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该专业为物理、化学、电子信息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培养掌握材料科学和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从分子、原子、电子层次上研究材料的物理性能与规律,致力于新型材料制备技术、先进功能材料与功能器件开发、具有良好的综合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光、电、磁、生物等功能材料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生产及技术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特色:该专业为全日制本科,学制为四年。培养模式为夯实物理基础知识(物理专业基础课+物理专业主干课+工科物理基础课),培养科研兴趣和动手能力(物理前沿讲座、科研训练、选派学生到国内外高校交流访问,普通物理试验、材料物理专业试验),强化专业知识(材料科学、功能材料、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物理性质、材料分析方法)。该专业的研究涉及磁性材料、电功能材料、陶瓷材料、非晶微晶与纳米材料、智能材料等多个方向。既在分子、原子、电子尺度上研究材料的物理现象与性能表征,又注重开发具备实用价值的诸如电子信息、汽车工程、航空航天等尖端新材料与高新技术。与国际多所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在科学研究和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面有密切的交流与合作,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教授。
毕业去向:毕业生60%以上进入本校不同的学院(能动、电气、电信等)和其它院校(北大、清华、中科大等)、研究所(中科院体系)以及国外高校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其余进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IT与信息产业等从事教学、科技开发、管理等相关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掌握测量、控制和仪器领域 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方法,具有测量控制 领域技术集成和仪器综合设计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 控制与仪器领域的科学研究、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测量理论、仪器设计与测控系统集成技术基础,学习测量、控 制和仪器相关的光学、机械工程、电子与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等理论与技术基础,通过多种教学 环节和工程实践,接受现代测控技术等基础训练,具有测控系统和仪器设计、开发及集成应用 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测量理论、测量控制技术、测控系统和仪器分析、设计与集成应用的基本理论和专业 知识;
2.掌握分析和解决测量、控制和仪器领域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综合应用光学、 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等领域知识的能力;
3.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内外产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对目前国内外本专业常用的技术规 范和标准有一定的了解,熟悉市场经济、企业管理等基本知识;
5.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沟通 与交流的初步能力;
6.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7.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交流沟通和团队合 作的能力;
8.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主干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数理基础、传感与信息获取、测量理论与测试技术、测试信号处理、计算机技 术、测控总线及数据通信、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仪器设计与制造、仪器性能测试与评价、测控系 统分析、设计及集成等。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电路基础(64学时)、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64学时)、电子电路基础(64学时)、 信号与系统(48学时)、自动控制原理(52学时)、微机系统与接口(48学时)、工程力学(54学 时)、工程光学(56学时)、信息通信网络概论(56学时)、仪器科学与技术概论(16学时)、传感器 技术(56学时)精密机械设计基础(64学时)智能仪器设计技术(56学时)测试信号分析与处理 (48学时)、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34学时)、现代控制理论(34学时)、导航定位控制与应用(32 学时),学科及专业选修课不少于12学分。
示例二:电路分析基础(68学时)、信号与系统(68学时)、电路信号与系统实验(15学时)、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60学时)、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46学时)、C语言程序设计(45学时)、微机 原理与系统设计(78学时)、电子线路实验(I、Ⅱ、Ⅲ学时)(23学时)、数字信号处理(46学时)、 电磁场与电磁波(46学时)、射频模拟电路(46学时)、自动控制理论基础(46学时)、传感器与信 号调理(60学时)、电子测量技术(54学时)、单片机原理与程序设计(54学时)、自动测试技术 (54学时)、软件技术基础(54学时)、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新技术讲座(16学时),学科及专业选 修课不少于22学分。
示例三:工程力学(51学时)、工程图学(80学时)、机械设计基础(85学时)、电路与电子技 术(128学时)、自动控制原理(40学时)、微机原理及其应用(56学时)、传感器技术(48学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32学时)、工程流体力学(40学时)、热工基础(48学时)、仪表电路设计 (40学时)、应用光学(40学时)、物理光学(48学时)、测控电路(40学时)、热工过程控制系统 (40学时)、自动检测技术(80学时)、精密仪器设计(40学时)、精密测量技术(80学时),学科及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20.5学分。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电子实习、生产企业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创新实践、 工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调查等。
主要专业实验:传感器技术实验、测试理论与检测技术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测量系统建模与 数据处理实验、智能化仪器与网络化仪器实验、测控系统综合设计实验、仪器性能测试与评价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0804 材料类

西安交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电类)和材料物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测控技术与仪器(电类)和材料物理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测控技术与仪器(电类)就业前景和材料物理就业前景,测控技术与仪器(电类)专业介绍和材料物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测控

西安交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机类)和材料物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测控技术与仪器(机类)和材料物理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测控技术与仪器(机类)就业前景和材料物理就业前景,测控技术与仪器(机类)专业介绍和材料物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测控

西安交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就业前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专业介绍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介

西安交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仪器)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仪器)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仪器)就业前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仪器)专业介绍和材料

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和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物理学和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物理学就业前景和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就业前景,物理学专业介绍和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物理学和测控

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和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仪器)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物理学和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仪器)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物理学就业前景和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仪器)就业前景,物理学专业介绍和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仪器)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

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物理学和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应用物理学和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应用物理学就业前景和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就业前景,应用物理学专业介绍和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

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物理学和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仪器)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应用物理学和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仪器)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应用物理学就业前景和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仪器)就业前景,应用物理学专业介绍和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仪器)专业介

西安交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和材料物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和材料物理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就业前景和材料物理就业前景,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专业介绍和材料物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测控

西安交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仪器)和材料物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仪器)和材料物理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仪器)就业前景和材料物理就业前景,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仪器)专业介绍和材料物理专业介绍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