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 | 类型 | 年份 | 总分 | 英语 | 政治 | 专业课一 | 专业课二 |
|---|---|---|---|---|---|---|---|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71 | 46 | 46 | 69 | 69 |
| 动物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25 | 39 | 39 | 59 | 59 |
| 森林经理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08 | 33 | 33 | 50 | 50 |
| 风景园林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257 | 33 | 33 | 50 | 50 |
| 木材科学与技术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296 | 38 | 38 | 57 | 57 |
| 新闻传播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89 | 56 | 56 | 84 | 84 |
| 微生物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16 | 39 | 39 | 59 | 59 |
| 软件工程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01 | 38 | 38 | 57 | 57 |
|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274 | 33 | 33 | 50 | 50 |
| 植物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37 | 39 | 39 | 59 | 59 |
| 家具设计与工程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73 | 38 | 38 | 57 | 57 |
| 设计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63 | 40 | 40 | 60 | 60 |
|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31 | 33 | 33 | 50 | 50 |
| 林木遗传育种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264 | 33 | 33 | 50 | 50 |
| 森林保护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45 | 33 | 33 | 50 | 50 |
南京林业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省属重点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前身为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森林系和金陵大学(创建于1910年)森林系,1952年合并组建的南京林学院,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高等林业院校之一。1955年华中农学院林学系(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和湖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成)并入,1972年更名为南京林产工业学院,1983年恢复南京林学院名称,1985年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一直以来,南京林业大学秉承“诚朴雄伟,树木树人”校训精神,弘扬“团结、朴实、勤奋、进取”优良校风,以实现“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为宏伟目标,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步履不停,躬耕不辍,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科为优势,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理、工、农、文、管、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学院专业结构。现设有林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风景园林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轻工与食品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育部等21个学院(部)。
学校学术实力雄厚,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现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现有工程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与生态和生物与生物化学7个ESI全球机构学科排名前1%,林业工程1个国家一流学科,林业工程、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林木遗传育种、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森林保护学等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5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9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含培育),6个一级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含培育)。 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位列江苏省属高校前列。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两个“A+”(林业工程、林学)、一个“A-”(风景园林学)的好成绩,A+学科数位列全国林业高校和江苏省属高校第一。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设置并招生的本科专业有70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8个。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其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及课程群30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3门,省级助力乡村振兴在线开放课程39门,江苏省高校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实践教育中心1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获批“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个,“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首批江苏高校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省级重点培育项目”3个。林学类专业(林学、园林、森林保护)和林业工程类专业(林产化工、木材科学与工程、森林工程)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首批江苏省虚拟教研室1个。自1991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22项。2010年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示范基地;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获国赛金奖5项,银奖2项,铜奖8项。曾荣获“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高校集体奖”“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与硕士研究生7500余人。
南京林业大学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整体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33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2余人,博士生导师263人,具有高级职称954人。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双聘及特聘国内外院士9名,其他国家级人才2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0余人;有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首席科学家4人,省部级教学名师6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省“333工程”二、三层次、“青蓝工程”“六大高峰”等各类省级人才计划421余人;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及“青蓝工程”等省级创新团队15个。
学校充分发挥林科优势,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成果转移转化创新链,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学校现有机电产品包装生物质材料国家级工程中心、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林产化学与材料省部共建国际创新高地、南方现代林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木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桂花种质资源库等10余个国家层级创新平台,获批江苏省杨树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重点实验室、特种经济树种培育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害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工程中心、速生木材及农作物秸秆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观赏主题木本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林业资源高效加工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特色果树产业技术体系以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林业遗产与森林环境史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合作研究基地等50余个省部级创新平台,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等60余个校级研究机构。“十三五”期间,学校每年主持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00多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项,国家社科基金23项;授权发明专利1211件,审定省级良种42个,制/修订国家标准33项。多年来,学校380余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5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学校主办公开发行学术刊物《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林业工程学报》和《室内设计与装修》,以及《Journal of Bioresources and Bioproducts》(JB&B)英文刊。其中,《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林业工程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和SCD核心期刊,《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SCD核心期刊,《室内设计与装修》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2017-202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F5000来源刊)”,JB&B英文刊被多个国际数据库收录。
