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四川 | 土木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36 | 88731 |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 534 | 90765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532 | 92824 | ||||
质量管理工程 | 531 | 93838 | ||||
地理信息科学 | 530 | 94921 | ||||
植物生产类(包含专业: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 | 530 | |||||
西班牙语 | 文科 | 536 | 19884 | |||
汉语言文学(师范) | 536 | |||||
英语(师范) | 536 | |||||
教育学类(师范)(包含专业:教育学、小学教育) | 536 |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地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能在科研、教学、以及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概论、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计量地理学、遥感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测量学、Java语言程序设计、GPS原理与应用、空间数据分析、GIS二次开发
办学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 2017年用于设备购置、实验室建设、教学设备购置、多媒体更新、教学日常运行、教学改革与研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校内外实践实习、图书资料购置以及学生活动的办学总经费投入94万元。 2.教学设备 本专业现有8个多媒体教室和9个专业基础实验室,另配有多间专用教室。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地学分析、现代测绘技术、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生态、区域与城乡规划、科技活动室等实验室常年对本科生开放;拥有大型绘图仪和扫描仪,遥感影像处理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学院资料室和图书馆拥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类综合性图书、工具书30000余册,订阅相关学科中文杂志100余种,英文杂志14种。另有各类教学光盘、软件、声像资料300余件。 3.教师队伍建设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19名(含外聘教师4名),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合理。师生比为1:22;在专任教师中,全部为硕士以上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9%;教师队伍的老、中、青年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其中30-50岁教师的占79%,成为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职称结构合理,其中高级职称比例37%,中级职称比例63%。建成了“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团队”和“遥感教学团队”两个院级教学团队,骨干力量服务于东平湖研究科研团队,凝练了专业特色,拓宽了应用方向;培养了肖燕、马雪梅2位聊城大学教学新星,成为参选校级和省级教学名师的后备力量. 4.实习基地 本专业非常注重培养为地方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构建了学校与企业联合的多机制培养体系。与多家GIS业界知名企业签订协议,截至2017年,本专业已建成11个实习实训基地(表8),其中校内实习基地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9个。 通过实习实训,学生毕业不需长时间培训即可上岗工作,缩短了上岗适应期,不断积累的良好口碑大大提高了聊城大学GIS专业的办学声誉,相当部分学生经过实习实训留在了实习单位工作。数年建设所构建起的较强的毕业生就业网络使得本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办学特色
多年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实行卓越人才培养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常规教学与以赛代练相结合;理论培养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校内教师教学与业界精英培训相结合;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2012级自从入学以来,一直坚持以行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实习实训、培训、比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1.以行业需求为目标导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需求目标导向一直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的重要指针。从2006年开始,本专业加大开设技能操作和编程实践系列课程比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2009年,明确要求GIS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中,必须选修GIS应用型课程或开发实践类课程,总学分应在10分左右,“课内课外相结合、必修选修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基本形成。2014级入学伊始,紧盯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在更新课程设置和改革教学方法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典型的教改有:在实践基地用人需求调研中,应实习基地要求适时在专业核心课中加入了《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并更新了主要实践课程的软件版本(ArcGIS10、SuperMap7c、MapGISk9、ENVI5.0)。 2. 实习实训、培训、比赛一体化,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2006年本专业成立“环境与规划学院GIS协会”,以“GIS照亮人生”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知识讲座和实践创新竞赛活动,广泛吸引了院内外、专业内外的同学,积极推动GIS融入师生的学习生活。2010年该协会升级为“聊城大学GIS协会”,以此为桥梁和纽带,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为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从入学伊始即接受到GIS专业文化的熏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GISER。
办学成果
1.学生在校学习状况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每年都能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2项。学院采取各种策略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比赛、全国GIS开发大赛。2014级102名学生,有40%的同学参加各项比赛,加强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相互转化。四年来获国家级奖励8余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且连续三年获得最佳组织学院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并由专业教师指导获批1项国家级和4项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2.毕业生培养质量 1)毕业生就业率 对2018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 2)就业专业对口率 对2018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口率为90%。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GIS企事业单位,也有部分毕业生到中学就业。 3)毕业生发展情况 毕业学生经过四年的精心培育,因其在实习期间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多家企业如东方道迩、四维图新、中科宇图进入校园进行招聘。2018届毕业生有20%的同学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且90%的毕业生其就业岗位性质与本专业背景相符。