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最高/最低分) |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最低分)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1 | 物理类 | -/180(专科批)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1 | 历史类 | -/300(专科批)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0 | 理科 | -/221(专科批)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7 | 理科 | -/116(专科批)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7 | 文科 | -/124(专科批) | /() |
一、背景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聚焦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十大重点领域,同年,重庆市颁布《加快培育十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将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业等高端智能装备作为重庆未来重点发展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目前此类高端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瓶劲,各企业都在高薪聘请机电一体化高级专业人才,因此该专业人才也被国家列为十三五发展最急需的十大专业人才之一。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我国装备制造业,笔电行业,培养具有机电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机电设备(工业机器人、自动生产线等)的安装调试、操作运行、维护维修、营销策划、技术改造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主要课程
本专业开设:机械制图与CAD、机械机构分析与设计、现代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及应用、液压与气动系统组装、PLC控制系统应用与维护、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拆装、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编程等主要课程。(社会需求变化,课程作相应调整)。
四、相关证书
本专业学生可考取:维修电工中级、PLC工程师、工业机器人控制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五、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
本专业由教学骨干、企业专家共同领衔授课,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到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助推你进入人生快车道,与你一道构筑成功人生梦。
2.实习实训
本专业在校内建有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PLC控制系统集成、机器人拆装与编程、工业机器人智能工厂等多个实训室;在校外建有重庆广数机器人有限公司、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等多家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
六、教学模式
本专业实施学分制管理制度,采用“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将学习过程和在校中厂实际岗位工作过程有机结合;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安排在一体化教室或校中厂进行,教、学、做有机融合。
七、技能竞赛
本专业坚持“以技能竞赛促学习”的宗旨,开展现代电气控制、工业机器人组装与调试、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等多项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八、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现代制造设备、IT产品、生物医药等智能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生产管理和机器人的系统集成、程序设计、维护与保养等工作。
九、毕业生风采
机电一体化专业历届毕业生均在与专业相关单位就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勤奋工作,赢得了单位的高度认可,有部分毕业生已成为的单位的骨干。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重庆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180 |
历史类 | 300 | ||||
新疆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174 |
贵州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185 |
四川 | 机电一体化技术(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25 |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面向机械、电气、钢铁等行业企业,培养掌握电气控制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及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职业发展生涯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职业岗位(群)
1、主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
2、次要就业岗位:机电设备操作;
3、其他就业岗位:机电设备的管理和销售。
三、培养规格
1、基本素质
(1) 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具有遵纪守法的观念,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3) 具有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4) 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取得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证书;
(5) 具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能阅读一般性的专业资料,并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
2、专业技能与知识
(1) 知识结构
1)具有本专业必备的电工电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知识。
2)具有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等基础理论知识。
3)具有液压与气动、电气控制、PLC技术、测试技术等基础知识。
4)掌握数控设备应用与维修技术。
5)掌握CAD/CAM应用技术等专业知识。
6)具有企业管理、设备管理、营销及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结构
1)具有钳工、电工、机加工的基本操作技能。
2)具有对工程机电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能力。
3)具有对数控设备的使用、调试、维护与故障排除的能力。
4)具有机电设备系统分析、设计与故障排除能力。
5)具有CAD/CAM技术应用能力。
6)具有一定的机电产品营销能力。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山东 |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职3+2贯通培养,衔接山东农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 综合 | 普通类二段 | 普通类 | 461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397 | ||||
新疆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24 |
甘肃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文科 | 高职(专科)批R段 | 普通类 | 255 |
贵州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25 |
广西 | 机电一体化技术(5000元/年)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33 |
安徽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01 |
吉林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06 |
山西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168 |
文科 | 167 | ||||
河北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82 |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于1993年建校,是经教育部批准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国家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民办高职院校,现有在校学生1.5万余人。
学院坐落于重庆市永川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毗邻4A级茶山竹海旅游风景区,校园占地800余亩,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现代化的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运动场等,宽敞大气,现代时尚;宿舍、食堂等生活配套设施完善,温馨舒适、美食飘香。
学院以“智能引领创新发展,科技创造美好生活”为统揽,以“人工智能+”为驱动,构建起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智能汽车、智能建造、智慧教育、智能竞技、智能康养、智慧家居专业集群40余个专业。学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适应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院坚持内涵建设,特色发展,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重庆市优质高职院校、重庆市“双高”院校建设单位。近五年取得国家级、省部级各类资质100余项。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等权威机构评为全国最具竞争力的民办高职院校之一。综合实力排在全国民办高职院校第四位,其中装备制造大类排名第一,电子信息大类排名全国第二,教师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七,土木建筑大类排名全国第十。大学生竞赛排名全国民办高职院校第四。
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0个,实训中心20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4亿元;与科大讯飞、华中数控、长城汽车等大型企业共建5个特色产业学院,牵头组建现代装备制造和人工智能 2个重庆市级职教集团,与3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世界500强企业就业的学生每年占47%以上,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稳居同类院校前列。
学院坚持国际合作,开放办学,先后与法国、加拿大、新加坡、韩国、柬埔寨等国家的高等院校、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专业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2000年10月由原莱芜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莱芜广播电视大学和莱芜师范学校组建而成。2012年,莱芜市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整建制并入学校。学校坚持以“特色立校、质量强校、文化兴校”为办学方针,以“服务济南、辐射周边,工科为主、多科并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职院校”为办学定位,以“人人成才、人人就业”为人才培养目标。建校以来,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毕业生4.6万人。
