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大气科学AtmosphericScience中国海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以“海洋气象”为特色,是全国唯一冠以“海洋气象”的历史悠久的教学和科研院系,是我国培养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海洋气象学等方面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早在1981年设立海洋气象学硕士点,1984年海洋气象学成为我国第二批博士点,目前大气科学为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气象学为山东省重点学科,“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为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泰山学者”岗位,是学校“双一流”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1.国内一流、特色显著的办学定位与目标

3.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系统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了解地球气候变化,了解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生态和海洋地质基本过程,掌握海洋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海洋调查和资料分析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与信息处理技术,具备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评价与管理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目标如下:(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2)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办学特色: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历史悠久,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其教学与科研水平在国内独具综合优势,在历次海洋科学一级学科评估中均排名全国第本项目依托的海洋与大气学院历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海洋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并向国际海洋科学领域输送了大量杰出人才。塔斯马尼亚大学为历史悠久的国际知名院校,于1890年成立,是澳洲四大历史名校之一,亦是“砂岩学府”成员之一,在2014年世界

4.良好的就业前景近年来海洋科学专业每年毕业人数在90人左右,每年保送读研人数超过30人,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的在60%以上,其他学生工作主要去向是海洋局等事业单位、部队等,一次性就业率可达90%以上。国家大力发展海洋事业,海洋科学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对海洋科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必将越来越大,海洋科学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也会越来越好。专业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咨询电话:0532-E-mail

3.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本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系统而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掌握海洋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海洋调查和资料分析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与信息处理技术,了解海洋科学及其相近学科的研究前沿,具有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调查基本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如下:培养目标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培养目标2: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目

1.国内一流、特色显著的办学定位与目标办学定位与办学理念:发展以海洋气象为特色的大气科学类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标准,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建立精英式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基础理论和宽厚的大气科学与海洋科学专业知识,能够把握相关研究领域的新国际动态,具有在科学研究中独立提出创新性科学问题并开展研究的能力,能熟练掌握数值计算和数值模拟方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海洋气象

1.国际一流的办学定位坚持“强化特色,巩固发展;开拓进取,辐射带动”的办学理念;瞄准国内外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沿,以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重特色、高标准、高水平、辐射性、带动性地创建国际一流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对我国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及海洋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扎实的海洋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牢固的海洋科学基本调查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国

(5)具有正确的海洋观和国际视野。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海洋调查、海洋学、卫星海洋学、海洋要素计算、天气与气候概论、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南大洋海洋学、冰冻圈过程、海洋数值模拟等等。答案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2.雄厚的师资力量,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海洋科学专业拥有专任教师8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泰山学者3人。绝大多数教师具有海外交流访问和留学经历。海洋科学专业教师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一贯重视教学研究,拥有海洋学国家级教育团队,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研究成果,迄今已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奖多项,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四门,

2.敬业奉献的师资队伍和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中国海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目前拥有专任教师26名,实验技术系列教师3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8名、讲师10名。教师年龄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占68%)。26名专任教师中有25人具有博士学位(占96%),19名教师具有海外交流访问和留学经历(占73%)。本专业有引进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专家黄菲教授。自国立山东大学1935年创立物理系天文气象组至今,本专业为我国海洋气象领域培养了2千多名海洋气象人才,以及包括3位杰青(中科院南海所王东晓研究员、中科院大气所罗德海研究员、北京大学杨海军教授)、1名优青(中科院南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