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有机碳的保存机制研究(2017-2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总经费260万元,主持人)
9.白洁联系方式:0532-66782758baijie@.cn招生专业:环境科学;能源与环保(工程博士)研究方向:海洋微生物生态功能、滨海湿地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主要从事海洋微生物生态与环境作用研究,重点从事海洋微生物在氮、磷循环中的生态作用研究;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近20篇;主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进展与展望》,参编《胶州湾集水盆地生源要素的流失与海湾的富营养化演变》等专著2部;申请国家专利9项,授权5项。目前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二、招生专业目录联系电话:0532-66782058联系人:刘老师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全日制招生人数非全日制招生人数“申请-考核”制专业基础知识笔试083001环境科学01海洋与大气环境动力学高会旺江文胜姚小红高阳祁建华1912071环境学或2242流体力学02海洋生态系统与全球环境变化刘光兴王震宇※孟范平白洁于志刚李锋民李爱峰赵建李正炎田伟君王修林※王辉※王宗灵※083002环境工程01水污染控制高孟春彭昌盛王琳※512245水污染控制工程或2244地下水污染控制C02地下水污染控制郑西来03海洋环境工程丁德文※0830Z1环境地质工程01
2.面试面试包括业务考核、外国语考核、综合素质考核等内容。其中业务考核主要考察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学科前沿及新研究动态掌握情况以及是否具备博士生培养的潜能和综合素质。每位考生需准备10分钟左右的PPT汇报(包括个人学习与工作经历介绍、公开发表的文章与取得的科研成果、对所报考学科专业的认识以及今后的研究设想等)。外国语考核主要考察考生是否达到本专业的外语要求,包括听力和口语测试。综合素质考核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以及人文素养、心理素质、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考核。体检由学校统一组织。面试成绩计算公式:复试成绩=业务考核成绩×80%+外国语
1.专业基础知识笔试笔试科目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环境科学专业考试科目(根据报考方向,选择《环境学》或《流体力学B》;环境工程专业考试科目(根据报考方向,选择《水污染控制工程》或《地下水污染控制B》);环境地质工程专业考试科目(根据报考方向,选择《环境工程地质》或《土力学》);海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考试科目《材料科学基础A》。
8.孟范平联系方式:0532-66782875fanpingm@.cn招生专业:环境科学研究方向: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微藻固碳与产油技术;危险化学品海上泄漏应急处置技术。主要从事氧化石墨烯、纳米银等纳米材料以及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海洋生态效应研究;基于微藻的工业CO2减排和海洋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基于系列生物标志物的海洋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海洋危险化学品应急基础数据库建立及其海上泄漏应急处置对策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SCI、EI期刊以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目前,主持国家
六、专业基础知识科目参考书目科目代码科目名称参考书目2071环境学《环境学导论》(第三版),何强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242流体力学《流体力学》(第一版),吴望一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43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地质学》,贾永刚等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2244地下水污染控制C《地下水污染控制》,郑西来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245水污染控制工程《排水工程》(下册)(第四版),张自杰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246土力学《高等土力学》,李广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二版2247材料科学基础A《材
13.赵建联系方式:0532-66782319jzhao@.cn招生专业:环境科学研究方向: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过程和生物响应、纳米技术的环境应用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1)研究了纳米材料的界面化学行为,揭示了纳米材料对新型污染物的吸附-解吸附行为及去除机理;(2)聚焦于纳米颗粒的环境归趋,探究了纳米颗粒的悬浮-沉降规律、(光)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过程;(3)研究了纳米颗粒对藻类、鱼类等水生生物和人体细胞的毒性效应,揭示了纳米颗粒的制度机理、跨膜运输过程和生物体内迁移、转化机制;(4)阐明了纳米颗粒和微塑料在海洋、淡水和陆生食物链中的蓄积和转化规律
6.刘光兴联系方式:0532-66782672gxliu@.cn招生专业:环境科学研究方向:海洋浮游生物学,生物海洋学及海洋分子生态学长期从事海洋浮游生物学、生物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近三年主要开展了中国近海及西北太平洋浮游生物多样性与时空分布特征、海洋桡足类摄食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发及其在现场食物分析中的应用、多环芳烃等污染物对浮游甲壳动物的生理毒理及分子毒性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近3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参加国家级项目数项,课题总经费200余万元。招
10.于志刚联系方式:0532-66781940E-mail:zhigangyu@.cn招生专业:环境科学研究方向: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生态学主要从事海洋化学和海洋环境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侧重于河口和近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水生生态系统中化学生物标志物分析与应用、大河及其河口的放射性同位素行为及示踪、海洋有害藻和水母分子鉴定和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863(目标导向)、973(课题)、NSFC重大项目(课题)、NSFC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NSFC面上项目等课题30余项;培养研究生56名,其中毕业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