学校占地1167亩,固定资产8.4亿元,仪器设备总值1.9亿元,馆藏图书101万册。现有教职员工780人,专任教师585人,博士、硕士502人,副高以上职称291人,教授、副教授269人(专任教师)。设有9个系、43个招生专业,面向13个省(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3300余人。学校是山东省首批技能型人才培养优秀特色名校,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单位,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山东省文明校园、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校、山东省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项目院校、山东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优秀学院、山东省高校校园文明建设与德育工作双优学院。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全力加强内涵建设,在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改革、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坚持以高水平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先后有3个党组织被授予“山东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基层党组织”,有3个党支部被评为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教育系统先进党支部,1个离退休党支部被授予“济南市作出突出成绩的离退休干部集体”。4人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员;1人获全市优秀理论教育者,1人被评为“泉城老干部志愿者之星”,1人被评为市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担当作为好干部,4人被评为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出彩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学校连续两轮被评为“第一书记先进工作单位”,2人获济南市优秀第一书记,2人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攻坚克难好干部”。
学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思想引领、以文化人,加强学生思政教育,不断提升文化育人能力。建成了我市首家高职院校综合性党建思政教育阵地——“初心馆”和校园核心文化区——“明德园”,搭建了我省首家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云平台,设立了8个校外红色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了思政课VR实践教学中心,形成了课上课下、室内室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立体式、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新矩阵。先后有1人被授予“山东省高校思政课优秀骨干教师”称号,1人入选山东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1名教师入选“山东高校专业宣讲团”首批专家,1人被评为济南市优秀思政课教师。
学校积极创新与探索,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新路子,受到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牵头组建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创新联盟、机械行业i5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文物修复职业教育联盟等,现有国家级和省级骨干职业教育集团2个、教育部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1个。文物修复职业教育联盟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学校先后与中国重汽、中电科、青岛海尔等290多家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了泰山钢铁学院、美斯坦福学院、齐鲁工匠工坊等特色二级学院,与北京中职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全国首家长者福祉学院,全力打造校企双元育人新模式。
学校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育人质量持续提升,学校被评为全国混合式教学改革示范校、2019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大赛中共获奖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8项、二等奖52项,省级特等奖7项、一等奖192项、二等奖274项。学校通过实施“五小创新基金”和“万名大学生百个创新项目”工程等措施,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持续提升。在全省大学生科技节系列比赛中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6项,在山东省互联网+大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5项,在山东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在山东省“学创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二等奖各2项。
学校以素质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高层次人才引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质提升”四大工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现有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7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涌现出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2名山东省优秀教师,1名山东省高校十大师德标兵,5名山东省教学名师,3名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2名齐鲁首席技师,4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山东省劳动模范,1名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2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荣登“全国好人榜”,1人获“山东省最美劳动者”称号,2人获评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成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4个。近年来,教师在国家级、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和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项。
学校立足产业发展,优化专业布局,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现有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骨干专业5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建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职业院校品牌专业群2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示范专业9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省级精品课程29门,省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数字化课程4门。建有教育部“AI+智慧学习”人工智能学院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校内专业实验实训室23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90个。牵头开发了3个专业的省级教学指导方案。
学校聚焦应用研发,积极搭建平台,研发成果丰硕,科研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建有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山东省粉末冶金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江河湿地生态研究院,5个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优质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碳化钛陶瓷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个市级科研平台。近几年共承担省、市科研项目376项,累计争取科研经费近4600万元。有1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已成功转化并投入生产。共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7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3项;山东省社科成果奖9项,市级社科优秀成果奖45项。共获得国家专利830项,其中发明专利119项,市级专利奖5项。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发布的“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专利转让排名,学校实现专利转让率19%,全国第一。
学校不断拓宽服务渠道,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先后被确定为教育部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评测基地、全国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智能制造职业技能评价考试站、机械行业能力评价考试站、山东省文保类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济南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济南市技能培训机构等,每年开展各类社会培训近4万人日,完成职业技能考核3000余人次。成功申报为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已获批37个1+X证书,参与试点学生4000余人。近年来,学校先后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00余项,技术服务到款420万元,技术服务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1560万元。
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化办学,推进高质量对外开放合作。与德国、朝鲜、泰国、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中德汽车、中美护理两个中外合作办学专科教育项目,引进国际课程30门,国际证照2个。成立了中泰国际教育学院暨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海外分校,共同制定并发布了中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才培养方案,输出课程16门,2门课程获泰国教育部认证,是省内首家获得认证的高职院校。2021年牵头成立了东南亚职业教育境外办学联盟,校企携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联盟案例入选亚洲教育论坛2021职业院校对外合作与交流优秀案例。与新优曼宁(山东)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学院。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谋划,精准发力,立足济南,服务全省,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为我市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