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滨州职业学院 (最高/最低分) |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最高/最低分)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1 | 综合 | -/405(普通类二段) | -/392(普通类二段)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0 | 综合 | -/379(普通类二段) | -/363(普通类二段)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8 | 理科 | -/332(专科批) | -/298(专科批)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8 | 文科 | -/378(专科批) | -/357(专科批)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7 | 理科 | -/327(专科批) | -/290(专科批)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7 | 文科 | -/372(专科批) | -/360(专科批) |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办于2001年,是学院的传统优势和重点发展专业,2006年被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确定为主体专业,2007年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 “省级特色专业”,其教学团队于2010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011年被评为“滨州市优秀创新团队”, 2010年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首批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2013年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骨干校验收。 2017年正在申请第一批国家优质校建设项目。
一、培养目标
面向区域内冶金、油盐化工、现代装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服务产业向智能制造升级的需求,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网络、电力自动化系统和智能控制技术等知识与技能,能安装调试智能机电设备和工业机器人,能分析、诊断与排除智能机电设备故障, 能对电力自动化系统和智能传感网络进行运行维护,能对智能电子系统和智能生产线进行工艺调整、离线编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专门人才。
二、主要课程:
工程图样的识读与测绘、机械设计及制造基础、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机与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PLC应用技术、变频器与触摸屏应用技术、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中高级维修电工技术、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术等。
三、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和主要合作企业
主要就业方向为化工、现代装备制造业等区域内支柱产业, 就业岗位为智能机电系统装调维修师;工业机器人工作站运行维护师;智能生产线运行维护师,要求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知识,能安装调试机电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能分析、诊断与排除机电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故障等。
主要的实习和就业的企业有中国万达集团、海尔集团、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日照钢铁有限公司、山东中海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富海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渤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龙马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山东胜通集团有限公司、青岛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博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鲁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毕业生就业质量好、起薪值高、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满意度高,近几年总体就业率均在98%以上,毕业生供不应求。
四、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专门人才。探索并形成了“校企渗透、阶段递进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校企联盟、一体育人、学训交替、岗位成才”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进一步实施完善学分制人才培养过程,学生根据学分实行选课制度,探索弹性学制、学分互认、学分置换和按照学分收费的培养体系;实施“宽厚基础平台+灵活岗位模块”的教学体系和“阶段递进+双轨并行”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了“日常行为平台”、“课程平台”、“基地平台”、“专业文化平台”和“职业发展平台”共五大素质平台;根据学分制实施方案要求,灵活组合各课程模块,逐步夯实专业基础能力、提升专业核心能力、拓展专业方向能力,构建了“三段递进型”课程体系;推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行“机考+技考+平时考核”三层考核方式。
培养具备典型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满足机电产品开发设计、工艺编制、生产加工、质量控制、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以及机电产品销售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山东 |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职3+2贯通培养,衔接临沂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 综合 | 普通类二段 | 普通类 | 457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392 | ||||
四川 | 机电一体化技术(认同并全部执行四川省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和分值) | 文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60 |
重庆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317 |
历史类 | 395 | ||||
福建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历史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412 |
安徽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16 |
文科 | 302 | ||||
江苏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历史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449 |
黑龙江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A段 | 普通类 | 219 |
文科 | 300 | ||||
吉林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文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96 |
辽宁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300 |
历史类 | 423 | ||||
内蒙古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29 |
文科 | 266 | ||||
山西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130 |
文科 | 156 | ||||
河北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361 |
历史类 | 405 |
滨州职业学院(BinZhou Polytechnic),简称“滨州职院”或“滨职”(BZPT),坐落于黄河三角洲腹地的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示范区——山东滨州,濒临浩瀚渤海,傍拥浩荡黄河,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黄河文化和齐文化在这里发祥交融,孕育了著名军事思想家孙子、政治家范仲淹等名人先贤。
滨州职业学院于2001年7月合并原滨州农业学校、卫生学校、经济学校、工业学校、市农科所组建成立,已走过66年办学历程,历经“被确定为山东省骨干示范性职业院校,实现从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的转变,从分散办学向集中办学转变”“通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重大转变”“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骨干校验收,跻身全国高职院校第一方阵”“入围全国200所优质高职院校行列,实现从科学追赶到创新引领的历史跨越”等重要发展阶段。从建国初期的筚路蓝缕,到新世纪初的克难奋进;从高职教育的战略转型,到走在前列的续写辉煌,一代代滨职人励志耕耘、薪火相继,砥砺出“崇德尚能”的校风,积淀出“知行垂范”的教风,培育出“博知敏行”的学风,凝炼出“责任”校训。
