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同济大学辽宁各专业排位:
1.建筑学理科普通类排位370(需要考675分);
2.工业设计理科普通类排位640(需要考669分);
3.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理科普通类排位640(需要考669分);
4.风景园林理科普通类排位758(需要考667分);
5.土木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758(需要考667分);
6.车辆工程(汽车)理科普通类排位758(需要考667分);
7.软件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758(需要考667分);
8.智能建造理科普通类排位758(需要考667分);
9.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801(需要考666分);
10.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理科普通类排位801(需要考666分);
11.金融学类(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理科普通类排位801(需要考666分);
12.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理科普通类排位801(需要考666分);
13.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理科普通类排位857(需要考665分);
14.物理学类(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857(需要考665分);
15.机械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械电子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汽车服务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857(需要考665分);
16.交通运输类(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857(需要考665分);
17.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理科普通类排位857(需要考665分);
18.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行政管理)理科普通类排位912(需要考664分);
19.工科试验班(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测绘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海洋技术、飞行器制造工程、工程力学)理科普通类排位912(需要考664分);
20.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文科普通类排位295(需要考623分);
21.英语文科普通类排位349(需要考621分);
22.法学文科普通类排位349(需要考621分);
23.新闻传播学类(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文科普通类排位349(需要考621分);
24.人文科学试验班(哲学、文化产业管理、汉语言文学)文科普通类排位349(需要考621分);
25.日语文科普通类排位378(需要考620分)
2018年同济大学各专业辽宁排位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辽宁 | 建筑学 | 理科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75 | 370 |
| 工业设计 | 669 | 640 |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 | 669 |
| 风景园林 | 667 | 758 |
| 土木工程 | 667 |
| 车辆工程(汽车) | 667 |
| 软件工程(一二年级每年预收6500元,三四年级每年预收16000元) | 667 |
| 智能建造 | 667 |
| 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 | 666 | 801 |
|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 | 666 |
| 金融学类(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 | 666 |
| 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 666 |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665 | 857 |
| 物理学类(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665 |
| 机械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械电子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汽车服务工程) | 665 |
| 交通运输类(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 | 665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 665 |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行政管理) | 664 | 912 |
| 工科试验班(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测绘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海洋技术、飞行器制造工程、工程力学) | 664 |
|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 文科 | 623 | 295 |
| 英语 | 621 | 349 |
| 法学 | 621 |
| 新闻传播学类(广播电视学、广告学) | 621 |
| 人文科学试验班(哲学、文化产业管理、汉语言文学) | 621 |
| 日语 | 620 | 378 |
机械类
车辆工程(汽车)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国内率先开展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总体水平国内领先;国家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国家唯一的汽车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国内唯一的依托高等学校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基地;国内唯一的依托高等学校的汽车整车空气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学生就业深造率接近100%,主体去向是世界500强汽车与零部件企业及欧美一流大学。专业概述车辆工程(汽车)专业所在的汽车学院位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是上海国际汽车城的科研与教育核心功能的承载体。汽车专业设立于1988年,汽车学院成立于2002年,首任院长为万钢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前任部长)。短短30年内,汽车学院以追求可持续发展世界一流学科为发展目标,以科研教学为发展基础,以立德树人为发展根本,快速成长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和空气动力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人才培养高地,成为全国高校中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影响力广泛的汽车学院。师资队伍群英荟萃,实力雄厚本专业拥有专职教师队伍100人,其中正高40人,副高35人,博士学位比例超过90%,外籍教授6人。现有钟志华教授(同济大学前任校长)、李骏教授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教育部节能环保汽车创新团队1个,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专家6人,973计划和86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3人,名师荟萃。汽车学院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美国国家发明院院士郑剑平、意大利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等一批中外汽车技术领域的顶级专家和客座教授。科技研发特色鲜明,优势显著本专业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汽车,依托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汽车整车风洞试验中心(上海)的4大国家级科创平台,中德电动汽车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中瑞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3大国际级科创平台,新能源汽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交通工具空气与热模拟风洞重点实验室、上海电动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3大省部级科创平台,国内第一个依托高等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基地,积极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前瞻技术研发和重大产品开发,形成了世界一流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2001年以来,本专业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重点专项计划、国际合作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超过200余项项,科研经费累计超18亿元,获国家科技二等奖和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奖励8项,燃料电池轿车研发填补国家空白,获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立足于世界科技前沿,创新成果在上汽、一汽、长安等汽车骨干企业广泛应用,圆满完成2008科技奥运、2010科技世博等新能源汽车重大示范活动。