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

培养方案(模式)1.分段式培养模式采用分段式培养模式,学生1~4学期完成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强化基础,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4学期学生可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以及微电子科学与工程4个专业进行自由选择,第5~6学期进入各自所选定的专业学习;第7~8学期在相关企业进行项目实践及毕业实习。2.动态管理模式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创新

3.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全部学生在入学初即配备学业导师,在导师指导下参加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工作。

软件工程类创新实验班简介软件工程类创新实验班包含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2016年,以软件工程专业为核心专业,成功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省财政资金支持2000万,为探索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软件工程专业为我校首批位列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学院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院高度重视学

培养方案(模式)1.跨学科复合式培养学制四年,学生毕业授予历史学或哲学学士学位;符合条件者,授予“哲学+历史学“或者“哲学+经济学”或者“历史学+经济学”学士学位。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式、国际化的培养要求,突破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学科既定专业课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按照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增选自己需要的课程模块,符合条件即可获得两个学士学位。2.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2.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全部学生在入学初即配备学业导师,导师全部由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教师担任,由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担任兼职实践导师,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创业活动,做到人人有课题,成果有发表。

1.跨学科复合式培养学制四年,学生毕业授予历史学或哲学学士学位;符合条件者,授予“哲学+历史学“或者“哲学+经济学”或者“历史学+经济学”学士学位。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式、国际化的培养要求,突破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学科既定专业课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按照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增选自己需要的课程模块,符合条件即可获得两个学士学位。

人文科学类(历史学类)创新实验班简介人文科学类实验班又称为历史学类创新实验班,以历史学、哲学专业为基础,融含历史学、哲学、经济学3个专业培养方向,由哲学与历史学院和经济学院联合培养。学院现有高级职称教师60人,教授2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和校级教学名师2人,2人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3.人文科学与创新的内在关联。要求:

创新潜质或学科特长要求:学科竞赛类;科技创新类;语言文学特长类方面有突出成绩者。

培养目标发挥历史学、哲学、经济学三个学科交叉融合优势,通过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科学思维、人文情怀和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远大理想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心胸开阔,善于合作;2.具有多维知识视野、扎实掌握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融会贯通;3.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4.求真务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