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解决问题

南昌大学辽宁专业代码(2022),辽宁招生专业代码

技校网 更新时间:2022-07-20 22:56:25 解决时间:2022-07-20 17:25

满意答案

2022年南昌大学在辽宁招生专业有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类(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生物科学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类(计算机与大数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类(软件与网络空间)(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土木类(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化工与制药类(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类(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建筑类(建筑学、城乡规划)、临床医学类(临床医学)、生态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生物工程、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工业工程、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日语、护理学、工商管理、工商管理(中法实验班)、公共关系学、档案学等33个。以下是各专业的专业代码.
南昌大学2022辽宁专业代码列表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批次学制人数学费
0701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批四年35550
0702物理学类(物理学、应用物理学)本科批四年35250
0710生物科学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本科批四年45250
0804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批四年45250
0807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本科批四年35550
0809计算机类(计算机与大数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批四年35550
0809计算机类(软件与网络空间)(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本科批四年1010000
0810土木类(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批四年25550
0813化工与制药类(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本科批四年45250
0825环境科学与工程类(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批四年45550
0827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批四年45250
0828建筑类(建筑学、城乡规划)本科批五年29000
1002临床医学类(临床医学)本科批五年260000
071004生态学本科批四年25250
080102工程力学本科批四年45550
08020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批四年45250
080203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批四年25250
080301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批四年45250
080501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批四年35250
08060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批四年25550
080801自动化本科批四年35550
083001生物工程本科批四年25250
100201K临床医学本科批五年55550
100401K预防医学本科批五年45550
120701工业工程本科批四年34950
1204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批四年34950
020101经济学本科批四年34950
050207日语本科批四年34950
101101护理学本科批四年55550
120201K工商管理本科批四年24950
120201K工商管理(中法实验班)本科批四年214000
120409T公共关系学本科批四年24950
120502档案学本科批四年24650
机械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南昌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1、 历史渊源

本专业及学科的主要发展历程:

1958年锻压专业招生

1993年获得江西省第一个博士点“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点授予权

1997年增加焊接(潘际銮院士领衔)和塑料成型模块

1999年合并成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2000年建立全省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

2007年获批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先进成形与模具实验室”

2008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2009年获批“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010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专业获批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2010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学团队荣获省级教学团队

2011年获批江西省高性能精确成形重点实验

2012年获批江西省高校品牌专业

2013年获批江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2016年获批江西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综合评价第一名

2017年获批江西省轻质高强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

2018年获批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

2018年本专业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为国家“一流学科”

同时,本专业依托学科“材料加工工程”是国家“十五”、“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



2、 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由潘际銮院士、香港城市大学吕坚院士引领的一支教研能力突出、中青年优秀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23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18人(78%),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8人(78%),具有国外留学经历16人(70%),二级教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百千万人才5人。



3、 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一)教学平台: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南昌大学-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昌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

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南昌大学力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昌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省级教学团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二)科研平台:

“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先进成形与模具实验室” 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

“江西省高性能精确成形重点实验”

“江西省轻质高强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



4、 培养方式与特色

(一)培养方式:

4年制本科教学,授工学学士学位,学位学分最低要求169学分,非学位学分最低要求6学分(含军事技能训练2学分、第二课堂2学分、生产劳动2学分),同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二)特色:

(1)办学历史悠久,学科与专业建设基础扎实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依托学科“材料加工工程”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级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拥有潘际銮院士领衔的一支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职教师中省级教学名师3人,副教授以上职称86.9%,博士学位82.6%,海外访学经历65.2%,获国家基金人均1.5项。

(2)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形成了较明显的产教融合区域特色优势

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江铃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开设“卓越计划实验班”等校企合作,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江铃集团中高层干部约50%为我院毕业校友。

外国语言文学类 日语
南昌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1,、历史渊源

本专业成立于1986年,当年开始招收专科生,1993年开始本科招生,是江西省开设时间最早的日语专业。2003年学院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7年开始招收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6年在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本专业教学设施完善,建有外语智慧教室、同声传译室、机辅翻译室、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外语自主学习室、外语图书资料室和外语教学音视频网站。

2、师资队伍

经过多年的发展,日语专业已拥有一支年龄分布合理,学术能力扎实的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9人(含外籍教师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学位教师3人,硕士学位教师14人,日本留学归国人员9人,具有一年以上日本学习、进修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了100%。2020年,日语教研室荣获“江西省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本专业设有“日本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组建了多个教学科研团队,带领青年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获批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校级4门;获国家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省级教改课题4项;出版教材3部,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国家级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竞赛二等奖2项,南昌大学授课质量优秀奖37项。

本专业依托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组建导师指导组,吸引青年教师进入指导组共同指导硕士生;聘请“985”高校日语专业二级教授到本专业组建科研团队,成效显著。近年来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16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译著、专著10余部。

4、培养方式与特色

本专业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运用知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培养“日语+”复合型人才;与日本武藏野大学、山梨学院大学建立合作办学项目,每年资助约20名学生赴日本交流学习一年,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本专业拥有江西高校日语专业最佳的生师比,最先进的教学条件,最丰富的教学资源,实施精细化人才培养;本专业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日语风采大赛、日语知识竞赛、日语口译大赛、日语角等活动,吸引了本专业学生和日语爱好者踊跃参加,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汤显祖国际戏剧节”、“江西省与岐阜县友好交流活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世界VR产业大会”等大型活动的外语志愿者工作,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打造可良好的平台;本专业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学分科研训练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学科竞赛,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近三年,本专业学生获批“创新学分科研训练项目”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1篇、译著1部;学生参加“‘中华杯’全国日语演讲比赛”、“‘笹川杯’全国高校日本知识大赛”等学科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省部级奖项12项。
经济学类 经济学
南昌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经济学专业(下设三个方向:现代经济学方向、经济统计学和国际经济学方向)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也是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功底,熟悉西方经济学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同时具备使用计算机分析处理经济数据的能力,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复合型人才。毕业生既可以在经济学各个分支学科进行扩展和深造,又能在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部门、企业和教育部门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经营、管理和教学工作。