通过访谈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工作角色,本科四年期间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为他们在工作岗位顺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就业单位满意度 研究生导师:导师反映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能够担任一定的科研工作。很多学生到研修学校,在学校GIS实验室担任业务骨干,组织学生团队进行科研活动。 全国GIS大赛组委会评委:参加全国GIS大赛的学生,其作品创新性强,技术水平高。受到大会组委会人员的一致肯定。很多作品中体现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已经达到了受过专门培训的工作人员的水平。 工作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聊城大学的GIS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能力与水平上突出,专业外语水平高,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很强,对各种岗位的适应力强,具有创新思想与很强的动手能力,后劲足,发展潜力大。 5)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本专业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在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位列山东省第一位,培养出了素质过硬、社会反响强烈的当代GIS人才。 6)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对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
就业前景
当前,人类面临着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系列问题,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都在努力探索应对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地理信息科学为监测预报地球空间环境变化,预防自然灾害,统筹规划人类活动和合理开发资源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持。3S技术也从实验室走出,变得社会化、产业化,深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2015年11月1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了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其中,“地理信息服务人员”是新版《大典》中为数不多的新增类别,首次在国家级权威标准中确立了地理信息职业的地位归属,地理信息从此成为国家新职业。新版《大典》新增6个地理信息职业,其中,新增“地理信息系统”“导航与位置服务”和“地理国情监测”等3个专业技术职业,归入“测绘和地理信息工程技术人员”类别;新增“地理信息采集”“地理信息处理”和“地理信息应用作业”等3个专业技能职业,归入“地理信息服务人员”类别,实现了地理信息新兴职业与传统测绘职业的融合协调发展。且被标示到“环保、低碳、循环”的绿色职业中,享有较高的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 经统计,近3年环境与规划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实习或就业供不应求。可以预测,随着GIS产业化的进一步深化,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GIS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空间仍将持续扩大。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热爱中学数学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学能力,能在中学以及相关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优秀中学数学教育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数学实验、数学建模、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论、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近世代数、实变函数,数值分析和计算方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概论、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三字一话、教师职业基本技能微格教学训练、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职业技能实习与见习、毕业论文、专业实践拓展等。
办学条件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省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高等数学为山东省基础学科,基础数学教学团队为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山东省特色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现拥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4人,高级职称占50%,每年均为本科生授课。博士及在读博士26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均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此外,石忠慈院士,魏木生教授为我院特聘教授。 拥有一个数值代数理论及其应用实验室,一个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实验室、一个不确定理论及应用实验室、一个大数据处理中心,两个数学建模竞赛中心、两个维格教学训练中心,能充分满足教师、学生的科研、教学、竞赛、实训等活动。 拥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数学和系统科学;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课程教学论,以及1个专业学位招生领域:学科教学(数学)。系统理论学科为山东省“十一五”、 “十二五”重点学科。拥有中俄数学联合研究中心、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各一个。拥有山东省精品课程《高等代数》和《拓扑学》。
办学特色
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以“三二三”人才培养为主体、以“创新实验平台”和“中外合作”培养为重要支撑的“一体两翼”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育特色。
办学成果
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1037人(含136名免费师范生),在“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培养要求下,专业学生取得了显著成绩。依托专业的数学建模与数值计算实验室和师范生从业技能训练中心,专业学生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专业学生每年的考研率在30%以上,2018年考研率为36%。毕业生基本素养和专业素质过硬,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就业前景
本专业为学生提供以教师教育型为主,学术型、专业应用型为辅的三个发展方向。其中,“教师教育型”方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教师基本技能,能够胜任中小学数学教学、教育管理及其它教育工作。“学术型”方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系统的数学理论知识,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够进入高校等科研机构深造。“专业应用型”方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知识和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可在IT、经济等部门从事应用及管理工作。
联系电话
0635-8239327
培养目标