学校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要求,积极开展政策理论研究、决策咨询服务,截止目前,智库成果获国家领导人批示4份、省部级领导批示20余份、获中办国办及省部级政策采纳、采用8份;承担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咨询研究课题2项、国家高端智库课题1项、江苏省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1项;调研报告在权威智库刊物刊发十余篇;研究成果获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发展研究奖一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组织编写出版并发布我国首部生态林业蓝皮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报告(2019-2020年)》。生态林业蓝皮书的发布,填补了我国生态林业发展评估方法的空白,建立了生态林业综合发展指标体系,为生态林业政策制定、学术研究提供支撑和参考,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学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开放办学与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瑞典、俄罗斯、日本、法国、意大利、芬兰、伊朗等2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学术研究、师资培养和人才交流合作关系。截止目前,我校长期聘用的境外专家共64位,每年约200名教师赴境外进行交流,约300位外籍专家来校进行交流访问、科研合作、讲座讲学。2020年,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计划”一项;同年,我校被授予了一定的出访来访外事审批权,成为江苏省首批获得外事独立自主审批权的地方高校之一。学校积极探索实施多模式、多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美国阿拉巴马农工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乡村振兴人才项目、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江苏高校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海外实习实践等项目;与世界名校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大学)联合举办经教育部批准的“3+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等海外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海外名校联合开展长短期学分互认访学项目,每年派出数百名学生出国实施国际化培养。学校积极拓展海外留学生生源,每年接收700余名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或交流访问。
学校占地面积11158.15亩,其中,新庄主校区占地1257亩,句容下蜀实习林场占地4876亩,淮安校区占地1327亩(目前建成使用校园500亩),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占地3662亩(白马新校区占地2007亩),江宁工程培训中心等占地36.15亩。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83亿元,图书馆纸质文献总量为238多万册,电子图书430多万册。校园网络以千兆带宽为主干,覆盖全校。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特色引领、协调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力培育高素质人才、开展学术创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繁荣文化,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大学,逐步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远景发展目标。
1、复试分数线及调剂基本要求
(1)一志愿考生复试分数线要求:学院各专业根据国家教育部确定的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A类考生基本要求执行(包括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2)调剂考生复试分数线要求:学院各专业调剂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按照总分和单科均达到A类考生国家线的要求执行(包括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1)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A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2)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原则上应在同一个学科门类内进行
3)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应相同。
所有调剂考生须经“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填报调剂志愿,请考生关注系统开通及调剂志愿锁定时间。学院严格按照复试办法要求进行筛选,调剂复试考生名单经研究生院审核通过后方可发送复试通知。
2、复试名单
一志愿考生的复试名单详见学校研究生院网站的公布,调剂考生的复试名单关注我院网站后续发布。
3、复试方法、程序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疫情防控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本次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将采取网络远程复试方式进行,网络远程复试采用“中国学信网招生远程面试系统”平台。复试前考生须在电脑、手机上安装相关软件或APP,熟悉相关平台的使用,按学院要求参加网络远程复试测试工作。
4、复试时间
一志愿考生复试时间为5月19日,调剂考生的复试具体时间根据“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的时间、考生志愿填报情况以及学校审核情况确定,其它各环节的安排与一志愿考生基本相同,具体时间节点另行通知。
5、复试面试环节
复试科目测试采用网络视频问答方式,学院建立专业基础知识及综合考核试题库,主要考察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拓展能力。
面试过程为15-20分钟左右,分为英语自我介绍(2-3分钟);专业综合测试(5-8分钟);专家随机提问(8-10分钟),具体时间根据实际情况会有所调整。
复试内容:专业综合测试一般都为问答题,面试专家根据考生选定的复试科目随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一道题目在面试中提问,根据考生作答情况打分,面试打分采取实名制。
6、成绩计算
入学考试总成绩=初试总成绩(折合成100分制)× 0.7+复试总成绩(折合成100分制)× 0.3。
复试满分为200分,专业基础知识考核和专业综合素质考核各100分
(一)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员,须满足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以及其它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3.身心健康,须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要求。
4.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位条件之一:
①已获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只限于直接攻博)的人员;
②应届硕士毕业生(迟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
③在境外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须凭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正式认证书方可报名。
5.须满足各招生学院根据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相关要求。
(二)报名时间、地点及手续
第一阶段:网上报名
网上报名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n)进行,考生点击网站页面右上角“博士网报”,注册学信网帐号并登录,阅读教育部公告和考试承诺书,按照网站提示完成网上报名。
1.申请考核考生报名:2021年11月25日至12月25日,在规定时间内网上报名,填写个人信息、上传电子照片(证件照)和网上缴费报名费,具体见网上报名系统内的通知,并请牢记用户名、报名号和密码。
2.普通招考考生报名:2022年1月20日至2月21日,请在规定时间内网上报名,填写个人信息、上传电子照片(证件照)和网上缴费报名费,具体见网上报名系统内的通知,并请牢记用户名、报名号和密码。
特别提醒:报名成功后请立即在报名系统内下载打印下列资料(系统关闭后将无法打印):①《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1份;②《专家推荐书》2份,分别由2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填写。③《思想政治考核表》1份。已经公示的硕博连读生须在11月接到通知后进入系统完成报名,并下载打印《报名登记表》。
第二阶段:审核、现场确认、领取准考证
1.申请考核考生资格审核、复试
(1)资格审核及材料寄送:申请考核的考生需在2021年12月28日前将所需材料寄送(EMS或者顺丰)或呈送相关学院院办,具体地址为(南京市龙蟠路159号南京林业大学××学院;邮编210037),联系方式见我校研究生院主页-招生工作-联系方式。
(2)复试考核:具体综合考核方式、考核时间、地点安排届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请及时关注各学院通知公告。学院在完成所有考生的材料审核及综合考核工作后,将拟录取名单在学院网站公示。
2.普通招考准考证下载(具体安排届时请关注网页通知)
(1)准考证下载地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n)
(2)准考证打印时间:3月中旬左右
(3)统考报名材料邮寄(本校考生可递交至老图书馆316房间)
3.纸质及电子材料审核要求。
①已获硕士学位人员须出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及正反面复印件、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
②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出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及正反面复印件、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
③《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
④《专家推荐书》;
⑤《思想政治考核表》;
⑥学院要求的其他科研、证书等佐证材料。
纸质材料请于2022年3月寄送,截止时间3月10日,邮寄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龙蟠路159号南京林业大学老图书馆316房间,电话:025-85427772。所有材料请双面打印,按序排好。
电子材料请于3月5日前发送至相关报考院系邮箱。
(三)普通招考考试时间、地点和复试安排
1.初试科目:①英语;②业务课一;③业务课详见《2022年南京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2.初试时间:2022年3月下旬,具体安排届时通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3.初试地点:南京林业大学第五教学楼(详见准考证)。
4.面试及复试工作:面试一般在初试后由报考院系、学科自行组织,具体安排另行通知。面试时须按学院要求提交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等材料,供复试小组考核科研能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型硕士复试分数线(2022):应急管理(360)、光学工程(285)、数学(336)、水文气象学(291)、水利工程(292)、海洋气象学(297)、材料科学与工程(320)、人工智能(277)、管理科学与工程(364)

