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专业组 | 选科要求 |
---|---|---|---|---|---|---|---|---|
轻化工程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3 | 43955 | (10) |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 |
2020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365 | 43905 | |||
2019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359 | 44011 | |||
2018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350 | 39755 | |||
轻化工程(与南京科技职业学院联合培养)(联合培养) | 本科二批 | 联合培养 | 320 | 93840 | ||||
轻化工程 | 2017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345 | 34889 | ||
轻化工程(与南京科技职业学院联合培养)(联合培养) | 本科二批 | 联合培养 | 303 | 102011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四川 | 纺织类(包含专业:纺织工程、轻化工程)(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北碚校区就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6 |
江西 | 纺织类(纺织工程、轻化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3 |
吉林 | 纺织类(纺织工程、轻化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50 |
山西 | 纺织类(包含专业纺织工程、轻化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76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江苏 | 轻化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3 |
云南 | 轻化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9 |
贵州 | 轻化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93 |
四川 | 轻化工程(认同并全部执行四川省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和分值。江浦校区就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1 |
广西 | 轻化工程(6380元/年,在江浦校区办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9 |
河南 | 轻化工程(江浦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1 |
山东 | 轻化工程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74 |
江西 | 轻化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0 |
浙江 | 轻化工程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99 |
黑龙江 | 轻化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497 |
内蒙古 | 轻化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98 |
河北 | 轻化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2 |
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李旭锋教授、校长张卫国教授。
学校主体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坐落于缙云山麓、嘉陵江畔,占地约8295亩,校舍面积187万平方米,绿地率达40%,泱泱校园,宏丽庄重,气象万千,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校,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
学校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传承演变,1936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教育、国文、外文、史地、数学等系与1940年成立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农艺、园艺和农产制造等系与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学院等合并建立西南农学院。1985年,两校分别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2000年,重庆市轻工业职业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建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开启了学校发展崭新篇章。
百余年来,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数代西南大学人以其弘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奋斗铸就了"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不断丰富着"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内涵。
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一大批名师先贤曾执教于此,春风化雨,躬耕不辍。数十万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成为民族复兴大业的建设者和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鲜明,涵盖了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其中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种专业博士学位、27种专业硕士学位,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27个。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现有43个教学单位,10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9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1个。教学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167门,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现有在校学生500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00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4000余人,留学生近2000人。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162人,其中教授771人、副教授1315人,博士生导师540人、硕士生导师1691人。现有国家级人才121人次,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海外院士5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人。另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
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6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农业农村部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自然资源部野外基地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1个、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国家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1个、重庆市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等中央部委社科研究基地6个、与中央部委相关司局共建社科研究平台4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3个,重庆市新型智库(含培育)4个。目前学校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十三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达到36.9亿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等260项,获得授权专利1524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99个,出版专著600余部。获教育部普通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9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级奖130余项。
学校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坚持"立足重庆、面向西南,服务全国",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江苏、山东等省市77个地、市、县建立了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内54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21个省、市800余个行政事业单位和900多家企业开展了有效的项目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县校合作,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产学研有效结合的"石柱模式",入选全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美、加、泰、日、韩、越、澳、俄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建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非独立法人机构,6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13个国际联合科研实验室,7个海外国际中文教育机构,1个境外办学平台。
历经百余年的磨砺和发展,今天的西南大学正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奋斗。
学校位于重庆市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著名风景旅游区——北碚。前临逶迤蜿蜒的嘉陵江,背靠重峦叠翠、温泉汩汩的缙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百花飘香,是教育部命名的“文明校园”,更是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理想园地。
南京工业大学办学历史可溯源于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2001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是首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落实“科技创新改革30条”试点高校。学校秉承“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校训,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鲜明特色。
学校设有11个学部,28个学院,各类学生3.8万余人。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一期项目4项、二期项目6项、三期项目6项,“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9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9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18个,本科专业101个,跨工、理、管、经、文、法、医、艺、教9个学科门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得A等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B+等级,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位列全省第一。学校在2021年9月ESI综合排名进入全球前1‰,2022年3月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55位,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泰晤士高等教育2022年世界大学排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57位;2022年3月,自然指数排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38位;上海软科2021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54位。
学校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15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人才163人次,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团队15个,省部级重点高层次人才276人次,省部级重点高层次团队36个。
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获中共中央表彰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数与培育创建数位居省属高校第一,涌现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先进典型。学校加强“新工科”建设,23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住建部专业评估,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学校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书院制“2011学院”,与中科院相关院所共建“英才班”。“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17项。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1项、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首批江苏省研究生优秀教材2部、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5个、江苏省品牌专业8个、江苏省特色专业10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12个(涵盖30个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软件类)试点专业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江苏省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江苏省本科优秀培育教材7部、省级重点立项建设教材68部。2006年学校获得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获批教育部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多年来学校已经培养出2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30多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央企和上市公司领导,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
