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新疆 | 数学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工程力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6 |
甘肃 | 数学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工程力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I段 | 普通类 | 545 |
陕西 | 数学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工程力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1 |
云南 | 数学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工程力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4 |
贵州 | 数学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工程力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8 |
四川 | 数学类(包含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工程力学)(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14 |
海南 | 数学类(包含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工程力学)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72 |
广西 | 数学类(4500元/年,包含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工程力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6 |
广东 | 数学类(非定向)(080705.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080714.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70102.信息与计算科学+071201.统计学+080102.工程力学)(办学地点:校本部)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07 |
江西 | 数学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工程力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4 |
福建 | 数学类(含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工程力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08 |
安徽 | 数学类(4500元/年;含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工程力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14 |
上海 | 数学类(含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工程力学专业)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31 |
吉林 | 数学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工程力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58 |
辽宁 | 数学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工程力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15 |
山西 | 数学类(包含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工程力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85 |
天津 | 数学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工程力学)(校本部)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641 |
本专业是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相交叉的一个理科专业,以数学为基础、信息为对象、计算机为工具,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后备研究人才、数学与信息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开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数学建模、离散数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信息论与编码、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等主要课程。毕业生能在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信息产业及管理部门从事科研、管理、教学、信息处理、科学计算及软件开发和应用维护等工作。本科,学制四年,招理科生,毕业时若符合学位授予条件,即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共建高校。学校办学历史起源于1898年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办学123年特别是近7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60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已成为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学校在校普通本科生36000余人,博士、硕士生20000余人,留学生900余人。
学校经过长期的育人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体系:构筑了“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大学理想,铸就了“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确立了“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树立了“实施卓越教育、培养卓越人才、创造卓越人生”的卓越教育观。学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卓越人才。
学校现有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占地4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95.3万平方米,4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361.51万册。设有24个学院(部),建有6个独立建制的科研院所。现有教职工544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3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4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1人;获中组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和湖北省政府人才计划支持的高端人才144人。
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获A+,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设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获B+。现有本科专业96个,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国家特色专业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际化示范学院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与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各1个。
近10年,学校培养了一批全国优秀大学生代表,1人获“全国最美大学生”,2人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4人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4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15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6人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5人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学校在2016-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五轮总排行(本科)中位列第12,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位列第14。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近十年持续保持在95%以上,其中到世界500强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超过50%。
学校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建有内河智能航运交通运输部协同创新中心、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学校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区、科教创新园、工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教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324个。2010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16项、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奖励72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382项;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论文2篇、Nature发表论文5篇。
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9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科研合作等关系,聘请了200余名国外著名学者担任学校战略科学家、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等。此外,与国外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16个高水平国际研究合作平台。学校先后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7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6年,学校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建立的首个海外校区正式运行。2018年,学校与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合作设立武汉理工大学艾克斯马赛学院。
百廿余年,风雨兼程,武汉理工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围绕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崇高大学理想,坚持以特色创优势的发展道路,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
通信地址: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1号楼三楼
邮政编码: 430070
联系电话:027-87859017,87858399
传真电话:027-87858399
电子邮箱:zhaosheng@whut.edu.cn
武汉理工大学本科招生网:https://zs.whut.edu.cn/(点击查看)
中南民族大学是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湖北省、武汉市共建高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创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高校之一。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学校占地1550余亩,校舍面积100万余平米。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
办学基础稳步夯实。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9000余人。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型硕士点。现有本科招生专业82个,涵盖10大学科门类,获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4个(国家级14个),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得国家级“新工科”项目4项、“新农科”项目5项、“新文科”项目4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项。2018年1月,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民族学、化学和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17年,民族学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现有教职工2200余人,各类专任教师14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8%。拥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引培了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十三五”期间,获国家级科研项目291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36项;发表CSSCI期刊论文761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31篇;发表SCI期刊论文1373篇,其中一区论文279篇;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245部,获批授权发明专利271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23项;制定中药材艾叶国际标准1项;湖北全面小康建设研究院入选2017年度中国核心智库,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互联网+中华文明”全国示范基地。学校位列2019年全国高校C刊论文发表数量排行榜第86位,自然指数2020年度排124位,学报人文社科版、自科版全部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等级。
学校影响不断扩大。2012年,学校获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是非“985”“211”高校中唯一获批单位;2001年、2006年、2016年,连续三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成绩优异。2017年8月,获评“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9月,学校人才培养成果入选“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建校70年来,累计培养了15万余名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学校承担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建设多个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平台,推进国家民委派驻武陵山片区联络员、“1221”精准扶贫工作、驻村扶贫工作队、“616”对口支援长阳县、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定点帮扶恩施市基础教育、博士服务团、“三万”活动、科技副县长、基层高质量发展专才支持计划等“十大工程”,累计派出干部、教师144人次,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先后与恩施州、铜仁市、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黔西南州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加强与武陵山片区、巴林右旗、德保县、乐安县等地区在人才培养、智库服务、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文化建设、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学校与境外5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武汉大学、重庆大学等数十家国内高校开展联合培养、互访互学等深度合作。
立德树人成效显著。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持续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等精神,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大力开展“五个认同”教育,被国务院、国家民委、湖北省、武汉市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高校”等称号。多次被湖北省委评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党委中心组”“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19年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连续多年获得教育部、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湖北省十佳班主任”“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一大批优秀师生代表。
进入新时代,启航新征程。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四个服务”办学要求,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战略,努力建设国内一流、人民满意的现代化高水平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多措并举,为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搭建平台。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平均保持在90%以上。我校毕业生以勤恳的敬业态度、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毕业生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等地区就业创业、建功立业,到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企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考研、出国(境)深造率超过26%,逐年提升。
学校每年举办各类宣讲会、招聘会800余场,提供岗位数近30万个,重点单位进校招聘数量持续增加。学校深入开展校校、校企和校地就业合作,主动对接生源地人社、招才部门,发挥校友力量,积极开展校地就业合作;主动对接相关行业企业和行业协会,积极开展校企就业合作;主动与复旦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高校深化校校就业合作,为促进和帮助学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毕业生就业流向与国家的“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发展布局高度契合,主要集中在湖北省、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西部等地区,涉及电力、电信、民航、航运、金融、文化、教育等多个重点行业和电子信息、建筑、新能源、新材料、化工、科技等多个重点领域。
中南民族大学商务英语(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商务英语(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商务英语(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就业前景和信息与计
中南民族大学翻译(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翻译(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翻译(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就业前景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
中南民族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国家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教育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教育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就业前景和信息与计
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民族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民族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就业前景和信息与计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就业前景和信息与计算科学
中南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中南民族大学金融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就业前景和信息与计算科学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就业前景和信息与计算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