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 | 大连海事大学 | 江西农业大学 |
|---|---|---|
| 软科(综合) | 110 | 208 |
| 校友会(综合) | 119 | 175 |
| 武书连 | 167 | 252 |
| US排名 | 1434 | -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95 | 11739 | 336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提前批 | 527 | 33430 | 503 | |
| 2021 | 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批 | 561 | 21545 | 336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603 | 2162 | 456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447 | 64452 | 336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一批 | 583 | 13805 | 519 | |
| 2021 | 普通类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579 | 15218 | 519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提前批 | 547 | 30777 | 519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一批 | 610 | 2158 | 559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527 | 42754 | 519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一批 | 519 | 48486 | 519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二批 | 507 | 57758 | 443 | |
| 2021 | 地方专项计划 | 本科一批 | 523 | 45356 | 519 | |
| 2021 | 苏区专项计划 | 本科一批 | 523 | 45654 | 519 | |
| 2021 | 普通类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577 | 7933 | 559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一批 | 574 | 8829 | 559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二批 | 555 | 15105 | 496 | |
| 2021 | 苏区专项计划 | 本科一批 | 575 | 8538 | 559 |
大连海事大学(原大连海运学院)是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辽宁省人民政府、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素有“航海家的摇篮”之称,是中国著名的高等航海学府,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
大连海事大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发展历程。学校在民族饱受外辱、国运衰败之际萌发创办,并肩负着“挽救航权,振兴国运”的历史使命,虽几经周折、历经磨难,但始终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培养了大批航运事业的栋梁之才,为振兴和发展国家航运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 名称 | 特色专业 | 层次 | 学制 | 类别 |
|---|---|---|---|---|
| 法学(海商法方向)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法学类 |
| 法学(国际经济法方向)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法学类 |
| 法学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法学类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电气类 |
| 电子信息工程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电子信息类 |
| 航海技术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交通运输类 |
| 轮机工程(海上专业)(海上方向)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交通运输类 |
| 轮机工程(海上专业)(海洋装备技术与管理方向)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交通运输类 |
| 轮机工程(陆上专业)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交通运输类 |
| 交通运输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交通运输类 |
| 轮机工程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交通运输类 |
多年来,学校十分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以立德树人为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全面启动了“资学、励志、助困、助心”的资助体系管理模式。学校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依托学院资助工作专业队伍和资助服务联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家教服务中心等学生社团,建立起“奖贷勤助补为主体、两大基金为支撑、学生医疗保险为保障、励志发展和暖心工程为护翼”的全方位发展型资助体系,紧紧围绕“尚德、励志、感恩、济世”的育人主线,深入开展资助育人工程。

一、奖助学金设置
1.高额、高比例的奖学型奖学金: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专项奖学金(1000元-10000元/人)、航海类专业奖学金(1000元-2000元/人)、陆上专业优秀学生奖学金(1000元-3000元/人)和单项奖学金(100元-1000元/人)。每年奖学型奖学金的覆盖面超过参评学生的30%。
2.全国首创的“情商奖学金”:2007年我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设立 “情商奖学金”。从精神文明、科技活动、社会实践、自励自强、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军政素质等七个方面对情商素质较高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获得情商奖学金奖励的学生越来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青睐,成为海大学生应聘社会工作的“特色名片”。
3.备受瞩目的“校长奖学金”:每年一度的“校十佳大学生暨校长奖学金”评选是备受全校师生瞩目的盛大学生活动,这一奖项也是学校最高学生荣誉。经过各学院推选、全校学生代表投票、教师代表终选并经校长审定,最终确定获奖者。校长奖学金10000元/人,获奖学生从评定之日起至本科毕业前,参加境外短期交流、校际交换和联合培养等项目可额外获得20000元人民币的资助,并可随校船出访。
4.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金:国家助学金和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设立的专项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大缓解了学生经济困难的局面。
二、贷款和代偿服务
1999年学校开始开展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效改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力承担学费、生活费的困境。
1.助学贷款服务:学校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确保符合条件的学生顺利申请贷款,缓解经济压力。
2.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服务:我校全日制本科学生毕业后中西部地区县级以下基层单位或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其学费或贷款由国家实行代偿,由学生根据本人意愿申请其中一项。每年代偿学费总额或贷款总额的1/3,三年代偿完毕,实现毕业生在校期间免费学习。
三、校内外勤工助学服务