目标1:系统掌握物理、化学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材料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 目标2:信念执著、品德优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与环境意识,适应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及相关领域发展需要,富有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发展潜质; 目标3: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以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相关复合材料为主)行业发展,能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专业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生产与管理、新材料研究与工程开发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未来几年可成为就业领域内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机械制图、物理化学、材料力学性能、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一)、材料科学基础(二)、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学、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一)、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二)、压电物理、材料合成与制备、无机材料工艺学、复合材料原理、新型结构材料。
办学条件
本专业依托聊城大学教学楼、实验管理中心、图书馆、网络中心和材料学院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目前,实验室总面积3000 m2。本专业拥有ZEISS-SUPRA 55场发射扫描电镜、SPA-300HV多功能可控环境扫描探针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D8)、Netzsch同步热分析仪、PerkinElmer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岛津UV3600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日立F7000荧光光谱仪、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TF Analyzer 2000铁电分析仪、TDL-F40型光学晶体生长炉、HTRH 70-30018型多功能炉、激光干涉仪SP-S、宽频介电和阻抗谱仪Concept 40、激光器(Surelite EX)等先进仪器和设备。已基本建成包括“材料合成制备平台”、“材料加工平台”、“材料性能测试平台”、“材料结构表征平台”等科研与教学公用的实验平台。并依托材料学院各专业科研实验室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全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校企深度融合,建立集教学、科研、实习、培训功能为一体产学研基地,保证生产性实训占实训的80%以上,企业学习阶段完成专业核心课的教学、见习、实习等重要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校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实践单位包括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国峰发光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恒通晶体材料有限公司、山东泰一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欣乐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山东太平洋光缆有限公司等企业。
办学特色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 1、落实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引派结合、校企互通”,通过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专业带头人建设以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搭建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平台,通过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2、校企深度融合,建立集教学、科研、实习、培训功能为一体产学研基地,保证生产性实训占实训的80%以上,企业学习阶段完成专业核心课的教学、见习、实习等重要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通过“校企互聘,双向流动”的方式,聘请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部分教学工作。 3、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坚持教学规范化管理,重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逐步完善。为了实现对教学过程的适时监控,根据监控与评价的原则,组建以院系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及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督导组织,负责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进行检查、督导、考核与评价。 4、重视专业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大学思想生活的认识起到很好的帮助。
办学成果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被评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重点支持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及学校组织的各种创新创业活动。近五年来,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山东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聊城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知识大赛等学科竞赛方面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30多项,承担聊城大学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基金50余项,参与学生近200人。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3.20%,其中考研录取率达40.56%,支援西部计划占0.7%,专业对口率达85.03%。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4.50%,其中考研录取率达45.75%,专业对口率达87.67%。考研率稳居聊城大学前列。
就业前景
随着人类进入新世纪和科学的发展,无论是工业领域、建筑领域、医用领域还是航空领域,材料学都面临着技术突破和重大产业发展机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基础知识,知识面较宽,能在化工、建材、光电、能源、航天及军事等领域从事材料的制备、成型加工以及材料结构与性能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纳米材料、光电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及新能源材料、复合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创新也显得异常活跃。很多日用化工类、机械加工类、石油化工、钢铁制造类企业都需要材料及相关工程方面的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以到材料及高分子复合材料成型加工、高分子合成、化学纤维、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现代喷涂与包装材料、陶瓷、水泥、家用电器、电子电气、汽车厂、钢铁企业、石油化工、制造企业、航天航空等企业从事设计、新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市场经营及贸易部门工作,也可以到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还可以到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质量监督等工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念、良好道德品质、教育素养比较全面、教育理论基础比较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包括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为各级学校和教育科研部门输送教育科研人员、为各类教师教育机构输送教育学类师资、为教育管理部门输送合格后备人才。
主干课程
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学与课程论、德育原理、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
办学条件