滨州职业学院现占地面积3639.96亩,建筑面积84.6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49.0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23986.07万元;设15个二级学院、47个招生专业;在校生23516人,在职教职工1425人,其中专任教师113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880人,占比77.26%;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52人,占比30.9%,其中正高48人、副高304人;双师型教师733人,占比64.35%;兼职教师385人,占比33.8%。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2个,“万人计划”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省教学名师7人、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14个。学院是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首批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院校,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技能型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等50余项国家级、省级称号,多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50强”“教学资源50强”“服务贡献50强”。2017年9月,以全省第4名的成绩跻身第一批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学校行列。2019年6月,入围全国200所优质高等职业院校;12月,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新征程。
聚焦产业深化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坚持“服务、融入、引领”的办学理念和“开门开放、多元多样”的办学模式,成立理事会及各级校企合作组织,与省知识产权局、市科技局共建知识产权学院,与滨州各县区全面开展战略合作;牵头成立中国职教学会职业院校培训工作委员会、中国护理职业教育联盟、全国高校第三年龄大学联盟职业院校工作委员会,是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成员单位、中国职教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校企共建高端铝产业学院、中德合心国际交流学院、移动云教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滨州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黄河三角洲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科研机构和合作项目;被空军确立为“全国定向培养士官定点院校”,涵盖海军、空军和战略支援部队等3个军兵种的4个专业。
对接产业布局专业,厚植内涵发展新优势。精准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5+5”十强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形成了智慧康养、医学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化工、电子信息、现代金融、商贸流通、土木建筑、海洋运输、教育等十大专业群。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2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9个、国家骨干专业14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品牌专业群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建成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6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2门;入选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6种。顺利通过2015—2018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认定22个,位列全国第七、全省第一;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名列全国第四、全省第一;获批2019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项目8个、省委托项目1个,重点项目数量占全省高职院校1/8,名列全省第一;是全国第一家连续两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护理大赛、全国护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职业院校。
围绕产业培养人才,锻造技术技能生力军。近年来,高职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正式就业率90%以上;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190余项。依托山东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等18个培训资质,每年培训6万余人次,创收2500余万元,被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贯彻落实山东省教育精准扶贫“323”工程,立足于“一个乡镇”“一个村庄”“一批学生”“两个学校”“多个区域”,培训新型农民和下岗工人4万余人次。
服务产业协同创新,注入转型升级新动能。牵头成立全国性职教集团(联盟)3个、区域性职教集团(联盟)4个,建设产业学院5个。成立滨州应用科技研究院,与市工业与信息化局合作打造“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平台”,校企共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博士研究中心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7个。获批省高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综合试验站、省技能技艺传承创新平台。主持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各1项,省社科规划课题7项,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蓝黄”两区重大理论课题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社科成果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87项;成功选育棉花新品种“滨职棉”1号,国审大豆“滨职豆”1号通过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审定。1个项目获批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5个项目获批山东高等学校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每年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服务近百项,累计实施成果转化200余项,创经济社会效益近10亿元。
“唱念做打”培根铸魂,实现立德树人有作为。坚持“唱念做打”工作理念,落实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百场讲堂”;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担任思政课特聘教授;开展“师生面对面”活动,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经常性深入一线,参加学生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指导学生成长成才。开办“鲁彬之”文化沙龙和学术讲堂,并上升为滨州文化大讲堂,成为广大市民广泛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与市政协在校内共建全国第一家地市级政协文史馆;校企共建校内企业文化馆,设立民俗艺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开展“四季一节一赛”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一轴二山三区四湖五场六馆九园”的校园空间布局和景观格局。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二等奖,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等称号。
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构筑对外办学大格局。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培育国际工匠”的国际化办学愿景,累计与德国、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或地区的30余所高校、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现有护理、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设有滨州“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国际人才专项基金滨州工作站、欧美亚教育联盟UWEE滨州校区等平台;建有滨台产学研交流中心和滨台青少年文化交流中心。