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和家教服务中心通过联系学校各二级单位,并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积极为学校学生争取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和家教服务,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个人劳动获得生活补贴,培养了学生坚强独立、敬业爱岗的精神。学校每年投入勤工助学经费300万,设立助研、助教、助管岗位上千个,鼓励中低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校内勤工助学,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予以表彰。
四、多种困难补助和医疗保险服务
学校每年定期发放学生御寒补助,资助来自长江以南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购买御寒衣物,使其尽快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环境,安心学习。每年寒假返乡期间,学校根据学生家庭所在省份,特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返乡的路途补助,确保学生及时购买车票,顺利回乡与家人团聚。同时,当在校学生出现重大疾病或意外伤害时,医疗保险作为一项应急措施能有效保障学生及时住院治疗,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
五、两大基金
1.“博联基金”:由学校校友李乐民出资设立,专门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生凭入学通知书到校报到后即可申请博联基金的资助,解决入学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等,让学生安心入学。最高申请金额达1.5万元。
2.“校友爱心基金”:由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及校友发起设立,倡导“今天受助、明天助人”的理念传递爱心,用于扶贫帮困、救急解难,鼓励受助人自立自强,在其有经济能力时积极回馈基金。享受国家低保待遇家庭的学生、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本科学生、突发特殊困难(系本人因重大事故或身患重症,如交通事故造成本人重伤或严重致残,或本人确诊患有恶性重症等)的学生均可申请。资助额度为1千元到1万元不等。
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暖心服务
学校坚持将人文关怀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大学生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绿色通道”为新生入学提供缓交学费快速报到服务,“爱心超市”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免费发放生活日用品和学习工具,寒暑假期间指导员组队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实际状况并设法提供相应帮助,通过素质拓展、学业援助、节日活动、畅谈讨论、就业援助等形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七、资助育人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注重受助学生的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通过演讲比赛、优秀学生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优秀学生表彰大会、励志讲坛、游学实践、诚信教育月、资助政策宣传月、素质培养训练营、企业实习项目、国内游学实践活动、海外游学项目等形式多样的资助育人活动,鼓励全校学生奋发图强,励志成才,感恩思源,反哺社会。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高水平农业大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是江西省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是农业农村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位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占地面积1.6万亩。校园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溯源于1905年创办的江西实业学堂,1908年更名为江西高等农业学堂。本科教育肇始于1940年创办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昌大学,1952年组建江西农学院。1958年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1968年更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69年江西农学院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合并。1980年11月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
| 名称 | 特色专业 | 层次 | 学制 | 类别 |
|---|---|---|---|---|
| 生物工程(设有惟义实验班)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生物工程类 |
| 生物工程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生物工程类 |
| 农学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植物生产类 |
| 农学(设有惟义实验班)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植物生产类 |
| 动物科学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动物生产类 |
| 动物科学(设有惟义实验班)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动物生产类 |
| 林学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林学类 |
| 林学(设有惟义实验班)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林学类 |
| 农林经济管理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农业经济管理类 |
| 名称 | 省特色专业 | 特色专业 | 层次 | 学制 | 类别 |
|---|---|---|---|---|---|
| 英语 | 本科 | 四年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
| 生物技术 | 本科 | 四年 | 生物科学类 | ||
| 软件工程 | 本科 | 四年 | 计算机类 | ||
|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 本科 | 四年 | 农业工程类 | ||
| 园艺 | 本科 | 四年 | 植物生产类 | ||
| 动物医学 | 本科 | 四年 | 动物医学类 | ||
| 园林 | 本科 | 四年 | 林学类 | ||
| 土地资源管理 | 本科 | 四年 | 公共管理类 |
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立健全了"奖、贷、助、补、减、免、缓"七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一是每年拿出近600万元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奖励面达30%,同时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杨惟义教育基金奖、新生奖学金等20余项各类奖学金,最高单项奖励达8000元。二是配合学生所在生源地县(区)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相关金融机构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规定学生和父母(或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贷款额度规定每人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三是成立了学生勤工助学管理中心,每年设立60余万元勤工助学基金,负责提供、联系学生助理、校内创业、家政服务、家教辅导等多种勤工助学岗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帮助他们缓解经济压力。四是设有国家助学金和扶困补助资金,专门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每人每年2000元,资助面达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