人才培养多元创新,前景广阔本专业目前在读全日制本科生870人、硕士生498人、博士生271人。本科培养为双外语五年制,以德语(或法语)、英语的双外语教学为培养特色。本专业面向汽车整车、能源动力、智能交通等行业,依托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3大学科,针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人才需求,形成了汽车工程、车用能源与动力、汽车电子与智能等特色方向,构建了完备的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本专业与上汽大众、上汽乘用车、联合电子、一汽大众、大陆集团、吉利汽车等国内外多个知名汽车企业合作,建立了学生走进企业实践、工程师走进高校授课、汽车预备工程师联合培养等多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9年车辆工程(汽车)专业再次顺利通过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内领先的车辆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本专业积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拥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基地和智能与电控汽车创新基地,组建FSAE赛车、DIANRacing赛车、EP节能车、智能自动循迹车、创意车等五大车队,每年创新经费高达160万,本硕学生参与度达到约80%。创新车队参加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恩智浦智能汽车赛、本田宗一郎杯节能竞技大赛、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SHELL环保马拉松节能车大赛、日本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大赛等重大赛事,获得国际级及国家级特等奖和一等奖累计70余项。本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与深造率接近100%。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联合电子、德尔福、沃尔沃、菲亚特、大陆集团等世界五百强及全球知名汽车企业,薪资水平居国内前列。继续深造的学生主要集中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巴黎高科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等欧美及国内一流大学。国际交流广泛深入,影响深远本专业高度重视与国外知名院校开展双学位硕士培养项目,立足学院自身特色,搭建全面的国际交流教育合作平台,与包括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波鸿鲁尔大学、法国巴黎高科大学、奥地利格拉兹大学等国家的高水平大学实施双硕士学位培养,建立了全英文课程综合大平台。汽车学院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活动,包括基于科技创新竞赛的国际交流、基于国际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国际交流、基于中德学院基金教席的研究生培养与国际交流等。自2007年以来,出访交流学生数超千人次,占学生总数约45%。通过多方位的国际交流,所培养的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知名校友熠熠生辉朱绍中—原东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志鑫—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总裁奥博穆—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主席张海亮—北京电咖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卫民—华晨集团总工程师龚伟国—上汽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张觉慧—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总工程师梁和平—玉柴联合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金 麒—百联集团首席信息官邵景峰—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设计部总监柳 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建筑类
建筑学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五年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掌握建筑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设计方法,具备建筑师的职业素养、突出的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富于创新精神,能够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特色优势作为国家一级学科,下设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设计及其理论、室内设计及其理论、建筑遗产保护及其理论六个二级学科。于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设立,历史悠久,是同济大学的优势学科和优先发展学科,也是我国建筑学领域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点基地之一,首批通过全国建筑学专业评估(1992),先后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高峰学科。2017年建筑学专业入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行列。本专业教育坚持以现代建筑的理性精神为灵魂,以自主创造、博采众长的学术品格为本色,以当代技术与地域文化的并重交融为导向,以国际学科前沿的跟踪交流为背景,坚持“当代的、中国的”原创精神。经过60余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形成了扎根本土、放眼国际、服务社会的独特培养体系和培养特色。本专业还开设室内设计方向。国际交流本专业对外交流频繁,国际学术合作交流十分活跃,先后与海外100多所大学建立合作联系,与30多所大学建立实质性合作,与17所大学共建双向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形成了完善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国际建造节、国际联合设计教学、海外访学计划、国际双学位培养、国际夏令营、国际博士生院、国际论坛和国际联合科研等一系列项目,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国际一流的学术氛围,并形成了特有的全球化影响。未来发展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除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学习深造以外,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包括:各级政府的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国内外各类专业设计机构,房地产公司等企业单位,大专院校、研究所等科研教学机构,自主创业等。杰出校友本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可谓桃李满天下。校友中有魏敦山、邹德慈、潘云鹤、郑时龄、常青等院士,也有唐玉恩、时匡、郑国英、沈迪、邵韦平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还有普利茨克奖获得者王澍,建筑师柳亦春、园林专家陈晓丽、歌唱家朱逢博、摄影家王小慧等著名专家,活跃在设计创作、创新创业、行政管理、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
土木类
