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090707)-湖北民族学院
本学科是指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综合科学技术。其实质就是维护与提高水土资源的生产力使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以多学科和高科技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护与增强土地的生产力,并建设和协调生态环境,大程度的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森林生态与流域修复管理研究方向:在微观层面上,从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植物生理生态;在中观层面上,研究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空间分布特征、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响应机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在宏观层面上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流域生态环境规划及流域管理。
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方向:对水土流失区域进行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融合,建立空间数学模型,对水土流失进行四维空间表达,评价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状况;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核心,结合土地调查,监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获取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情况,建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模型;开展土地可持续利用障碍诊断,流域治理、区域土地开发与综合整治及土地规划。
(4)林特食品加工与开发(0907Z4)
本学科是指以生长在森林或者耕地里的特产资源为原料,根据资源的可利用性,化学成分的理化特性和用途,通过食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生产多种特色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功能性活性成分的学科。
林特食品加工方向:利用当地丰富的林特资源,结合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的饮食特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富有民族特色的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生产直接食用的产品如林特粮油、林特果蔬、林特饮料等。
林特资源的食品应用性开发方向:利用现代化的研究手段,研究林特资源的化学成分,为其深度开发利用进行理论和应用研究。
中医学一级学科:(5)
学科简介:1.
本学科拥有一支稳定:、务实的研究团队,有教授11人,副教授21人;兼职博导1人,硕导13人,博士8人;硕士20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高校跨世纪学术骨干1人,湖北省第三梯队人才1人。2006年中医基础理论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础,依托本地丰富的药材资源,医药并举,将传统中医学研究与土家民族医学研究相结合,利用现代医学研究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法,在中医延缓衰老、痹证、肝病、中医骨伤科学、土家民族医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如“固本健脑液延缓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老年腑气不畅与衰老进程关系的实验研究”等研究成果均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鄂产人参属植物的应用研究与开发利用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地茶咳喘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通过对民间流传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先后出版了《土家族医药学概论》、《土家药物志》、《恩施本草精选》等医药学专著;开发了清江风湿液、金边祛风饮、接骨膏、复方竹节参片等临床制剂和用于老年人养生保健的新产品,如猕猴桃饮料、七叶参袋泡茶、葛粉、苦乔面等。
下设二级学科:2.
(1)中医基础理论(100501)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湖北省特色学科、重点学科。2007年起与湖北中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该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7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6人。现共有教师1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本学科点设立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研究室、中医药实验室和文献资料室,下属中医药研究所,专业实验室面积4800㎡,仪器设备价值510万元。近几年来,该学科点人员共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获省部级科研奖8项,获得发明专利4项,科研成果转化创造经济效益2700余万元。目前承担有国家民委、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共计30余项。
延缓衰老及防治老年病的应用研究方向:本方向着重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与衰老的关系,把中医学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的药物、食物与现代生产工艺结合起来,使临床治疗、保健、科研、产业开发同时并举。
中医治则治法研究方向:本方向从理论上研究重要的治则治法,验证其科学性和机制,为指导临床实践服务。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湖北民族学院
本学科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控制易流失的水土,包括自然因素、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以多学科和高科技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护与增强土地的生产力,并建设和协调生态环境,大程度的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逆境生态与流域修复管理方向:在微观层面上,从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植物对于本地区主要逆境生态环境(干旱,盐碱、高硒等)的适应性机理,运用转基因和分子标记技术对它们的逆境生态适应性进行遗传改良,并在改良个体逆境适应性的基础上利用耐逆境植物基因优势,培育出高产、优质、耐逆境(包括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的植物物新品种应用于生产。在中观层面上,研究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空间分布特征、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响应机制;在宏观层面上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流域生态环境规划(包括旅游规划、园林绿地规划)及流域管理。
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方向:通过“3S”技术手段,对水土流失区域进行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融合,建立空间数学模型,对水土流失进行四维空间表达,以分析评估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评价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状况,提供不同范围、不同深度的水土流失状况及相关的信息;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核心,结合土地调查,监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获取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情况,建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模型,研究土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和动态机制;分析土地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开展土地可持续利用障碍诊断,流域治理、区域土地开发与综合整治及土地规划。
(4)林特食品加工与开发
本学科是指以生长在森林或者耕地里的特产资源为原料,根据资源的可利用性,化学成分的理化特性和用途,通过食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生产多种特色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功能性活性成分的学科。
林特食品加工方向:利用当地丰富的林特资源,结合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的饮食特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富有民族特色的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生产直接食用的产品如林特粮油、林特果蔬、林特饮料等。
林特资源的食品应用性开发方向:利用现代化的研究手段,研究林特资源的化学成分,为其深度开发利用进行理论和应用研究。如将特殊化学成分开发为食品添加剂如增稠剂、稳定剂、着色剂、甜味剂、以及功能性食品的功能因子等。
中医学一级学科:(5)
学科简介:1.
本学科拥有一支稳定:、务实的研究团队,有教授11人,副教授21人;兼职博导1人,硕导13人,博士9人;硕士20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高校跨世纪学术骨干1人,湖北省第三梯队人才1人。2006年中医基础理论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开始自主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07年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1年获得中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础,依托本地丰富的药材资源,医药并举,将传统中医学研究与土家民族医学研究相结合,利用现代医学研究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法,在中医延缓衰老、痹证、肝病、中医骨伤科学、土家民族医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如“固本健脑液延缓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老年腑气不畅与衰老进程关系的实验研究”等研究成果均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鄂产人参属植物的应用研究与开发利用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地茶咳喘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通过对民间流传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先后出版了《土家族医药学概论》、《土家药物志》、《恩施本草精选》等医药学专著;开发了清江风湿液、金边祛风饮、接骨膏、复方竹节参片等临床制剂和用于老年人养生保健的新产品,如猕猴桃饮料、七叶参袋泡茶、葛粉、苦乔面等。
下设二级学科:2.
(1)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湖北省特色学科、重点学科。目前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梯队合理、手段完备、教学成果丰富、基础研究与生命科学前沿密切关联、应用研究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
延缓衰老及防治老年病的应用研究方向:本方向着重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与衰老的关系,全面阐述衰老的发生机理,探讨中医学延缓衰老的特点、方法、技艺及药物,在挖掘、整理、研究过程中,将传统中医学、现代生物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科整合优势,突出“产、学、研”一体化,把中医学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的药物、食物与现代生产工艺结合起来,使临床治疗、保健、科研、产业开发同时并举,造福老龄病患者。
中医治则治法研究方向:本方向重在治则治法机制的深入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疾病的产生、发展机理和治疗规律。从理论上研究重要的治则治法,验证其科学性和机制,为指导临床实践服务。通过治则治法机制的深入研究,丰富和发展中医治则治法理论,以期实现在中医证的客观化、现代化研究方面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