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苏州大学 (最高/最低分) | 华东理工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21 | 物理类 | 587/584(本科批)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21 | 历史类 | 590/585(本科批)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20 | 理科 | -/383(本科一批)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20 | 文科 | -/378(本科一批)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9 | 理科 | -/378(本科一批)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9 | 文科 | -/368(本科一批)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8 | 理科 | -/367(本科一批)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8 | 文科 | -/366(本科一批)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7 | 理科 | -/360(本科一批)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7 | 文科 | -/359(本科一批) | /() |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苏州大学 (最高/最低分) | 华东理工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21 | 综合 | -/553(本科批)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20 | 综合 | -/538(本科批)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9 | 综合 | -/535(本科批)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8 | 综合 | -/530(本科批)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7 | 综合 | 523/522(本科批) |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江苏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4 |
历史类 | 585 | ||||
甘肃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文科 | 本科一批I段 | 普通类 | 583 |
贵州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24 |
广西 | 劳动与社会保障(5200元/年)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8 |
湖南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09 |
历史类 | 603 | ||||
河南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28 |
上海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3 |
吉林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文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72 |
山西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文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97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上海 | 公共管理类(含社会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依托上海市重点学科社会学,培养与理工交融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入选国家特色专业)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1 |
四川 | 公共管理类(包令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只承认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性加分政策,但分值最高20分。奉贤校区就读)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4 |
广东 | 公共管理类(非定向)(030301.社会学+030302.社会工作+120401.公共事业管理+120402.行政管理+120403.劳动与社会保障)(办学地点:奉贤校区)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7 |
江西 | 公共管理类(社会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18 |
安徽 | 公共管理类(5000元/年;含社会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23 |
辽宁 | 公共管理类(社会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10 |
内蒙古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文科 | 本科一批B段 | 普通类 | 522 |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是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ù)、郑辟疆、杨铁樑、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5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36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897人,硕士生15943人,博士生5061人,留学生1271人。学校现设132个本科专业,4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9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止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共15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全校现有教职工5847人,专任教师3319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8位发达国家院士,3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3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4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近300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
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3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卿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场。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2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近年来,苏大学子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700余人次,在全国“挑战杯”、奥运会等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屡屡折桂,在校硕士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相关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学校实施“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2021年截至11月,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5项,其中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艺术学年度项目3项,位列全国第5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14项,全国第8位,连续三年位列全省首位;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4项,一等奖获奖数位列全国第11位。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第八届树兰医学奖1项,第三届“科学探索奖”1项;2021年度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1位、全国高校第14位;23人次入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2020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774篇,其中SCIE收录308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6位;授权知识产权139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81项、国际专利授权29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此外,苏州大学还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高校。
学校按照“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拥有来自全球的来华留学生千余人。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全球首家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020年,学校获批建立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超500万册;拥有丰富的中外文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215万余册,电子期刊192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1225万余册。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2018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2021年同时入编北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2021-2022版)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为CSSCI扩展版(2021-2022版)来源期刊。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全体苏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成为一所更有格局、更有情怀、更有作为的大学。
苏州大学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不断完善了以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费、临时困难补助为主的“六位一体、联动助学”保障机制,做到在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不断发挥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效,努力实现资助体系奖优助贫的价值理性和人文关怀,激励广大学子成长成才。
一、助学金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学校认定后,可以申请助学金。助学金是无偿资助学习刻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形式。目前,学校已经设立了国家助学金和社会捐赠助学金。我校2013年度各级各类助学金共计发放近1800万元。
名称 |
奖项 |
等级 |
标准(元/人·年) |
国家助学金 |
国家助学金 |
2000-4000 |
|
捐赠助学金 |
苏州大学敬爱助学金 |
1000 |
|
苏州大学周文轩助学金 |
5000 |
||
苏州大学黄乾亨助学金 |
1000 |
||
苏州大学福彩12512助学金 |
3000 |
||
苏州大学诚善助学金 |
4500 |
||
苏州大学红十字会助学金 |
1000 |
||
苏州大学佳福体育一帮一助学金 |
2000 |
||
苏州大学华昌助学金 |
3000 |
||
苏州大学新海宜助学金 |
2400 |
||
苏州大学葛爱兵助学金 |
2000 |
||
苏州大学盈昱助学金 |
2500 |
||
苏州大学培生助学金 |
5000 |
||
苏州大学隆力奇助学金 |
5000 |
||
苏州大学浙商银行助学金 |
3000 |
||