叫响“鲁彬之”品牌,探索特色发展新模式。成立以“鲁彬之”为集体笔名的现代职业教育工作室。受托组织制定全国本科职业教育标准,主持或参与教育部、教育厅12个职教文件起草;受教育部委托,承担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Logo和宣传海报设计并被永久采用,承担全国人大职业教育法实施检查各省(市)省职业教育述评工作,策划“大国名匠”系列宣传报道,是全国首家图解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高校、在《中国教育报》开设专栏的高职院校,是全国唯一一家自2015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设立以来连续承担网络宣传的高校。
在创建“双高”和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新长征路上,学院将紧扣“特色、融合、创新、提升”发展主题,笃定“升本、创特、建高、强基”目标任务,全力打造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率先建成新时代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
以2020年滨州职业学院招生章程为准
1、空中乘务专业:达到山东省艺术类专科文化课最低控制线以上,根据考生志愿,按专业测试成绩占70%、文化课成绩占30%计算总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2、美术类专业:取得山东省美术类专业合格证的考生,达到山东省艺术类专科文化课最低控制线以上,根据考生志愿,按文化课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是以水利为特色,以工科为优势的高职院校,具有60多年职业教育办学历史。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水为魂”的办学理念,秉承“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校训,遵循“水利特色、工科优势、凝练品牌、强化服务”的办学思路,确定了“立足水利、面向社会、服务一线”的办学定位。学校是全国优质水利高等职业院校、全国首批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首批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学校荣获“全国水利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水利职工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省高校就业工作优秀院校”“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校园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网络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体育优秀单位”“山东省节水型高校”等荣誉称号。
硬件设施齐全先进
学校总占地面积1595亩,校舍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3亿元,图书馆藏书113万册。按照“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原则,建成智慧水利、智能制造等162个设备先进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拥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与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等300余家大中型企业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其中,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水工实训场为全国水利类重点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无人机应用技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电子商务综合运营实训基地、节水灌溉基地是教育部认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水利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水工机械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是教育部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
师资队伍德技双馨
学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成了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组成的高水平人才专家资源库,形成了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师德高尚、富于创新、充满活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其中正高职称59人,副高职称189人。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全国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齐鲁工匠、全国水利职教名师等40余人。
专业建设优势突出
学校主动适应水利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打造水利工程与管理、现代交通工程技术、建筑产业现代化施工与管理、智能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8个特色专业群,专业体系更加完善,专业内涵质量明显提升,基本实现高职水利类专业的全覆盖,打造了以水利工程与管理专业等为代表的一批在山东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特色品牌专业,形成了“水利特色、工科优势”专业群,为现代水利事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学校拥有教育部认定骨干专业5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首批试点专业2个、全国优质水利专业3个,省高水平专业群2个(专业5个)、省特色专业8个、省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群10个(专业21个),省品牌专业群2个(专业8个)、省优质建设专业群4个(专业20个)。水利工程专业群作为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
人才培养成效斐然
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水利类高等职业院校,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山东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中,担负着培养现代水利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学校以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材施教,特色发展,迄今已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输送了10余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山东水利事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蓄水池”,为水利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学校面向山东、天津、河北、江苏、安徽、辽宁等2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近三年,学生第一志愿上线率超过100%,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达到86%以上,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比例达100%,总体就业率均在97%以上,毕业生赴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水发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水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山东港口集团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就业比例超过10%,实现了高起点、高质量就业。学校51名学生入选首批“齐鲁工匠后备人才”。
学校坚持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路径,先后与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港口集团、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京东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开展不同层次的校企合作,构建了协同育人、协同发展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形成了以人才培养为依托、以产业发展为纽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发展格局。以企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为目标,将企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融入课程的全过程,并在实训、实习中加强企业所需的能力模块学习。学校把教学、生产、服务、应用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