智能建造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学科地位:依托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等优势学科,力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智能建造专业是2018年由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同济大学新增的“新工科”专业;同济大学也是2018年获批“智能建造”专业的唯一高校。智能建造专业学科性质为以土木工程为基础,融合建筑学、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等学科知识的新兴交叉学科,体现了智能时代建筑业的发展新动向。作为智能建造专业依托的核心学科,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创建于1914年,初期采用德国教育体系,强调学以致用;1952年院系调整,同济土木广聚英才,博采众长,学科整体实力在国内名列前茅。1981年,以结构工程为代表的土木工程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84年土木工程学科首批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入选为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四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2011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入选教育部17所试点学院,是土木工程领域唯一的一所国家试点学院。2015年,土木工程学科入选第一批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I类高峰学科;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2009年、2012年和2016年教育部学位中心评估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整体水平在国内连续排名第一或A+。在QS全球土木工程学科排名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始终位于全球前50方阵;在2017~2019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同济土木连续三年位列全球第1名;艾瑞深中国土木工程学科排名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连续评为8星级世界一流学科。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专家认为,同济土木引领着土木工程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专业内涵与专业再造智能建造是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数字创意、人工智能、新型材料、3D打印、机器人、智能感知、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与建筑产业相融合,涵盖建筑与基础设施的设计、制造、运输、装配、运营、维护,乃至迁移、分解、重构和再利用的生命周期完整链条,构筑人类绿色、环保、智慧的理想家园。智能建造主要包括四大模块:⑴智能规划与设计,凭籍人工智能、数学优化,以计算机模拟人脑进行满足用户友好与特质需求的智能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⑵智能装备与施工,凭籍重载机器人、3D打印和柔性制造系统研发,使建筑施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这在上海世博会阳光谷建设中已部分实现;⑶智能设施与防灾,凭籍智能传感设备、自我修复材料研发,实现智能家居、智能基础设施、智慧城市运行与防灾;⑷智能运维与服务,凭籍智能传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集成与研发,实现单体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全寿命智能运维管理。智能建造综合了土木工程、建筑学、机械工程、材料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等多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代表了国家高新技术的前沿发展。当前,建筑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正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传统的设计方法、建造方式、生产范式需要与战略性新兴技术相结合,最终形成建筑业、制造业、信息产业深入融合的智能建造专业,这对中国的强国战略非常必要且势在必行。与此同时,我国智能建造技术存在深度不够、系统性不强、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智能建造人才数量和知识结构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智能建造专业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领军型人才明显短缺,制约我国在智能建造领域的快速化发展进程。因此,迫切需要针对智能建造技术知识体系的特点和人才专业属性及培养模式,实施针对性的智能建造技术人才培养工程。为此,同济大学智能建造专业依托同济百年土木工程的历史积淀,结合机械、建筑、信息、管理等优势学科及产学研合作优势,汲取国外著名大学办学经验,以学术精湛、育人有方的名师和教学团队为保障,自2018年正式招收智能建造专业本科生。在土木工程“共性基础+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支撑,通过丰富的多学科课程和以“3D打印、建造机器人、BIM建模设计、3D激光扫描”为特色的学生竞赛,致力于为社会培养智能建造产业急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多文化视角下的国际交流广阔的国际视角和多文化融合能力是面向未来人才的一个重要属性。作为智能建造专业的核心学科——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科,百年来一直保持着与德国等欧美国家的全方位、多角度交流与合作,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建了国内首个全专业系列英语课程体系,海外学有所成的青年才俊与名誉海内的外籍高端专家同台授课,培养学生在英语语境下的思考方式与表达技能;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加入了亚洲土木工程大学联盟KKHTCNN,与美国加州伯克利等高校联合开设了学生研讨会和国际化暑期课程班;与世界32所高校签订了双学位协议;成立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和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ICE的在华学生组织,组队参加美国ASCE中太平洋赛区土木工程大赛,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返校等著名高校同台竞技,自2012年起6次获得团队总分第一名。止于至善的未来人生发展智能建造技术是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向,符合现代社会工业化发展的整体趋势。智能建造技术的推进,离不开各类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急需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建造行业从业人员约4000 万人,居各行业之首,但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两类人员只占从业人员总数的9%,远低于各行业的18%的平均水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占58%,大学以上学历者占11%;占从业人员总数90%以上的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培训直接上岗。随着城镇化和“一带一路”的推进,对建筑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急迫的需求。建造行业市场化加速,智能建造市场潜力巨大、行业优势明显,对智能建造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此外,随着国际产业格局的调整,建造行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中竞争的机遇和挑战,智能建造作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相关技术必将成为未来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急需大批适应国际市场管理的技术与管理人才。根据教育部和住建部组织的行业资源调查报告,智能建造技术人才短缺突出表现在智能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运维与服务等专业领域,今后10 年,技术与管理人员占比要达到20%,高等教育每年至少需培养30 万人左右。因此,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科学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特色优势环境科学专业于2001年设立,所在学科于2017年在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位列A+,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10年,本专业创立了复合型、创新性拔尖人才培养实验区,2019年设立环境科学基础学科拔尖班,2020年入选同济大学“强基计划”。环境科学专业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和人才需求,围绕环境化学与健康、生态毒理学、现代环境监测技术、污染过程与生态修复、环境新能源与新材料、污染预防与控制理论、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教学科研领域不断耕耘,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已成为我国环境科学研究与环境科学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引领未来环境科学创新研究的大师级后备人才。