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英交互授课模式,智能创新实践课堂
◆ 实行两学期三学段学制,灵活开展国际交流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人工智能+X”、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新工科培养模式
◆ 实施导师、导生制,导师指导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导生辅助学生科研学习实践
1、机器人工程
▉专业背景
2013年12月,工信部出台《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
目前,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中国智造9大支柱产业之一。十大国家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已建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机器人在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进入机器人时代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
▉专业介绍
机器人是一个集机械、电子、控制、测量、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前沿知识和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复杂系统。
我院机器人工程专业是面向智能工程前沿高新技术及其应用的专业性本科专业,同时也是数学、物理、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控制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等基础知识与认知和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
机器人工程专业通过集聚国内外创新前沿资源,引入全新教学方法,深化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科特色,研究包括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中的机器人科学技术问题。
▉毕业去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以及与机器人广泛应用相关的工业、农业、军事、航空航天、社会服务等各领域从事机器人技术研究开发、零部件设计、整机制造、商业开发、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攻读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机会。
2、智能制造工程
▉专业背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为在世界制造业格局变化中占据有利地位,2016年8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面向2030年部署一批与国家战略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其中先进制造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核心领域之一。
预计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将超过7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50%,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及率超过20%。上述目标的达成需要50万左右的智能制造设计与应用方面的人才。
▉专业介绍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面向智能工程前沿高新技术及其应用的专业性本科专业,同时也是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机械工程、自动化控制、智能机器人、物联网、人工智能、电子电信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专业。
该专业通过汇聚全球智能制造领域优秀科研人才,研究包括人工智能基本理论及科学问题、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无人驾驶技术、智慧城市、智能医疗等前沿科学技术,培养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复合型智能科学技术人才,开展世界前沿科学研究,引领我国智能科学技术与产业蓬勃发展。
▉毕业去向
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将具备成为综合设计、优化等方面的智能制造系统工程师,在企业中进行结构性、系统性优化设计以及解决方案的提出。学生毕业后可到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以及在智能制造相关领域从事系统的架构、规划,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科学研究、教学等工作,并具备向研究应用型(硕士)以及创新型、研发型高端人才(博士)的发展潜力,通过继续深造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机会。
本专业依托综合性重点大学的资源和优势,突出专项,以广泛普及的足球、羽毛球和网球等项目的训练理论和实践为重点,采取跨专业、跨学科选修和与国外、境外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复合应用型体育人才。
本专业依托综合性重点大学的资源和优势,突出专项,以广泛普及的足球、羽毛球和网球等项目的训练理论和实践为重点,采取跨专业、跨学科选修和与国外、境外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复合应用型体育人才。
本专业依托综合性重点大学的资源和优势,突出专项,以广泛普及的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足球和篮球项目的训练理论和实践为重点,采取跨专业、跨学科选修和与国外、境外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复合应用型体育人才。
加入软件学院大家庭,三大培养方案为你量身打造!
专业 | 培养方案 |
软件工程 (3+2中澳班) | 软件工程专业“3+2”中澳班2017年开始面向参加全国普通全日制高考的学生招生,招生规模为40人,其中前三年在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习,后两年在西澳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课程。学生在完成双方学校规定的所有课程并达到毕业及学位授予条件后,可获得我校软件工程学士学位与本科毕业证及西澳大学的硕士学位。 |
软件工程 (卓越班) | 采用“3+1+X”模式,其中:“3”为本科课程体系培养(含国外高校双学位);“1”为企业实习实训环节或研究生预读。“X”为混合模式,包括本硕连读、国外高校双学位或直接推荐攻读硕士学位、国际知名IT企业就业等,其中推荐国内免试攻读研究生的名额不低于50%。 |
软件工程 | 本科学生培养方案遵循IEEE-CS和ACM2005学科教程知识体系(ESWBOK 2014),积极实施CDIO国际工程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软件理论知识和软件设计开发与管理能力,并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专业突出实践环节,强化工程能力,学院建有综合实训基地,开设9门校内实训课程,并与IBM、微软、花旗软件、北京触控等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开展企业实训课程。专业设立了智能软件、数字媒体技术、嵌入式系统、金融系统软件、大数据、移动计算和手机软件等6个特色专业方向,学生可以在三年级选修其中一个方向。70%专业课程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双语教学,80%课程实现与企业技术需求同步。 |
加入软件学院大家庭,将有境内外学术交流等你参与!
