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
2020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外合作办学)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71 | 22555 |
2020 | 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商务方向)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73 | 22058 |
2020 | 市场营销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1 | 20102 |
2020 | 物流管理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1 | 20102 |
2020 | 行政管理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1 | 20102 |
2020 | 朝鲜语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1 | 20102 |
2020 | 工商管理(食品经济管理方向)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2 | 19873 |
2020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3 | 19637 |
2020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3 | 19637 |
2020 | 社会工作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3 | 19637 |
2020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3 | 19637 |
2020 | 会计学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4 | 19402 |
2020 | 金融学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4 | 19402 |
2020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4 | 19402 |
2020 | 英语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5 | 19146 |
2020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6 | 18903 |
2020 | 日语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7 | 18646 |
2020 | 包装工程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7 | 18646 |
2020 | 计算机类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8 | 18373 |
2020 | 物流工程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8 | 18373 |
2020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8 | 18373 |
2020 | 海洋科学类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9 | 18122 |
2020 | 生态学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9 | 18122 |
2020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9 | 18122 |
2020 | 生物制药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90 | 17893 |
2020 | 水产类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93 | 17207 |
2020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96 | 16514 |
2020 | 生物科学类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96 | 16514 |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为工具,培养具 备能源生产、转化、利用与动力系统研发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以及具备节能减排理念,能在工 业、国防、民用等领域从事能源动力、人工环境、新能源研究开发、优化设计、先进制造、智能控制、 应用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接受现代科学与工 程的基本训练,掌握能源、热科学及动力系统基础理论,掌握计算机及控制技术等现代工具,具备 从事节能、制冷、动力、环保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设备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应用管理所必需 的工程技术知识,初步具有应用所学知识提出、分析及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学生 还应具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对职业、社会、环境有责任 感,树立节能减排的理念。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并能应用与本专业相关的数学、物理、力学、材料、机械、热工、控制、电工电子等工程 科学基础知识;
2.具有专门针对能源动力系统提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适应本专业要求的个人 能力和专业素质,能进行能源新产品和新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运行维护以及相关制造,具有集成 创新的能力;
3.了解能源生产、转化和利用的行业需求动态,熟悉能源高效转化和利用技术的理论前沿 和应用背景,贯彻执行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和技术路线;
4.具有在能源动力类企业的初步工程实践经验,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及 时掌握并应用相关新技术为社会服务,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 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热科学基本知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设计基本知识 (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基本知识(电工学、控制理论)等。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工程流体力学(56学时)、传热学(56学时)、工程热力学(56学时)、燃烧基本原理 与建模(24学时)、机械设计基础(48学时)、机械制图及CAD基础(24学时)、电工电子学(72学 时)、自动控制理论(32学时)、工程力学(含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64学时)。
示例二:工程流体力学(A)(72学时)、传热学(72学时)、工程热力学(72学时)、燃烧理论 基础(16学时)、机械设计基础(64学时)、自动控制理论(72学时)、理论力学(48学时)、材料力 学(48学时)。
示例三:流体力学(80学时)、传热学(60学时)、工程热力学(75学时)、燃烧学(30学时)、 机械原理及设计(90学时)、工程图学(90学时)、电工电子(90学时)、自动控制原理(30学时)、 工程力学(12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工程训练(金工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课程 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电工电子实验、热工实验(包括工程热力学实验、工程流体力学实验、传热学 实验)、能源与动力相关方向的专业实验(如燃烧学实验、热工控制与测试类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掌握测量、控制和仪器领域 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方法,具有测量控制 领域技术集成和仪器综合设计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 控制与仪器领域的科学研究、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测量理论、仪器设计与测控系统集成技术基础,学习测量、控 制和仪器相关的光学、机械工程、电子与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等理论与技术基础,通过多种教学 环节和工程实践,接受现代测控技术等基础训练,具有测控系统和仪器设计、开发及集成应用 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测量理论、测量控制技术、测控系统和仪器分析、设计与集成应用的基本理论和专业 知识;
