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号 | 名称 | 类型 | 专业代码 |
|---|---|---|---|
| 1 | 艺术设计 | 专业型硕士 | 135108 |
| 2 | 会计 | 专业型硕士 | 125300 |
| 3 | 公共管理 | 专业型硕士 | 125200 |
| 4 | 工商管理 | 专业型硕士 | 125100 |
| 5 | 药学 | 专业型硕士 | 105500 |
| 6 | 临床医学 | 专业型硕士 | 105100 |
| 7 | 人工智能 | 专业型硕士 | 085410 |
| 8 | 控制工程 | 专业型硕士 | 085406 |
| 9 | 软件工程 | 专业型硕士 | 085405 |
| 10 | 计算机技术 | 专业型硕士 | 085404 |
| 11 |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 | 专业型硕士 | 085401 |
| 12 | 城市规划 | 专业型硕士 | 085300 |
| 13 | 建筑学 | 专业型硕士 | 085100 |
| 14 | 新闻与传播 | 专业型硕士 | 055200 |
| 15 | 应用心理 | 专业型硕士 | 045400 |
| 16 | 学前教育 | 专业型硕士 | 045118 |
| 17 | 学科教学(英语) | 专业型硕士 | 045108 |
| 18 | 学科教学(生物) | 专业型硕士 | 045107 |
| 19 | 学科教学(数学) | 专业型硕士 | 045104 |
| 20 | 学科教学(语文) | 专业型硕士 | 045103 |
| 21 | 教育管理 | 专业型硕士 | 045101 |
| 22 | 社会工作 | 专业型硕士 | 035200 |
| 23 | 应用统计 | 专业型硕士 | 025200 |
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
深圳大学198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肩负着为特区培养人才和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探路的光荣使命。中央、教育部和地方高度重视深圳大学建设,组织北大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清华援建电子、建筑类学科,人大援建经济、法律类学科,一大批知名学者云集深圳大学。建校伊始,学校在高校管理体制上锐意改革,在奖学金、学分制、勤工俭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率先在国内实行毕业生不包分配和双向选择制度,推行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度和后勤部门社会化管理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圳大学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文明校园。
建校39年,深圳大学秉承“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紧随特区,锐意改革、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形成了“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办学特色,培养了20多万各类创新创业人才,95%以上扎根粤港澳大湾区,为特区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战略,成为内地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综合实力得到全面快速提升,实现了从本科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并重型大学的转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人事管理体制等领域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学校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和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深圳大学现有粤海、丽湖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71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97.1万平方米。学校教学资源丰富,科研设施齐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亿元。图书馆馆舍90512㎡,全校纸本资源442万余册,全文电子图书299万余册,全文电子期刊13.21万种。现有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
深圳大学现有在校生41164人,其中本科生28425人、硕士研究生11887人、博士研究生561人、留学生291人;现有成人教育学生24714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涵盖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历史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27个学院,101个本科专业,2所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有省级重点学科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7个。工程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环境科学/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等14个学科进入ESI学科世界排名前1%,在中国高校扩展版ESI高被引论文排行榜中位列第32位;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是深圳本土高校第一个ESI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学校发起组建“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加盟高校达136所,上线课程761门,选课学校累计765所,累计选课人次突破155万。2020-2021学年本科生获各级各类竞赛奖928项,其中国际级94项、国家级297项、省部级537项。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果丰硕。现有教职工4001人,其中专任教师2568人(教授602人、副教授751人)、技术人员601人、管理人员832人。有博士后1426人,专职研究人员756人,访问教授99人。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23人(含短聘9人),外国院士22人(含短聘9人)。全职高层次人才队伍包含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2人。
学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科研项目与经费增长显著。2021年,科研总经费超过17亿元;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5项,立项数连续五年居广东省第2位。2021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2项,处于广东省高校前列。SCI收录论文6304篇,SSCI收录论文764篇。获专利授权1004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08项。《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在2018年、2020年连续获评“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每两年评一次);《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合作、国际化师资建设、国际文化交流”,目前与境外280所高校签署了协议,开展学生交换、教师研修和科技交流、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并积极吸纳全球留学生就读深造,打造学校国际化氛围,全面提升国际交流质量和层次。
当前,深圳大学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文化引领,强化创新驱动,追求内涵发展,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而努力奋斗!
(本页更新于2022年05月)

2.硕博连读的选拔对象为我校二年级(2017年9月入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现读硕士学科、专业属于申请专业的相关或相近学科、专业。“硕博连读”方式不接受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申请。

(二)全日制专业型硕士1.专业名称:105500(专业硕士)药学2.招生专业:(01药学)不分方向3.招生类型:全日制专业学位4.报考类别:报考类别为非定向就业5.初试考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349)药学综合6.《药学综合》参考书目:①《药剂学》(第七版),崔福德编,人民卫生出版社。②《药物化学》,尤启东(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③《药物分析》(第七版),杭太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④《药理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朱依淳主编7.复试科目:药学综合C8.复试分数线:按照中山大学要求,总分及各科分数

2.硕博连读的选拔对象为我校二年级(2017年9月入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现读硕士学科、专业属于申请专业的相关或相近学科、专业。“硕博连读”方式不接受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申请。

2.硕博连读的选拔对象为我校二年级(2017年9月入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现读硕士学科、专业属于申请专业的相关或相近学科、专业。“硕博连读”方式不接受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申请。

深圳大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2022):公共管理(190)、教育管理(356)、控制工程(335)、社会工作(369)、软件工程(316)、学科教学(英语)(366)、应用统计(380)、人工智能(301)、计算机技术(319)、学

2.硕博连读的选拔对象为我校二年级(2017年9月入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现读硕士学科、专业属于申请专业的相关或相近学科、专业。“硕博连读”方式不接受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申请。

2.硕博连读的选拔对象为我校二年级(2017年9月入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现读硕士学科、专业属于申请专业的相关或相近学科、专业。“硕博连读”方式不接受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申请。

2.硕博连读的选拔对象为我校二年级(2017年9月入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现读硕士学科、专业属于申请专业的相关或相近学科、专业。“硕博连读”方式不接受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申请。

深圳大学学术型硕士专业有: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会计学、工商管理、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生态学、生物学、化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体育学、心理学、教育学、

深圳大学专业型硕士专业有:艺术设计、会计、公共管理、工商管理、药学、临床医学、人工智能、控制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城市规划、建筑学、新闻与传播、应用心理、学前教育、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