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构建立体化社会服务体系。学校坚持立足水利行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科技研发、技术服务、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对口支援、社区服务,打造了立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了山东水利技术传承创新中心。近三年,完成了全国水利行业专业培训、山东省水利局长培训、库区移民干部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河长制湖长制培训等18000人日。开展了37个工种、16200人次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利用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等7项技术资质,先后完成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60余项技术服务,与企业联合开展污水处理设备、水工机械等10余项新技术研发,共开展社会服务近100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3亿元。
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学校始终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战略,教师继承发扬了良好的科研传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项目《大型渠道混凝土机械化衬砌成型技术与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成果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学校教师先后承担以国家重点课题《黄河河口地区骨干生态河网构建与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为代表的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30余项,获奖100余项;在学术期刊或会议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专利230余项,出版教材180余部。
校园文化特色鲜明
坚持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育人氛围。统筹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注重校园建筑文化内涵挖掘,建设了以“水经苑”“水轴”“水文化体验馆”为代表的校园水文化育人基地和水文化研究中心,进一步创新了水文化内涵,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浓厚的水文化育人氛围,促进了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的养成。
坚持培育精神文化,厚植育人基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武装师生、教育师生,将学校“以人为本、以水为魂”的办学理念、“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校训等核心价值追求与人水和谐共生的理念相融合,把“团结吃苦、奉献创新”的校风潜移默化于“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的追求中,增强水院人对学校的文化认同感,引领水院人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立大志、做大事。
坚持规范行为文化,打造育人品牌。坚持水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挖掘水文化教育资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水文化”为中心的育人体系,以“水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品牌,为国家和地方的水文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国际交流广泛深入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与俄罗斯、德国、韩国、马来西亚等7个国家的10余所高校建立了稳固的友好合作关系,实施国际合作项目12项。学校与俄罗斯国立农业大学、俄罗斯伊万诺沃国立化工大学开展长期深度合作,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派出的留学生实现了本科、硕士及博士全覆盖,培养了1000余名通晓国际标准的国际化人才。与俄罗斯教育部合作建立了覆盖华东、华北地区唯一一家俄罗斯国家对外俄语水平考试(培训)中心,培养了一大批服务中国—中亚国家战略合作的双语人才。
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积极探索国外合作办学新模式,先后派出50余名学生赴韩国南部大学交换学习。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思维方式和教育模式,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锻炼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提升语言交流、独立学习和自立自主能力。
2019年以来,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招收了85名来自印度尼西亚、摩洛哥、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家的留学生,包括23名电子商务专业学历生。按照“中文+职业技能”国际化发展模式,搭建“专业+汉语+文化+就业创业”四元共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精技能、懂汉语、通文化、会创业、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留学生,打造留学水院品牌。
学院地处美丽的海滨城市—日照市。日照以“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以“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而受世人美誉,这里拥有100多公里的黄金海岸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举办了2011年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中日韩国际帆船赛、全国青少年帆板锦标赛、全国游泳锦标赛、2013年激光级帆船世界级锦标赛等比赛,被誉为“水上运动之都”。沿海上交通、日菏铁路、坪岚铁路、胶新铁路、日兰高速、沈海高速、204国道等均可直接到达这片神奇的地方。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就处在这神奇地方的东端至高点上,是日出初光最早照射的大学。伫立校园,即可观海听涛,欣赏美丽壮观的海上日出。
学院日照校区位于日照大学科技园,与曲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济宁医学院等高校共同实现区域性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共享。
地址:山东省日照市学苑路677号
(学院具体方位:日照大学科技园内,东临青岛路、西接济宁医学院、南靠曲师大,北依卧龙山,日照山海天度假村和第三海水浴场正西,环境优美,地理位置最优越。)
邮编:276826
6、艺术类专业投档原则、录取规则按照《山东省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实施方案》执行。
2020年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设施
2020年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
2020年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机电一体化技术2015专科综合424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机电一体化技术2015专科综合424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机电一体化技术2015专科综合424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机电一体化技术2015专科综合424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公办专科(高职)专业。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山东省排名第5。山东省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院校排名在前面的院校: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济南职业学院、潍坊工商职业学院。山东省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
2020年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招生问答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
2020年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招生问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形式有哪些?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2020年机电一体化技术学费:50001.2020年机电一体化技术学费:5000、机电一体化技术高职3+2贯通培养,衔接临沂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费:5000;2020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费及招生计划地区专业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2022年机电一体化技术学费:55001.2022年机电一体化技术(日照)学费:5500、机电一体化技术学费:5500、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日照办学)学费:5500;2022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费及招生计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