2.掌握分析和解决测量、控制和仪器领域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综合应用光学、 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等领域知识的能力;
3.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内外产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对目前国内外本专业常用的技术规 范和标准有一定的了解,熟悉市场经济、企业管理等基本知识;
5.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沟通 与交流的初步能力;
6.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7.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交流沟通和团队合 作的能力;
8.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主干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数理基础、传感与信息获取、测量理论与测试技术、测试信号处理、计算机技 术、测控总线及数据通信、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仪器设计与制造、仪器性能测试与评价、测控系 统分析、设计及集成等。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电路基础(64学时)、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64学时)、电子电路基础(64学时)、 信号与系统(48学时)、自动控制原理(52学时)、微机系统与接口(48学时)、工程力学(54学 时)、工程光学(56学时)、信息通信网络概论(56学时)、仪器科学与技术概论(16学时)、传感器 技术(56学时)精密机械设计基础(64学时)智能仪器设计技术(56学时)测试信号分析与处理 (48学时)、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34学时)、现代控制理论(34学时)、导航定位控制与应用(32 学时),学科及专业选修课不少于12学分。
示例二:电路分析基础(68学时)、信号与系统(68学时)、电路信号与系统实验(15学时)、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60学时)、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46学时)、C语言程序设计(45学时)、微机 原理与系统设计(78学时)、电子线路实验(I、Ⅱ、Ⅲ学时)(23学时)、数字信号处理(46学时)、 电磁场与电磁波(46学时)、射频模拟电路(46学时)、自动控制理论基础(46学时)、传感器与信 号调理(60学时)、电子测量技术(54学时)、单片机原理与程序设计(54学时)、自动测试技术 (54学时)、软件技术基础(54学时)、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新技术讲座(16学时),学科及专业选 修课不少于22学分。
示例三:工程力学(51学时)、工程图学(80学时)、机械设计基础(85学时)、电路与电子技 术(128学时)、自动控制原理(40学时)、微机原理及其应用(56学时)、传感器技术(48学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32学时)、工程流体力学(40学时)、热工基础(48学时)、仪表电路设计 (40学时)、应用光学(40学时)、物理光学(48学时)、测控电路(40学时)、热工过程控制系统 (40学时)、自动检测技术(80学时)、精密仪器设计(40学时)、精密测量技术(80学时),学科及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20.5学分。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电子实习、生产企业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创新实践、 工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调查等。
主要专业实验:传感器技术实验、测试理论与检测技术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测量系统建模与 数据处理实验、智能化仪器与网络化仪器实验、测控系统综合设计实验、仪器性能测试与评价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0804 材料类
上海海洋大学2020年江苏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市场营销文科录取分数线为349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60分,朝鲜语文科录取分数线为363分,物流管理文科录取分数线为364分,日语文科录取分数线为364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上海海洋大学2020年上海各专业录取分数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外合作办学)综合录取分数线为471分,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商务方向)综合录取分数线为473分,市场营销综合录取分数线为481分,物流管理综合录取分数线为481分,行
上海海洋大学2020年黑龙江各专业录取分数线:测控技术与仪器理科录取分数线为531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531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科录取分数线为538分,水产类(水产养殖学、水族科学与技术、水生动物医学)理科录取
上海海洋大学2020年吉林各专业录取分数线:海洋科学类理科录取分数线为541分,水产类理科录取分数线为542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科录取分数线为544分,计算机类理科录取分数线为550分。上海海洋大学2020年吉林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年份
上海海洋大学2020年辽宁各专业录取分数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外合作)理科录取分数线为565分,计算机类理科录取分数线为579分。上海海洋大学2020年辽宁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0信息管理与信息
上海海洋大学2020年内蒙古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87分,少数民族预科班(朝鲜语)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90分,少数民族预科班(生物科学类)理科录取分数线为500分,朝鲜语理科录取分数线为526分,机械设计制
上海海洋大学2020年山西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商务)理科录取分数线为528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外合作办学)理科录取分数线为529分,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商务)文科录取分数线为541分,水产类(水产
上海海洋大学2020年河北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科录取分数线为598分,工业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599分,英语文科录取分数线为599分,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理科录取分数线为600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科录取分数线为601分,水
上海海洋大学2020年天津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综合录取分数线为604分,海洋科学类综合录取分数线为604分,金融学综合录取分数线为606分,计算机类综合录取分数线为606分。上海海洋大学2020年天津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
上海海洋大学2020年北京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综合录取分数线为531分,计算机类综合录取分数线为537分,金融学综合录取分数线为538分,海洋科学类综合录取分数线为542分。上海海洋大学2020年北京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