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代码:10695
渭水之滨,钟灵毓秀。巍巍学府,立德树人。西藏民族大学地处陕西咸阳,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学校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都对学校的筹建、建设做出过具体指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学校的发展十分关心,胡锦涛同志为学校建校50周年发来贺信。2018年学校建校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向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并充分肯定了学校60年来的办学成就、办学特色和办学精神,明确指出了学校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对学校的未来发展给予了殷切希望。爱办学64年来,西藏民族大学秉承“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弘扬“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办学精神,先后培养了10万余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优秀人才,其中涌现出了40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和一大批艺术家、作家、教授、医学家、农学家、工程师等杰出人才,赢得了“西藏干部摇篮”的美誉。
2022年,西藏民族大学在西藏、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湖南、湖北、甘肃、四川、重庆、云南、广西等13个省(市、自治区)普高招生计划2910人(含专升本220人),其中西藏自治区普高招生计划2175人。详见:西藏民族大学2022年普高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表(最终以各省公布的招生计划为准)。
(一)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43名(其中校本部1011名)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93名,专技人员中有正高级职称人员161名,副高级职称人员255名;专任教师766名,其中教授151名,副教授229名,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616名,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3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48名。现有“长江学者”1人,“百千万工程” 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9人,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享受西藏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7个。
(二)人才培养
学校积极构建特色明显、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设有文学院、民族研究院、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育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医学部、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3个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
本科专业61个
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2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
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
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
省部级以上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会计学、体育教育
西藏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财政学、民族学、思想政治教育、临床医学、行政管理、法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三)办学成果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西藏民族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累计投入经费4000余万元,建设创新创业基地5000余平方米,孵化创业团队(公司) 40家、 创新团队3家,学生每年荣获全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类比赛(竞赛)奖励260余项,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
学校现有渭城、秦汉两个校区,并在拉萨建有教学实践基地,学校占地面积1157.48亩,校舍总面积49.8万平方米。现有各类教室168间,160个实习实践基地,1个自治区级众创空间;图书馆面积2.3万平方米,形成了学科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多样的馆藏资源,馆藏文献总量达319万多册。
(四)对口援助
西藏民族大学充分发挥援藏政策优势,积极构建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在中组部、教育部和陕西省的统筹部署下,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等12所对口支援高校,不断创新援藏形式、拓宽援藏领域、丰富援藏内涵,深入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口支援工作,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每年选派100余名优秀学生到对口援助高校,进行联合培养。
二、二级学院简介
(一)文学院(渭城校区)
文学院成立于2010年,现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汉语言文学(含师范)、秘书学两个本科专业。学院有教职工57名,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19人,博士3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兼职),硕士生导师32人,自治区学术带头人2名,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名。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20名,其中本科学生998名,硕士研究生122名。目前,学院正在积极筹建博士一级学科,改革“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将学科专业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和全国同类民族院校中具有一定优势和影响力的特色学科专业。
招生专业
汉语言文学(本硕连读)、汉语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秘书学
(二)财经学院(秦汉校区)
财经学院成立于2005年,现有应用经济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会计、税务、金融等5个硕士专业,有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审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劳动与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等8个本科专业。学院有教职工72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博士12人,硕士生导师26人。
学院与知名高校、政府部门、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相继成立西藏经济发展研究所、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西藏高高原经济研究所、西藏特色产业高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获得国家级社科项目14项。学院秉持“宽口径、强技能”和“扎根经济、献身西藏”的人才培养理念,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招生专业
会计学、统计学(数字经济方向)、财政学、金融学(金融科技方向)、审计学、财务管理
(三)马克思主义学院(渭城校区)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1年,现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2个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硕士二级学科授权点1个,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2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学院现有专任教职工4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博士21人。