各项软硬件条件相对齐全,办学实力相对较强,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拥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类图书和期刊。共有专职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本专业公共课教育学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课程与教学论为山东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拥有山东省“十二五”人文社科重点建设基地“教师教育创新研究基地”、山东省教育厅聊城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教育学专业等专业教育与发展平台。
办学特色
聊城大学教育学专业是山东省高水平立项建设专业,教育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于2010年10月获教育部批准,2012年开始招生,现设有教育学原理、教育史、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学等5个学科专业方向。
办学成果
教育学专业是聊城大学的传承优势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教育实践能力较强。目前本科生在校人数已达342人(含大类招生学术)。近三年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平均为85%,六级通过率平均为32%,学生考研率达到32%,其中不少毕业生被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学生就业率达到95%左右,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就业前景
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考取教师编制和事业编,从事和教育相关的教学、培训和管理工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于山东,面向全国师范教育,以“卓越教师培养”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语言学+文学+语文学”为特色,致力于培养热爱教育事业、道德情操高尚、人文素养深厚,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字书写能力、文献阅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全面了解国内外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发展能力与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能够胜任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语文教师,未来成长为卓越教师。
主干课程
基础写作、现代汉语、普通话、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教育学概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办学条件
一、优秀的教师队伍。本专业现有在岗专业教师4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1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0人。其中,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二、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成果。历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多项。中国现当代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山东省特色文献与文化“双创”协同创新中心是第二批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是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平台。学术成果也非常显著,先后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夏衍电影文学三等奖1项,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10余项,省级其它科研奖励20余项,省教育厅科研奖励50余项。
办学特色
一、多层次的专业培养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形成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本科专业包括普通本科生与免费师范生不同的培养类型,研究生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生和学科教学(语文)专业领域的硕士生招生培养。为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二、丰富有效的实践教学。1、本专业起源于师范教育,一致对语文教师的基本技能非常重视,,并逐步形成了以写作、普通话、演讲、阅读、书法等教师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五项全能训练体系。1992年起成立第二课堂,专门对学生实施专业技能培训与达标测评工作,这大大锻炼和提高了该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成才起到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成才的需要,我们又将传统的五项全能,调整为口语表达、阅读、写作、教师礼仪、教学技能新的五项基本技能,并与第一课堂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大大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提高。2、新世纪以来,该专业又启动了学生阅读“百部文学名著工程”,旨在倡导学生阅读经历史检验的文学名著,用人类最优秀的文学来填充大学生的读书空间,打造“书香学院”,2014年以来,又开设了“百部文学名著工程教师责任田”、“名著导读大讲堂”等活动,对学生阅读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对学生提升艺术修养、人文品格、人生境界、创新性思维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注重培训强化专业基本技能。这一直是本专业的一个传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本专业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归纳为写作、普通话、演讲、阅读、书法五项基本技能,并在学生第二课堂进行了系统的训练和测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我们将传统的五项全能,调整为口语表达、阅读、写作、教师礼仪、教学技能新的五项基本技能,与此相关的课堂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第一课堂的知识传授和第二课堂的技能训练测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更为有效的效果。二、注重学科平台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学。该专业历经40年的发展,学科建设成绩优异。语文教学论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一直是两个传统的省级重点学科,后来有增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2007年与200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分别被评为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中国语言文学被批准为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下辖有七个二级学科均可授予文学硕士学位,同时还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教学(语文)也均可授予硕士学位。2017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又被批准为博士学位申请建设点。石兴泽教授的视频公开课《走进老舍》2014年获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2014年获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三、教学改革,求实创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注重中文师范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
办学成果
早在1993年,本专业的教学成果《高师语文学科专业技能培养规程》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成果《高师中文专业教学体系建构》1997年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新世纪,本世纪初,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为目标,本专业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依然踵事增华。教学成果《经典文本教学与本科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009年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成果《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4年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就业前景
