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专业在法学院培养,仅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往届或应届毕业生,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6.(全日制)比较文学与文化传播研究 指导教师: 庞好农、傅敬民、尚晓进、苗福光、曾桂娥等教授以及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数:17 考试科目:
1.初试专业课每门总计150分。其中,专业课一法理学占60分、民法学占90分;专业课二宪法学占60分,刑法学占90分。
03.(全日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金融一体化发展 指导教师: 吕康娟教授、毛雁冰副教授、计志英副教授、陈跃刚副教授、吴军副教授、贾利军博士、汪健博士、吴茂国博士、李瑜敏博士等多位导师。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本专业在社会学院培养,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610民俗学概论本科目考试范围为: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类别及其特征(如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等等不同类别及其特征),中外民俗学史、民俗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考察学生对民俗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中外民俗学学术动态的了解、把握程度;②考察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经验、感受以及描写能力;③注重对学生知识结构和学术功底的考察,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理论、方法,解读、分析、阐释民俗现象以及中外民俗学文献的能力。不再提供参考书目。
610民俗学概论本科目考试范围为: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类别及其特征(如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等等不同类别及其特征),中外民俗学史、民俗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考察学生对民俗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中外民俗学学术动态的了解、把握程度;②考察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经验、感受以及描写能力;③注重对学生知识结构和学术功底的考察,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理论、方法,解读、分析、阐释民俗现象以及中外民俗学文献的能力。不再提供参考书目。
03.(全日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指导教师:
5.复试科目:综合考试 备 注: 本专业在社会学院培养,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备 注: 本专业在社会学院培养,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3.(全日制)环境民俗学 指导教师: 耿敬教授、陈志勤副教授、常峻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