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高等数据分析、金融学、财政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博弈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证券投资学等。
力学类 工程力学
南昌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1、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是依托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实验中心筹建起来的。南昌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的前身是原江西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的力学教研室、力学实验室和机械工程系的理论力学教研室,它们于1958年创建。1985年学校更名为江西工业大学,1993年江西工业大学与江西大学合并成立南昌大学,并将材料力学教研室、工程力学实验室、理论力学教研室、工程力学研究所合并建成工程力学实验中心。2019年成立工程力学系。

2003年,学校为了提升南昌大学实验教学的地位,对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在南昌大学前湖新校区建成面积达6025平方米的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大楼,第一批实验设备投入940万,第二批实验设备投入近1000万元(日元贷款),大大改善了实验条件。之后,又先后投入共1000多万。目前拥有3000多万的仪器设备。

2007年南昌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力学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力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南昌大学固体力学学科1985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成为江西省普通高校重点学科。2005年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批力学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获力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

经过几年的筹建, 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南昌大学新增工程力学本科专业,2015年正式招生。现有从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2、师资队伍

南昌大学工程力学系建立了一支以“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井冈学者、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创新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学者为学术骨干的教学和科研团队。现拥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9人。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南昌大学工程力学系拥有国家级力学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力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两个国家级教学平台。拥有力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点、江西省力学学科示范硕士点、力学博士后流动站等学科建设平台。



4、培养方式与特色

本专业按照“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和力学基础,具有土木(桥隧)及工程学科专业训练,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力学和工程专业人才。注重对学生的力学建模、计算与实验的全面训练及与力学和桥隧工程相关的工程软件的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毕业生能在各工程领域尤其是土木工程的桥隧方向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计算、工程设计、工程技术方面工作,也可以从事中、高等学校的力学教学工作。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
南昌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1、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有着近八十年的办学历史,源于1940年成立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创办于抗日烽火之中,2007年成为江西省特色专业,2009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3年获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



2、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教师队伍中,973首席科学家1人,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人,生物学国家教指委委员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3人;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为90%,生师比约为12:1。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近5年教师承担的各类科研59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十二五”农业科技支撑项目 1 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 项,省部级科技项目 43 项,纵向总经费 1300 万元;发表论文 23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100 余篇。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带动了高水平的本科教学,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



4、培养方式与特色

本专业实施全员导师制,突出“导学”作用。全体专业教师都担任本科生导师,覆盖到全体本科生,每个导师负责指导一个小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8-10名学生组成),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贯穿于大学四年学习全过程。不仅指导学生的学习,还指导学生的生活,进行德育,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申报创新项目,开展创新训练,培育学生的创新人格。
  中专 2022-07-20 17:25

网友推荐

相关问答

  • 中专学校

    江西中医药大学辽宁专业代码(2022),辽宁招生专业代码

    1楼

    2022年江西中医药大学在辽宁招生专业有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药学、中药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6个。以下是各专业的专业代码.江西中医药大学2022辽宁专业代码列表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批次学制人数学费100501K中医学本科批五年TK中医骨伤科

  • 中专学校

    江西财经大学辽宁专业代码(2022),辽宁招生专业代码

    2楼

    2022年江西财经大学在辽宁招生专业有经济学(数理经济实验班)、税收学(数字税收)、金融学、金融学(国际投资与金融)(高收费专业)、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数字贸易)、法学(数据法学)(跨学科交叉专业)、社会工作(数字社会治理)(跨学科交叉

  • 中专学校

    江西师范大学辽宁专业代码(2022),辽宁招生专业代码

    3楼

    2022年江西师范大学在辽宁招生专业有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等1个。以下是各专业的专业代码.江西师范大学2022辽宁专业代码列表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批次学制人数学费0501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

  • 中专学校

    江西农业大学辽宁专业代码(2022),辽宁招生专业代码

    4楼

    2022年江西农业大学在辽宁招生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动物科学等5个。以下是各专业的专业代码.江西农业大学2022辽宁专业代码列表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批次学制人数学费080202机

  • 中专学校

    华东交通大学辽宁专业代码(2022),辽宁招生专业代码

    5楼

    2022年华东交通大学在辽宁招生专业有法学、自动化类(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中专学校

    南昌理工学院辽宁专业代码(2022),辽宁招生专业代码

    6楼

    2022年南昌理工学院在辽宁招生专业有小学教育、汽车服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护理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会计学、建筑工程技术、空中乘务(该专业需面试合格)、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护理、大数据与会计、电子

  • 中专学校

    南昌工程学院辽宁专业代码(2022),辽宁招生专业代码

    7楼

    2022年南昌工程学院在辽宁招生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韩合作)、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智慧水利、审计学、新闻传播学类(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英语(外语语种

  • 中专学校

    南昌工学院辽宁专业代码(2022),辽宁招生专业代码

    8楼

    2022年南昌工学院在辽宁招生专业有小学教育(教师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英语(教师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教师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

  • 中专学校

    南昌航空大学辽宁专业代码(2022),辽宁招生专业代码

    9楼

    2022年南昌航空大学在辽宁招生专业有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化学、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土木工程、

  • 中专学校

    南昌大学辽宁专业代码(2022),辽宁招生专业代码

    10楼

    2022年南昌大学在辽宁招生专业有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类(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生物科学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类(计算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