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 | 西北工业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
| 软科(综合) | 24 | 55 |
| 校友会(综合) | 26 | 35 |
| 武书连 | 27 | 36 |
| US排名 | 425 | 371 |
| 泰晤士 | 25-34 | 50-72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610 | 3841 | 443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一批 | 600 | 4959 | 443 | |
| 2021 | 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一批 | 573 | 8997 | 443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一批 | 601 | 1119 | 499 | |
| 2021 | 普通类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598 | 1225 | 499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一批 | 565 | 10586 | 443 | |
| 2021 | 普通类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562 | 11116 | 443 | |
| 2021 | 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一批 | 516 | 23574 | 443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一批 | 558 | 3861 | 499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632 | 5988 | 397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629 | 6715 | 397 |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生物(2选1) |
| 2021 | 少数民族预科班 | 本科批 | 620 | 9283 | 397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2021 | 国家专项计划 | 本科批 | 620 | 9283 | 397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2021 | 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批 | 609 | 12937 | 397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616 | 1922 | 463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610 | 12600 | 397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607 | 13647 | 397 |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提前批 | 548 | 41963 | 397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2021 | 国家专项计划 | 本科批 | 607 | 13647 | 397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2021 | 少数民族预科班 | 本科批 | 602 | 15582 | 397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2021 | 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批 | 595 | 18452 | 397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2021 | 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批 | 587 | 21982 | 397 |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生物(2选1)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603 | 3454 | 463 | 首选历史,再选思想政治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601 | 3740 | 463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98 | 4179 | 463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 2021 | 少数民族预科班 | 本科批 | 605 | 3175 | 463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学校加强教育研究,教学成果丰硕。在代表全国教育教学最高荣誉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屡获佳绩:201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2018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作为参与完成单位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建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欧盟QB50项目(欧盟大气层探测计划)亚洲区唯一发起单位和亚洲区总协调单位。学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获得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荣誉称号;国家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并在2021年获评“全国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飞天创客空间入选“智能制造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十三五”以来,我校学生在国内外竞赛中屡创佳绩。在“互联网+”大赛全国赛中累计获得6金7银16铜,其中,2016年“翱翔系列微小卫星”斩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三年来,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系列赛事取得重要突破,学校连续捧得“优胜杯”。与此同时,在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多项赛事中,学校均位居前列。
我校承诺:决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了帮助家境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学校特设立助学金、勤工俭学、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等项目,范围可覆盖40%以上的学生。
一、助学金
由教育部、财政部、学校等各方设立,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1、国家励志奖学金: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设立,用于奖励资助全日制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约占在校生的3%,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
2、国家助学金: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设立,用于奖励资助全日制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资助平均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
3、西北工业大学助学金:由西北工业大学设立,用于资助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一、二、三等,共资助2294名(其中本科生1500名,硕士生794名),资助标准分别为每生每年2000元、1500元和1000元。
4、社会助学金
(1)吴亚军助学金:由我校校友吴亚军出资设立,资助对象为我校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全日制本科生和统分硕士研究生,每年资助160名(其中本科生100名,硕士研究生60名),标准为每生每年10000元。
(2)曾宪梓奖学金:由曾宪梓基金会设立,奖励内地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本科生,标准每生每年3600元。
(3)精进计划助学金:由香港精进基金有限公司设立,标准每生每年5000元。
(4)航材助学金: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设立,标准每生每年800元。
(5)灵山助学金:由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设立,每年资助25名,连续发放2年,标准每生每年3150元。
(6)蒋震助学金:由蒋震工业慈善基金(香港)有限公司设立,每年资助10名,标准每生每年5000元。
(7)洪振助学金:由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设立,每年资助20名,标准每人1000元。
(8)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丰田助学金”:由丰田汽车公司捐资设立,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每年资助10名,标准每人3000元。
(9)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教材助学金: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资设立,每年资助500名,标准每生每年500元。
(10)新疆少数民族助学金: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设立,发放标准按新疆教育厅文件要求执行。
二、勤工助学
学校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参加校内勤工助学活动,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勤工助学岗位分为助教、助管、助研、劳动服务等,酬金为200-400元/人/月。
三、助学贷款
1、国家助学贷款:在校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提交申请,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办理助学贷款。办理名额为每届在校生总人数的20%。学生在校期间,助学贷款的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6年内还清本息。
2、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入学前在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金融机构申请办理。学生在校期间,助学贷款的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10年内还清本息。
四、困难补助
1、特困补助:在校学生因家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或其它重大变故、本人发生重大疾病而造成经济特别困难的,学校视具体情况给予一次性大额补助。
2、临时困难补助: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出现暂时无经济来源或经济来源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校视情况发给一次性生活困难补助。
五、绿色通道
绿色通道是学校针对经济困难的本科一年级新生,通过缓交学费和发放小额借款先办理入学手续的资助政策。小额借款用于缴纳学费以外的费用,最高限额为2000元。
少数民族预科生录取按教育部有关文件执行。有预科计划的省份,可以在学校一批本科录取分数线下延80分提档,按计划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第一年将在北京理工大学秦皇岛分校学习。一年后根据预科成绩安排专业,预科学费按北京理工大学秦皇岛分校收费标准执行。本科学费按西北工业大学收费标准执行。
学校经过长期的育人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体系:构筑了“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大学理想,铸就了“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确立了“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树立了“实施卓越教育、培养卓越人才、创造卓越人生”的卓越教育观。学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卓越人才。
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获A+,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设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获B+。现有本科专业96个,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国家特色专业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际化示范学院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与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各1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