苏州大学安洁科技助学金 |
3000-5000不等 |
||
苏州大学社会帮困助学金 |
1000-3000不等 |
二、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贷款
1、生源地助学贷款:截止2013年,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开展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已基本实现覆盖全国各省市。2014级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可凭录取通知书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到已启动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的省市家乡所在地的区县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进行咨询或办理。
2、国家助学贷款:在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基础上,学校与中国银行紧密合作,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凡家乡所在地未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诚实守信、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可在学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用于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
三、勤工助学
学校建立了若干个勤工助学基地,在校内、校外设立了一批稳定的勤工助学机会,并免费为学生提供上岗技能培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劳动获得一定报酬。
四、学费减免
对于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学校给予部分学费减免。学校每年拔出专款为部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减免学费,减免额度从1000元到4000元不等。
五、临时困难补助
学校每年拔专款,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给予伙食补助、寒假路费补助、毕业求职补助等多项临时困难补助,解决学生因家庭或个人遭遇突发事件引起的生活困难,资助学生完成学业。
1.学校根据经江苏省物价部门核准的标准(苏价费〔2014〕136号、苏价费〔2017〕243号)收取学费,具体收费标准可在各省级招办公布的招生计划及学校财务处网站、本科招生网查阅。随录取通知书一起寄发的苏州大学新生报到手册也将告知各专业具体收费标准。
2.学生住宿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校根据江苏省物价部门核准的标准(苏价费〔2002〕369号、苏财综〔2002〕162号),住宿费为每人每年500元至1500元。未来校区住宿费如有变化,按学校报经江苏省物价部门核准的标准执行。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我国“化学工程师的摇篮”。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学校现有徐汇、奉贤和金山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2532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5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351万册。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等国家级计量认证单位。学校已连续13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校园)”光荣称号。
学校设有17个专业学院,学科设置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4个(其中,中外合作办学专业9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7个。拥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化学工程与工艺”是中国大陆高校首个通过ABET认证的专业,“化学”是中国大陆高校首个通过中俄联合国际理科专业认证的专业,商学院全部专业通过了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商科教育认证。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信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1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6760人,硕士研究生9521人,博士研究生1986人,学历留学生402人。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在QS全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大陆高校第16名。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38万余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校友中29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当选海外院士,一大批毕业生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和骨干。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09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12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拥有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高水平创新团队10个,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学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持续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39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5个省部级人文社科智库(基地)。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入选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7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00多项,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2000多项,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对标世界一流,面向社会需求,构建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与交流局面,与包括牛津大学在内的130多所国境外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获批教育部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获批9个科技部“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立了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奥利弗·哈特合同与治理研究中心。建有中法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在英国建有全球首个科技创新孔子学院,在罗马尼亚成立首家中罗共建的“华东理工大学锡比乌中欧国际商学院”。
今天的华东理工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立足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建设社会主义一流大学!
学校建成以政府奖助学金、学校奖助学金和社会奖助学金为支撑的多层级、多类别的激励体系,每年发放各类奖助学金2000余万元,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政府奖助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上海市奖学金。2021年,我校本科生共有143人获国家奖学金,487人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299人获国家助学金,36人获上海市奖学金。
学校奖助学金是我校专项拨款设立的奖助学金,旨在奖励在学业学术、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成绩的学生,获奖覆盖面达到在校本科生总人数的40%左右。目前,既有对品学兼优学生设立的优秀奖学金,也有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努力学习、实现成长成才的励志类奖学金等。
社会奖助学金是企事业单位、校友或社会爱心人士在我校设立的奖助学金。目前宝钢、上海医药、上海化学工业区、上海医药、万华化学、金龙鱼、恒大高新等世界知名企业均在我校设立了社会奖学金;中国扶贫基金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等以及社会爱心企业和个人设立了新长城助学金、中华助学金、董妈妈爱心慈善助学金等;多名爱心校友设立了于遵宏奖助学金、华谊奖助学金、85校友助学金、飞扬进步奖学金等校友奖助学金。
华东理工大学德语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德语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德语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德语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德语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华东理工大学日语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日语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日语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日语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日语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华东理工大学英语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英语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英语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英语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英语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社会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社会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社会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社会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社会工作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社会工作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社会工作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社会工作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
华东理工大学法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法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法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运动员)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运动员)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运动员)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运动员)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
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经济与贸
华东理工大学金融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华东理工大学经济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经济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