全日制在校学生500人,其中研究生125人,本科生375人。学院近5年主持各类教学与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报刊文章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20余项。
招生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哲学
(四)法学院(渭城校区)
学校1993年开办法学专业,开创了西藏自治区社会主义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的先河,2010年成立法学院,开设有法学、法律、社会工作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法学和社会工作2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本科学生675人,硕士研究生142人。专兼职教师3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双师型” 教师12人。建有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56个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模拟法庭、案例数据分析室、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等九个专业实验室。
招生专业
法学、社会工作
(五)管理学院(秦汉校区)
管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现开设工商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档案学7个本科专业。现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旅游管理(MTA) 、工商管理(MBA) 、公共管理(MPA) 和图书情报(MLIS)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会计专硕(Mpacc) 、工程管理专硕(MEM)等,形成了西藏各高校中覆盖面最广、实力最强的管理学群。
学院现有教职工57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0人,博士14人。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国家民委项目8项,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和科技厅等省级科研项目50余项。承担了近40项各类各层次教研项目。
招生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档案学
(六)信息工程学院(秦汉校区)
信息工程学院成立2000年,形成了涵盖计算机、电子、通信、网络、土木、环境生态等学科10个本科专业和网络空间安全、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工程管理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专业布局。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近5000名应用型工科人才,现有各层次在校生近1600人。
学院现有各类教学实验室26个,教学电脑800余台。有教职工1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3人,博士33人。学院建有西藏光信息处理与可视化技术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西藏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中央网信办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东南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分中心等一批科研实验基地。近年来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数学建模竞赛等10多项全国性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二十余项。部分毕业生在京东、腾讯、网易、字节跳动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和中国建筑、紫金矿业等世界500强企业就业,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招生专业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环境生态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工程、机械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网络空间安全
(七)民族研究院(渭城校区)
民族研究院现有教职工5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人,博士31人,博士生导师3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津贴专家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
学院建设有西藏历史文化博物馆、国家民委“ 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重点研究基地、财政部与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共建“民族学人文社科综合研究基地”、自治区级文物与考古技术实验室、藏学研究所等科研教学平台,在西藏、陕西、甘肃、四川等地建有多处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余项。
招生专业
考古学、历史学(师范)、民族学
(八)新闻传播学院(秦汉校区)
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新闻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单位,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校共建单位。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4个本科专业,有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和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授权点。
学院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拥有博士学位(含在读)教师12人。在校学生794人,其中研究生65人。已向社会输送本科及研究生2200余人。学院建有“西藏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新闻传播综合 实验中心”等教学、科研、实践平台。
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3项,省部级项目37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10余项。
招生专业
新闻学、广播电视学(融媒体方向)、广告学
(九)教育学院(秦汉校区)
教育学院现设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数学应用数学、艺术教育7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研究生66人、本科生1015人,在咸阳、拉萨、山南等地建有19个教学实践实习基地。
学院有教职工59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6人,博士18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学院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和自科项目11项,全国“十二五”教育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2项,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国家民委、西藏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等40余项。
招生专业
学前教育(师范)、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艺术教育(师范)、小学教育(师范)、教育技术(师范)
(十)外语学院(渭城校区)
外语学院前身为成立于2001年4月的外语系。学院开设有英语、尼泊尔语和印地语三个本科专业。学院有教职工8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5人,博士11人,30余名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同时聘有12名兼职教授和5名外籍教师。
学院现有学生601人,建有交互式多功能网络语言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等各类实验室和平台10个,满足学院外语专业教学和全校公共外语教学的需要。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通过率连年接近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建有交互式多功能网络语言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等各类实验室和平台10个,满足学院外语专业教学和全校公共外语教学的需要。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通过率连年接近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招生专业