南京理工大学学术型硕士复试分数线(2022):环境工程(340)、管理科学与工程(377)、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295)、光学工程(273)、机械电子工程(300)、材料学(340)、化工过程机械(260)、物理学(290)、物理电子

南京邮电大学学术型硕士复试分数线(2022):外国语言文学(367)、生物电子学(273)、信号与信息处理(300)、生物医学工程(273)、社会学(359)、信息网络(298)、物理学(290)、教育学(382)、应用经济学(360)、有

南京医科大学学术型硕士复试分数线(2022):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310)、口腔医学(310)、临床医学(310)。南京医科大学学术型硕士复试分数线名称类型年份总分英语政治专业课一专业课二口腔医学学术型硕士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型硕士复试分数线(2022):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65)、管理科学与工程(398)、设计学(395)、仪器科学与技术(290)、交通运输工程(279)、高等教育学(364)、材料科学与工程(284)、网络空间安全(3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型硕士复试分数线(2022):眼科学(309)、中药学(309)、中医五官科学(306)、临床检验诊断学(309)、影像医学与核医学(309)、内科学(309)、细胞生物学(290)、微生物与生化药学(309)、药物化学(

南京财经大学学术型硕士复试分数线(202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77)、软件工程(291)、会计学(373)、马克思主义理论(360)、法学(346)。南京财经大学学术型硕士复试分数线名称类型年份总分英语政治专业课一专业课二软件工程学术型

南京大学学术型硕士复试分数线(2022):理学(300)、经济学(390)、历史学(350)、体育学(370)、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300)、法学(340)、文学(367)、医学(310)、哲学(355)、管理学(353)、教育学(375)

南京农业大学学术型硕士复试分数线(2022):科学技术史(340)、社会保障(356)、农药学(339)、蔬菜学(335)、预防兽医学(323)、中药学(311)、环境科学(314)、会计学(371)、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379)、管理科学

南京林业大学学术型硕士复试分数线(2022):动物学(325)、森林保护学(345)、家具设计与工程(373)、森林经理学(308)、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331)、马克思主义理论(371)、风景园林学(257)、微生物学(316)、木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