
东北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类型专业名称地区批次最高分最低分最低位次理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吉林本科一批A段文科日语(师范类)吉林本科一批A段理科商务英语(英语考生)吉林本科一批A段理科英语(英语考生)(师范类)吉林本科一批A段文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