英语、尼泊尔语、英语(师范)
(十一)医学院(渭城校区)
西藏民族大学医学教育始于1963年。现设有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4个本科专业,拥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院有专业技术人员197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5人,博士2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西藏自治区学科带头人2人、教学名师2人。组建省级科研团队5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学院建设有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与复旦大学联合共建研究基地1个。目前承担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百余项。近五年公开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
招生专业
临床医学(本硕连读)、护理学、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方向)、临床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方向、医学检验技术、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康复治疗学
(十二)体育学院(渭城校区)
体育学院始建于1984年,现有教师4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9人,博士10人,硕士生导师12人,国家一级裁判28人次, 国家级教练员多人。学院教学、训练、科研等都代表了西藏学校体育的最高水平,在西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为西藏体育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专门人才。
体育学院与西藏体育局联合成立了“西藏山地户外运动学院”,实现资源共享,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现有“西藏自治区重点运动生理机能综合实验室”、“ 高原体育与健康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中心、西藏高原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为教学、科研需求提供保障。
招生专业
体育教育(师范)、运动训练(全国招生)、休闲体育(山地户外运动方向)体育教育(师范,对口高职)
三、录取规则及有关事宜
(一)录取规则
1、学校按照教育部和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招生录取有关规定,根据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高考位次、专业志愿、体检情况,结合考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确定考生是否录取及录取专业。
2、学校按照“分数优先,兼顾志愿”的原则录取,不设志愿级差和专业级差。按照生源所在地的招生计划以及考生志愿,按考生投档成绩由高到低排序录取,若考生投档成绩相同,则按下述原则录取:
(1)非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根据各省公布的单科顺序按成绩高低依次录取。若单科成绩顺序相同,则按照考生专业志愿先后顺序录取。
(2)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按同分排位办法进行分配专业,排名在前者或位次在前者优先录取。遇到同分同位现象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专业录取,调剂环节重点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3、对于投档考生,分数未达到所报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且不服从专业调剂,一般做退档处理。
4、体育类专业录取要求考生文化课成绩达到所在省划定的最低控制线后,按照体育加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体育加试成绩相同的考生,按照文化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5、各专业录取无男女生比例要求,民族成份不受限制。
6、学校认可经教育部同意的各省高考加分政策,并按加分后的成绩进行分专业录取。
7、以上录取原则与生源所在省相关要求冲突的,以生源所在省统考投档录取原则为准。
(二)报考注意事项
1、外语类专业只招收外语语种为英语的考生,要求英语单科成绩西藏考生不低于50分,其他省份考生不低于100分,优先录取英语口试合格考生;其他专业无语种限制。
2、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对高考数学单科成绩有要求,西藏考生不低于60分;其他省份考生不低于90分。
3、体育类专业要求男生身高不低于170CM,女生身高不低于160CM。体育加试成绩不低于45分。
4、艺术教育专业依据考生志愿,优先录取有音乐、美术加试成绩或特长的考生。
5、地方专项计划允许农村户籍考生报考,那曲籍专项计划面向那曲市定向招生,边境县专项计划面向西藏边境县招生。
(三)收费要求及标准
1、学校对师范类专业、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学生实行免补(补助)政策。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6600元,其中学费2800元、住宿费800元、生活费补助3000元。
2、根据藏教委字[2000]39号文件规定,我校住宿费为800元/学年,学费标准3360元/学年。
(四)就业政策
1、根据《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若干意见》(藏党发[2017)9号)精神,高校招收学生毕业后按照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府引导、市场为主。
2、优师专项计划录取学生毕业后,须回西藏中小学履约任教不少于6年。
四、资助体系
类别 | 资助项目 | 资助对象 | 资助金额(年/人) |
奖 | 国家奖学金 | 特别吊学兼优学生 | 8000元 |
国家励志奖学金 | 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5000元 | |
综合测评奖学金 | 二年级以上品学兼优学社 | 200—3000元 | |
优秀毕业生奖金 | 学兼优毕业生 | 500—1000元 | |
宝翔励志奖学金 | 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5000元 | |
助 | 春国家助学金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1100—2200元 |
秋季国家助学金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110-2200元 | |
体彩助学金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城镇家庭经 济困难学生 |
4000元 | |
宝翔助学金 | 家庭经济困难新生 | 2000元 | |
福彩助学金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5000元 | |
武警春蕾助学金 | 2020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1500元 | |
货 | 校园地国家助学货款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12000-16000元 |
勤 | 勤工助学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12元/小时 |
免 | 学费减免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3360元 |
补 | 免补师范生生活补助 | 全校师范生 | 330元 |
免补医学生生活补助 | 全校全科医生 | 300元 | |
新生入学绿色通道 | 家庭经济困难新生 | 1253.4元 | |
融问生病住院学生 | 在或阳市住院的生病学生 | 100元 | |
自然灾害受灾学生 | 所有受灾学生 | 500-1000元 | |
路费补助 | 家庭经济困难,回家路途遥远 | 600-800元 | |
贫困生医疗救助基金 | 突发重大疾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视具体金额而定 | |
偿 | 区外生源区外企业就业学费补侩 和货款代偿 |
区外生源区外企业就业3年及以上 | 3360元 |
应征入伍服兵役教育资助 | 应征入伍学生及迟役复学学生 | 3360元 |
五、联系方式
学校主页: www.xzmu. ***
招生信息网网址: zs.xzmu. ***
招生咨询电话: 029-33755799 (兼传真)、33755035
电子邮箱: xzmuzsb@***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文汇东路6号(渭城校区)
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兰池四路(秦汉校区)
邮编: 712082
更多详情:http://zs.***.cn/zm_zsweb/web/xzmzdx2022/mobile/index.html
原标题:2022年西藏民族大学招生简章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xxx@q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