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实施方案一、复试分数线及招生计划专业名称学院分数线(单科执行学校线)招生计划数(不含推免生)备注083500软件工程总分电子信息总分35519含基地联合培养计划2个;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培养计划2个。1.“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及“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按学校公布名单执行。2.对合格生源不足的专业,学院可对招生计划予以微调。二、复试前准备复试采用网络远程视频
软件学院2022年推荐免试Th复试录取工作实施方案一、复试资格确认考生于9月21日起在华南理工大学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预报名系统https://yanzhao..cn/MasterTm/Signin.aspx查询本人是否获得复试资格,并尽快确认是否参加复试。二、复试前准备复试采用网络远程视频复试方式进行。具体复试要求、注意事项及各类软件使用说明等请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年推荐免试Th复试录取工作实施方案一、复试资格确认考生于9月19日起在华南理工大学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预报名系统https://yanzhao..cn/MasterTm/Signin.aspx查询本人是否获得复试资格。二、复试前准备复试采用网络远程视频复试方式进行。具体复试要求、注意事项及各类软件使用说明等请查看学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英创新班(本-博连读)该班将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及个人意愿确定分流,学制为8年(本博:3(本科)+1(本博贯通)+4(博士)),本科期间,所有必修课程均采用全英教学,实施导师制,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2.计算机类(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本专业实行大类人才培养改革,即本科生进校后先按计算机专业类进行培养,参加学校统-的专业分流流程后,再进入分流所确定的主修专业学习。分流专
专业(类)介绍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英创新班(本-博连读)该班将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及个人意愿确定分流,学制为8年(本-博:3(本科)+1(本博贯通)+4(博士)),本科期间,所有必修课程均采用全英教学,实施导师制,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2.计算机类(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本专业实行大类人才培养改革,即本科生进校后先按计算机专业类进行培养,参加学校统一的专业分流流程后,再进入分流所确定的主修
复试流程请报名系统内审核通过的同学在系统确认是否参加复试。逾期没有在系统确认参加复试的同学,视为放弃复试资格。1.2019年9月17日前,考生通过我校研究生预推免系统下载复试通知并了解导师情况,做好导师选报的准备工作。2.2019年9月20日(周五)下午14:30~17:00,报到、资格审查报到地点: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软件学院B7-204(1)领取、填写并提交以下材料:档案袋、《复试录取情况登记表》(2)出示以下材料原件并提交复印件
华南理工大学推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复试方案复试确认学院招生工作小组在报名系统中进行动态审核,请审核通过的同学务必于2019年9月23日中午12:00前在报名系统确认是否参加复试,确认参加的同学请打印复试通知书(含《复试流程表》)。逾期没有在系统确认参加复试的同学,视为放弃复试资格。报到流程报到时间:2019年9月25日(周三)下午14:30-16:30报到地点: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B3-213室报到手续
软件学院2018年工程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方案招生计划本次招生专业为(专业学位)电子与信息(专业代码:085271);可参加复试的非定向考生2人,招生计划2个;可参加复试的定向考生10人,招生计划3个。复试录取流程(一)报到流程1、报到前,考生自行通过学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打印《复试通知书》。2、2018年06月27日8:15凭《复试通知书》到大学城B7-101报到,领“复试袋”,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封面,勾选自己所提交的资格审查材料(档案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年工程博士研究生及补报学术型博士招生复试录取方案复试程序:报到时间:以电话通知时间为准地点: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B3-203;资格审查:考生须凭复试通知书进行资格审查;(1)应届生:须持学生证、二代身份证、大学成绩单原件、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及以上全部复印件接受审核,并收取所有复印件;(2)往届生:须持有硕士毕业证、硕士学位证、二代身份证原件、硕士成绩单原件、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及以上全部复印件接受审核,并收取
联系方式:020-/学院网址:http://www2..cn/sse/学院简介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于2001年成立,目前具有软件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现为教育部“国家软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验区”、首批“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广东省“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及加入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院专任教师总人数为43人,外聘教师35人(其中:国(境)外教授12名,知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