该专业为传统基础专业,就业前景良好:一是能够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一线学校进行语文教学和教育研究的教师;二是面向更高层次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输送人才,通过考硕、考博,成为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致力于人文科学的研究工作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三是面向新闻文艺出版部门、政府机关及其它企事业单位,成为从事文学评论与创作、新闻报道以及文化宣传、行政文秘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年份省份层次专业科类是否师范生计划数2019四川本科教育学类(含教育学、小学教育)文史是52019四川本科汉语言文学文史是52019四川本科英语文史是32019四川本科西班牙语文史2文史人数152019四川本科土木工程理工32019四川本科地理信息科学理工52019四川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理工是52019四川本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理工52019四川本科植物生产类(含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理工42019四川
年份省份层次批次专业科类高分低分专业分数线2019四川省本科单独招生运动训练体育类76.1672.1686.72019四川省本科本科一批设计学类(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艺术249.33246.66246.662019四川省本科本科一批美术学(师范类)艺术249245.67245.672019四川省本科本科二批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文史四川省本科本科二批教育学类(含教育学、小学教育)(师范类)文史四
省市专业(类)科类师范类计划四川材料科学与工程理工5四川地理信息科学理工5四川法学理工4四川数学与应用数学理工是5四川土木工程理工5四川智慧农业理工3四川汉语言文学文史是5四川教育学文史是3四川英语文史是5四川美术学艺术(不分文理)是5四川设计学类(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艺术(不分文理)5
年份省份层次专业科类是否师范生计划数2020四川本科教育学文史是52020四川本科汉语言文学文史是52020四川本科英语文史是32020四川本科西班牙语文史2文史人数152020四川本科土木工程理工32020四川本科地理信息科学理工52020四川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理工是52020四川本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理工52020四川本科植物生产类(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理工42020四川本科质量管理工程理工3理工
年份省份层次批次专业科类高分低分专业分数线2020四川省本科单独招生运动训练体育类65.6165.6176.92020四川省本科本科一批设计学类(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艺术类248.33243.33243.332020四川省本科本科一批美术学(师范类)艺术类254.四川省本科本科二批英语(师范类)文史类四川省本科本科二批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文史类四川省本科本科二批教育学(师范类)文史类四川省本科
年份省份层次专业科类是否师范生计划数2018四川本科中国语言文学类(含汉语言文学(师范类)、秘书学)文史52018四川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含英语(师范类)、西班牙语、日语)文史52018四川本科教育学类(含教育学、小学教育)文史是5文史人数152018四川本科土木工程理工32018四川本科地理科学类(含地理科学(师范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理工52018四川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理工是5
根据软科排名(山东高校)、校友会排名(山东高校)、高职排名(山东高校)等排行榜的数据综合分析,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在校友会民办二类排名第83位,排在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前面的山东大学院校有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烟台理工学院、济宁医学院、山
根据软科排名(山东高校)、校友会排名(山东高校)、高职排名(山东高校)等排行榜的数据综合分析,聊城大学在软科综合排名第244位,校友会综合类排名第250位,武书连排名第210位,US排名排名第1565位,排在聊城大学前面的山东大学院校有青岛
2019年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四川省招生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学前教育(师范)、学前教育(师范)、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造价、汉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商务英语)等7个专业。2019年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四川省录取分数线(供大家参考,如有与官
2019年聊城大学四川省招生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植物生产类(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汉语言文学(师范)、西班牙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英语(师范)、地理信息科学、质量管理工程、教育学类(教育学、小学教育)(师范)等10个专业
2020年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四川文科最低分数线为481文科最低位次为47563。2019年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四川文科最低分数线为494文科最低位次为49043。2018年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四川文科最低分数线为513文科最低位次为49972。201
2020年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四川理科最低分数线为466理科最低位次为147641。2019年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四川理科最低分数线为480理科最低位次为146895。2018年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四川理科最低分数线为474理科最低位次为151105。
2021年聊城大学四川文科最低分数线为539文科最低位次为19322。2020年聊城大学四川文科最低分数线为523文科最低位次为19603。2021年四川文科录取分数线及四川各专业最低分、最低位次1.2021年文科四川录取分数线类型批次招生
2021年聊城大学四川理科最低分数线为480理科最低位次为126131。2020年聊城大学四川理科最低分数线为443理科最低位次为171036。2021年四川理科录取分数线及四川各专业最低分、最低位次1.2021年理科四川录取分数线类型批次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2019年四川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工程造价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80分,食品质量与安全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82分,学前教育(师范)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84分,数学与应用数学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85分,学前教育(师范)文科录取分数线为49
聊城大学2019年四川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地理信息科学理科录取分数线为530分,植物生产类(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530分,质量管理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531分,材料科学与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532分,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