面向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求,尤其是对能够解决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中科学问题的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扎实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综合实验技能及专业素养,富有创新思维和多方位实践能力,掌握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法,具备持续学习提升能力,能够在由不同角色人员构成的团队中作为成员或者领导者有效发挥作用,能够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研究与开发、咨询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就业方向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有继续在国内外高校深造和工作。其中读研(含出国)约80%。就业方向有:国家和地方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国营企业、其他类型企业(包含外资、民营等企业);涉及工作的岗位有管理类、设计类、教育类和咨询类等。就业率100%。人才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环境领域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和未来,如何有效地保护环境、控制污染和治理污染,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难题,同时也关乎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类)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前沿学科,由理、工、管理、社科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成。同济大学环境(类)专业面向国内外环保、市政领域重大需求,培养理工融合,具有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卓越工程领军人才和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国际交流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学院每年选拔优秀学生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佐治亚理工大学、法国巴黎高科-国立桥路学校等世界环境领域著名高校参加双学位本硕培养计划(3+2;3+1+1),与加拿大女王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建立了本科双学位培养体系(2+2),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学院”,助力“一带一路”、国际环保组织人才培养知名校友钱易 1956年同济大学给水排水专业本科毕业,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宁 1975年同济大学给水排水专业本科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毕业生的未来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60%以上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除在本校继续深造外,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佐治亚理工大学、墨尔本大学、亚琛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攻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位。直接参加就业的毕业生多就职于世界 500 强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知名民营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对环境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环境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将持续增长。同济大学环境类专业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并持续关注他们的未来人生发展,助力学子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行。
机械类
工业设计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工业设计专业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产品设计专业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依托国家级工业设计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设计学双一流建设专业、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建设专业等学科优势,在技术高速变革和国家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定位人才培养内涵从关注“造物”向关注“造物系统”拓展,强调对整合式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涵盖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艺术与美学、材料与制造工艺、人机工程、交互与体验设计、商业品牌与产品策略、先进制造与先进设计技术与工具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既面向学生未来就职后进入不同行业的共通性设计思维的培养,也包括相关产业创新设计需求背景下的设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可选择不同类型企业的产品设计、交互设计、市场与趋势研究、产品和品牌策略与管理等部门,覆盖所有以产品和服务为导向的产业创新需求,如交通、能源、医疗、通信、消费电子、时尚、家居、互联网等领域,也可选择设计咨询服务类企业、独立设计工作室、新兴创业型企业,或自主创业。培养特色面向智能制造与未来美好生活,以问题为导向,倡导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创新。以“造物之美”、“人本交互”、“商业创新”和“未来建构”四大模块的知识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交通工具与智慧出行”、“生活美学与文化产品”、“健康关爱与医疗服务”、“运动装备与时尚前沿”、“数字制造与智能硬件”等设计主题下的实践训练,培养具有艺术修养、工匠精神、系统思维、策略思维、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的新产品及其服务系统的创新设计践行者与促成者。
建筑类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建筑遗产与历史环境的保存、修复、利用设计和文物保护及其管理领域,既具备建筑学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又系统掌握遗产保护的理论体系与应用方法,兼具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专业引领者和未来开拓者。特色优势本专业是以建筑学为基础,跨历史人文和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研究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新兴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和交叉综合性。专业涉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再生以及城市更新等当代建筑学的新兴方向与前沿领域,是我国建筑与城市发展中的急需专业,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本专业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的跨建筑、规划、景观、结构、材料、历史、测量等学科的教学团队,创建了国内首个历史建筑保护技术实验中心,创办了亚洲该领域首份学刊——《建筑遗产》和Built Heritage(建成遗产)。四年制的专业培养计划由建筑学基础课程与保护类专业课程两部分构成。学生在掌握建筑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建筑学通用技术体系和建筑设计能力的同时,还要掌握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特殊技术体系以及设计方法。国际交流本专业对外交流频繁,国际学术合作交流十分活跃。除了国际建造节、国际联合设计教学、海外访学计划、国际双学位培养、国际夏令营、国际博士生院、国际论坛和国际联合科研等一系列项目,还先后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和法国夏约学院等遗产保护名校建立了常态的教学交流合作机制。同时,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故宫学院(上海)等机构,积极在研究与实践领域开展国内外协作。曾应邀赴麻省理工学院、佛罗伦萨大学、悉尼大学等举办专业建设成果展,获得热烈反响。未来发展本专业已培养12届逾250名毕业生,其中的75%以上在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已有百余位毕业生获得了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京大学、南加州大学等海外名校和国内名校的硕士、博士学位。毕业生大多活跃在国内城市建筑遗产保护的第一线,成为遗产保护管理、设计、研究方面的中坚力量。本专业的毕业主要去向有:各类专业设计院所、科研与教学机构;各级政府的文物、规划、建设主管部门;以及自主创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