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 |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 
|---|---|---|
| 校友会(公办二类) | 184 | 100 | 
| 高职排名 | 146 | 372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平行录取二段 | 457 | 193323 | 266 | |
| 2021 | 中外合作办学 | 平行录取二段 | 432 | 209607 | 266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专科批 | 296 | 183115 | 180 | |
| 2021 | 普通类 | 专科批 | 290 | 122575 | 180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专科批 | 318 | 170070 | 180 | |
| 2021 | 民族班 | 专科批 | 307 | 177263 | 180 | |
| 2021 | 普通类 | 专科批 | 429 | 73717 | 180 | |
| 2021 | 民族班 | 专科批 | 389 | 95693 | 180 |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2003年,学校的前身是宁波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是一所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1992年,邵逸夫先生捐资兴建原宁波师范学院“逸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浙江省最早开展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之一。1996年,原宁波大学、原宁波师范学院、原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合并组建新的宁波大学,设立宁波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0年,原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学校、原国家林业局宁波林业学校并入宁波大学,原宁波林业学校专业、人员和原宁波海洋学校部分专业、人员划归职教学院。2003年,省政府批准在宁波大学职教学院的基础上组建为独立建制的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位于东海之滨、甬江之畔的浙江省宁波市,分两个校区。
本部地处宁波高教园区南区,占地503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校园内设施齐备,是理想的学习、生活场所。校园外有占地千亩的中央绿化带、藏书丰富的园区图书馆、符合国际比赛标准的现代化体育场馆、环境舒适的商务休闲中心、比较发达的公交系统,特别是集聚了包括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在内的多所高校可以实行资源共享。校内设有食堂、学生公寓、医院、超市、银行等服务机构,生活便利,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舒适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校收费标准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有关文件精神执行,具体如下: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产品艺术设计四个专业学费为9000元/学年;报关与国际货运、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学费为6600元/学年,另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有校企合作特色培养部分费用(2425元/年)由企业收取;园林技术专业学费为6300元/学年;中外合作专业学费15000元/年;园艺技术专业浙江省户籍免学费就读;其他各专业学费为6000元/年。
书费、体检费、保险费等根据实际情况代收。住宿费按学年收取,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入住,标准四人间为1400元/生,其余为1000元/生。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3月创办的黔东南农业合作干部学校,2001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黔东南民族农业学校、黔东南州卫生学校、黔东南州财贸学校、黔东南州民族林业学校合并组建为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2012年8月从凯里市区整体搬迁至凯里经济开发区。2017年9月丹寨万达校区开始招生。学院是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省优质高职院校、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省级文明单位等。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贵州·凯里。交通条件优越,四通八达,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及城市主干道为一体的外联内畅交通体系,已成为黔中经济区重要交通枢纽。
凯里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左右,森林覆盖率达56%,空气清新,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100%,空气负氧离子含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倍,是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境内有被誉为“小上海”的下司古镇,有“世界上最长最宽”的清水江风雨桥,还有“一园阅尽黔东南”的苗侗风情园,雄伟的“黔阳第一山”香炉山,有全省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典范的云谷田园。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苗岭山区,境内峰峦起伏、江河纵横、山清水秀、景象万千,自然风光秀丽多姿,古迹胜景绚灿古朴,民族风情浓郁独特,是贵州高原上的一颗璀灿明珠。
这里聚居了苗、侗、汉等20多个民族,人口400多万,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不仅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开发了这块被经济学家称为“金不换的宝地”,而且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每逢节日人们身着重彩密绣的花衣,披戴着各式各样的银饰,唱山歌、对情歌、跳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斗牛、斗鸡、赛马、赛龙舟……争奇斗艳、五彩缤纷,叫人眼花缭乱。再加上拦路酒、拦寨酒、拦门酒等别具风格的接待礼仪和古朴典雅的苗家吊脚楼、侗寨古楼、风雨桥,身在其中,处处令人心醉神迷,难怪各地学者慕名而来。
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原貌的历史遗存,使别具特色的黔东南民族文化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全球18个“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首选地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