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亳州学院 (最高/最低分) |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最高/最低分) |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21 | 文科 | -/540(本科二批) | /()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20 | 文科 | 524/519(本科二批) | /()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19 | 文科 | -/525(本科二批) | /()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安徽 | 网络与新媒体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40 |
| 青海 | 网络与新媒体 | 文科 | 本科一段 | 普通类 | 408 |
| 四川 | 网络与新媒体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16 |
| 河北 | 网络与新媒体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05 |
专业代码:050306T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概论、新媒体概论、新媒体实务、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营销策划与创意、网站策划创意与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摄影与摄像、数字图像创意与设计、动画创意与设计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传统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团体组织急需的宽口径、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既能从事信息传播时代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同时也能在新闻传播技术方面从事设计、制作、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传播技术类工作的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知识和理论;2.了解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动态;3.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的方针、政策和法规;4.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5.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广西 | 网络与新媒体(4200元/年,在来宾校区办学)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73 |
| 湖南 | 网络与新媒体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15 |
| 江西 | 网络与新媒体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42 |
亳州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四大药都”之首——安徽亳州。这里文脉悠长,人文荟萃,老子、庄子、曹操、华佗、花木兰、陈抟等一批圣哲先贤诞生于此,具有3700多年历史的亳州成为彪炳史册、泽被中华的道家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
学校办学始于1909年创办的蒙城师资讲习所,1952年设置蒙城师范学校,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升格为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升格为亳州学院。
学校现占地面积1526亩,其中,在建新校区(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601亩,亳州学院附属学校110亩。在籍学生13408人,在校学生11415人,其中本科生8436人,占73.9%。设有中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生物与食品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教育系、中文与传媒系、外语系、美术系、音乐系、体育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共11个教学院系。设置28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设计学共8个学科门类;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药学3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
学校现有教职工574人,专任教师49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65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30人,博士63人。皖江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2人、享受安徽省政府津贴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省级学科拔尖人才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省级教坛新秀12人。“双能型”教师193人,占比38.9%。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办学定位,面向皖北和亳州区域重大需求,以服务、支撑、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中药学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文化旅游管理类、教师教育类等优势特色专业。对应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2020年,在国家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基础上,成立亳州学院中药材检验检测研究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10.5亿元的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校区已启动建设。
学校广泛开展校地、校企、校政、校校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协同创新,促进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建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古井集团、徽酒集团等多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先后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7项,成功申报各级各类教科研课题443项,省厅级以上项目147项,横向合作项目46项;发表各类论文1114篇,二类以上论文102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73部、获批专利278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获安徽省社科奖2项。
学校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凸显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打造“亳文化”特色品牌,组建中医药文化研究、老庄道学研究、曹魏与建安文化研究、华佗传统体育养生、方言民俗文化调查研究5个研究团队;编撰《亳州通史》,出版专著《薛蕙<西原全集>校注编年》,持续加强“亳文化”的影响力。
学院与菲律宾德拉萨大学、泰国博仁大学、韩国汉拿大学、韩国又松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乌克兰涅任国立师范学院等建立了友好合作院校关系,开展合作办学。与古井集团、华佗国药、广印堂药业等本地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8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与新加坡金日教育产业集团合作,每年选拔优秀毕业生赴新加坡就业。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下,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省级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示范单位”“安徽省第二批侨胞之家”“第一届亳州市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2019、2020年,我校学子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
亳州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扎根区域办大学,奋力建设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以优异办学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简称“广西科师”)为国家公办的全日制本科院校,是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拥有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是国家“1+x”证书试点院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首批试点高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学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广西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拥有广西无机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上汽通用五菱汽车产业学院、广西糖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清华大学启迪控股公司、中科曙光、新道科技等国家级知名企业合作办学。
学校的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宜山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与柳州市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后改名为柳州师范专科学校,1960年从宜山搬迁到柳州办学。1962年学校在全国高校调整中停办。1971年在柳州民族农业技术学校基础上组建柳州地区师范学校,1982年在校内设柳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升格为柳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柳州财经学校并入。2012年开始在来宾办学,2015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19年获批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经过长期积淀,凝练形成了“启智育人、博识敦行”校训,“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特色荣校”办学理念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办学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科师人奋发进取的“科师精神”。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共1617.1亩,其中主校区来宾校区1010.1亩,柳州校区607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各类留学生68人;有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45人。设有12个二级学院,有本科专业31个、专科(高职)专业10个,涵盖了工学、理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学等学科。
近年来,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构建了“教师教育类、电气工程与电子技术类、食品与生化工程类、信息与通信工程类、机械与汽车工程类、经济与管理类”6大特色专业集群,获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项目4个。学校获广西无机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自治区级科研平台7个;学校承担广西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3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7项,获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7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立项400余项,其中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等10余项,获自治区级科研奖9项;教师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20余篇,被SCI、EI、ISTP引收录190余篇,编写教材和著作150余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多次被评为全国、全区优秀社科期刊。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先进集体、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自治区文明校园、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凝练了“立足师范本色、服务职教发展、培养应用人才”的办学特色。
当前,学校抢抓发展机遇,坚定走转型发展之路,围绕“突出‘四得’,做实‘五基本’,实现‘六满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加强内涵建设,通过未来一定时期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职业教育师资及应用型人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应用型师范大学。

2022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制: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6年。

2022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主干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非线性编辑、融合新闻学、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等。

2022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

2022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目标

2021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位: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获得规定的学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获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2021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制: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6年。

2021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主干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非线性编辑、融合新闻学、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等。

2021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

2021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目标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是公办本科专业。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在广西排名第4。广西开设网络与新媒体院校排名在前面的院校:广西财经学院、贺州学院、桂林旅游学院。广西开设网络与新媒体院校排名在靠后的院校: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