目前软件学院与加拿大阿卡迪亚大学合作办学,采取本科2+2模式,修满学分将获得加拿大阿卡迪亚大学学士学位及华南理工大学学士学位。同时,学院也会组织学生到境内外参与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如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匹兹堡大学、新加坡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等。
加入软件学院大家庭,将有科技学术竞赛期待你建树!
近五年,软件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各类软件设计大赛获奖共近300项,其中国际级27项,国家级140项,省部级89项,获得一等奖以上80项(含特等奖和金奖)。其中包括世界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英特尔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IBM大型主机技术全国应用大赛、“花旗杯”金融与信息技术应用大赛等。2018年分别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和“挑战杯”金奖。
四年过后,你将前往何方?IT名企,10W+年薪等着你!
近来年,我院本科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质量好,就业率每年均达98%以上,近40%的学生进入中国和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就业企业主要包括:微软、Google、甲古文、IBM、百度、网易、腾讯、阿里巴巴、汇丰、金蝶(中国)、金山软件、华为、中兴、爱立信、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迅雷、广东国税、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广东粤电等。近五年,腾讯84人,华为46人,中国移动22人,百度15人,甲骨文4人,国有四大银行32人等。
更新日期:2019年6月1日
①本-硕-博贯通培养
②国际化培养模式
③对接密西根大学课程体系,对标美国ABET认证要求
④实施两学期三学段学制,灵活开展国际交流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⑤实施导师制,指导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⑥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全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和表达能力。
卓越工程班学生以工程技术为培养主线,卓越班培养模式以“3+1”和“3+1+X”为基本框架,其中,3年为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1年为本科阶段的实践能力训练和硕士公共基础课程学习,X年为硕士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环节以及学位论文阶段。卓越班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学初进行筛选分流,一部分学生以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形式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其余学生完成本科学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卓越工程班学生在本科期间实现“三个一”,即至少一次出国(境)学习经历、参加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年(不少于32周)企业学习经历。学生修读产学合作共同开发工程实践类课程学分总数不少于总学分的1/3;每个班应有不少于5个相对稳定、有效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卓越工程班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校外导师。
卓越工程班总的推免人数占在读学生数的50%左右。卓越班学生推免名额由学校单列,学生原则上不能推荐免试到外校攻读研究生。
环境工程(全英班)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综合素质,掌握地学、管理学、生物学、化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环境科学优秀创新和科研人才。实行全程导师制,为每个学生配备一名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作为本科阶段的导师。专业课程采用全英教学,任课教师具有留学背景,并聘请国外知名大学的在职教授授课。该专业学生优先参加学院与美国罗格斯州立大学“2+2”本科双学士学位项目以及学校各类国际交换生项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英创新班(本硕、本博连读)、土木工程(卓越全英班)继续高考招生。
材料类全英创新班(本硕、本博连读)是在原有材料类创新班基础上的升级与扩大,参照国际著名大学的培养模式,设置与国际著名高校同步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本科阶段实施动态管理,采取阶段式分流遴选机制。具有管理国际化、专业课程体系国际化、全英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国际化等四个特色。
实行3+1+1+1培养模式,其中3年(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1年(法律实务能力培养),1年(研究生层次知识学习),1年(研究生法律实务能力培养)。
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校理工科优势特色,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要求,重视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和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在一、二年级开设体现法律理论基础知识必修课程,三年级开设了包括政府法律实务、企业法律实务、司法法律实务、知识产权法律实务等在内的若干个选修课程模块。
教学方法创新,主要表现在:(1)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加强法律思维和方法的训练。已在法律逻辑、民法、刑法、宪法学、行政法、诉讼法、国际法等9门课程进行改革。(2)加强与实践部门合作,分阶段进行合作。在低年级主要强调通过观摩,高年级强调参与,使学生逐步融入实践。(3)全英语教学。设立三门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提高学生全英文学习的能力水平,为进一步国际化打下基础。(4)举办读书会,提供学生的法学领悟能力,包括课程读书、晨读计划、周末读书会。
本科期间实现“三个一”,即至少一次出国(境)学习经历、参加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年(不少于32周)法律实务部门学习经历。
学生修读法律实务类课程学分总数不少于总学分的1/3。
法学(卓越法律班)2013年开始招生,2017年7月第一届学生即将毕业。经过四年的本科培养,目前28位毕业生的情况:14名同学已经成功获得推荐免试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推免率为50%;5名同学通过考研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2名同学准备出国深造;7名同学准备进入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