学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设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7个,省部级研究中心2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9个。“十二五”以来,学校科研项目及成果获各级各类奖励5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现有7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现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1个。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主动将创新链对接产业链,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南京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拥有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学校推进校地融合、产教融合,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数十家新型研发机构、产业研究院和产业学院。现有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2个。学校加强校企合作,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华润有限公司等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十二五”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万余项,科技经费近70亿元,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相关行业、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实施全球拓展战略,成为首批通过来华留学认证的22所高校之一;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海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成立了“国家级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柔性电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柔性电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与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共建“孔子学院”,是“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与法国勃艮第大学合作举办控制科学与工程(机器视觉)硕士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合作举办机械工程、制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以及土木工程等4个“3+1”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中机械工程、制药工程项目入选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项目;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2”本科联合培养项目,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合作举办会计学“2+2”本科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剑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国卡迪夫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学生交流项目;推进国际产学研合作。现有包括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在内的、来自10多个国家的近50名外籍专家和世界各国的学历海外留学生700余人。
展望未来,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永恒主题,聚焦高水平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创建,固本强源,协同创新,奋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奖、贷、助、补、减”多元配套资助体系,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切实帮助和有力保障。目前学校有各类奖助学金近80余项,还专门设立了校长奖学金和新生创新基金,为优秀新生提供学术和科技创新经费,每年有20000余人次获校内外奖助学金2000余万元,人均获奖助近1000元。
学校大力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积极为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助学岗位,全校勤工助学固定岗位数保持在1000余个。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开设“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后,可申请国家及学校补助、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对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学校实行“先贷后免”措施。
奖助学金一览表 |
||
国家奖学金 |
夕阳助新苗助学金 |
擎天慈善助学金 |
国家励志奖学金 |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 |
南工大-NTC奖学金 |
国家助学金 |
汶川地震灾区学生助学金 |
康力奖学金 |
省慈善助学金 |
宁波商会助学金 |
华森建筑奖学金 |
省福利彩票爱心助学金 |
塞拉尼斯卓越工程师奖学金 |
红环奖学金 |
校长奖学金 |
和氏璧奖学金 |
恒泽奖助学金 |
新生创新基金 |
九思奖助学金 |
苏一光·中海达奖学金 |
校本科学生奖学金 |
纳尔科奖学金 |
胡松林奖学金 |
校困难补助 |
华华奖学金 |
常州明远助学金 |
巴斯夫奖学金 |
久吾奖学金 |
“曼瑞德”助学金 |
寰球工程奖学金 |
PPG工业公司奖学金 |
中丹“创新杯”奖学金 |
深圳国企奖学金 |
捌零励志奖学金 |
惠工创新奖学金 |
江苏天鹏奖学金 |
一方科技奖学金 |
普析通用奖学金 |
亚什兰奖学金 |
凌丰奖助学金 |
干80校友奖学金 |
江苏圣奥奖助学金 |
众弘奖助学金 |
鑫信奖助学金 |
飞扬奖学金 |
大宇奖学金 |
南京证券奖助学金 |
招商银行一卡通奖学金 |
科技兴材奖助学金 |
“奥普莱”奖学金 |
厚勤奖学金 |
教授爱心助学金 |
“东方海华”励志奖学金 |
王水成奖学金 |
易来泰奖学金 |
食品学院学生救助基金 |
中建安装奖学金 |
校友励志助学金 |
强达宝成奖学金 |
柯菲平医药奖助学金 |
麦奇奖学金 |
D87校友励志奖学金 |
年喜奖学金 |
南京加诺奖助金 |
安居奖学金 |
苏州工业园区奖学金 |
扬子检安奖学金 |
荣记奖学金 |
力学学习优秀奖学金 |
院长奖学金 |
顺天奖学金 |
李飞助学基金 |
江苏软件奖学金 |
塔拉理工学院海外学习奖学金 |
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伯藜助学金 |
南京汉唐奖学金 |
…… |
学校鼓励学生刻苦学习、追求卓越,激励学生奋发自强,坚持“爱与责任”的工作理念,建立了奖、贷、助、补等完善的资助体系,保证了每位勤奋学习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目前,学校有各类奖助学金70余项,其中最高个人奖励金额达10000元/年。为激励新生努力学习,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新生创新基金,为高分新生进行学术和科技创新提供经费,同时强化班学生享受“强化班专项奖学金”。学校大力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积极为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助学岗位,全校勤工助学固定岗位数保持在1000余个,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每月能获得150-200元的资助。因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付学业费用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国家及学校补助、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
南京工业大学日语和轻化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日语和轻化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日语就业前景和轻化工程就业前景,日语专业介绍和轻化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日语和轻化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日语和轻化工程录取分数线(江
南京工业大学德语和轻化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德语和轻化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德语就业前景和轻化工程就业前景,德语专业介绍和轻化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德语和轻化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德语和轻化工程录取分数线(江
南京工业大学社会工作和轻化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社会工作和轻化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社会工作就业前景和轻化工程就业前景,社会工作专业介绍和轻化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社会工作和轻化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社会工作
南京工业大学法学和轻化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和轻化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就业前景和轻化工程就业前景,法学专业介绍和轻化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法学和轻化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法学和轻化工程录取分数线(江
南京工业大学知识产权和轻化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知识产权和轻化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知识产权就业前景和轻化工程就业前景,知识产权专业介绍和轻化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知识产权和轻化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知识产权
南京林业大学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和林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和林学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就业前景和林学就业前景,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专业介绍和林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轻化工程(制
南京林业大学广播电视学和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广播电视学和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广播电视学就业前景和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就业前景,广播电视学专业介绍和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
南京工业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与澳大利亚xx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和轻化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与澳大利亚xx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和轻化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与澳大利亚xx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就
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澳大利亚xx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和轻化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澳大利亚xx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和轻化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澳大利亚xx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就业前景
南京工业大学轻化工程和会计学(与澳大利亚xx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轻化工程和会计学(与澳大利亚xx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轻化工程就业前景和会计学(与澳大利亚xx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就业前景,轻化工程专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