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专业组 | 选科要求 |
---|---|---|---|---|---|---|---|---|
福建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19 | 43673 | 2826(W999)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515 | 45693 | 2826(W999)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通信工程 | 515 | 2826(W999)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建筑学 | 513 | 46683 | 2826(W999)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工商管理 | 513 | 2826(W999)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经济学 | 513 | 2826(W999)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化学(师范类) | 511 | 47657 | 2826(W500) |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507 | 49724 | 2826(W500) |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 |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 历史类 | 540 | 8923 | 2826(L999)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
历史学(师范类) | 539 | 9125 | 2826(L999)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
法学 | 538 | 9353 | 2826(L999)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于山东,面向全国师范教育,以“卓越教师培养”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语言学+文学+语文学”为特色,致力于培养热爱教育事业、道德情操高尚、人文素养深厚,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字书写能力、文献阅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全面了解国内外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发展能力与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能够胜任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语文教师,未来成长为卓越教师。
主干课程
基础写作、现代汉语、普通话、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教育学概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办学条件
一、优秀的教师队伍。本专业现有在岗专业教师4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1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0人。其中,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二、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成果。历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多项。中国现当代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山东省特色文献与文化“双创”协同创新中心是第二批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是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平台。学术成果也非常显著,先后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夏衍电影文学三等奖1项,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10余项,省级其它科研奖励20余项,省教育厅科研奖励50余项。
办学特色
一、多层次的专业培养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形成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本科专业包括普通本科生与免费师范生不同的培养类型,研究生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生和学科教学(语文)专业领域的硕士生招生培养。为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二、丰富有效的实践教学。1、本专业起源于师范教育,一致对语文教师的基本技能非常重视,,并逐步形成了以写作、普通话、演讲、阅读、书法等教师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五项全能训练体系。1992年起成立第二课堂,专门对学生实施专业技能培训与达标测评工作,这大大锻炼和提高了该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成才起到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成才的需要,我们又将传统的五项全能,调整为口语表达、阅读、写作、教师礼仪、教学技能新的五项基本技能,并与第一课堂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大大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提高。2、新世纪以来,该专业又启动了学生阅读“百部文学名著工程”,旨在倡导学生阅读经历史检验的文学名著,用人类最优秀的文学来填充大学生的读书空间,打造“书香学院”,2014年以来,又开设了“百部文学名著工程教师责任田”、“名著导读大讲堂”等活动,对学生阅读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对学生提升艺术修养、人文品格、人生境界、创新性思维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注重培训强化专业基本技能。这一直是本专业的一个传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本专业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归纳为写作、普通话、演讲、阅读、书法五项基本技能,并在学生第二课堂进行了系统的训练和测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我们将传统的五项全能,调整为口语表达、阅读、写作、教师礼仪、教学技能新的五项基本技能,与此相关的课堂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第一课堂的知识传授和第二课堂的技能训练测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更为有效的效果。二、注重学科平台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学。该专业历经40年的发展,学科建设成绩优异。语文教学论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一直是两个传统的省级重点学科,后来有增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2007年与200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分别被评为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中国语言文学被批准为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下辖有七个二级学科均可授予文学硕士学位,同时还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教学(语文)也均可授予硕士学位。2017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又被批准为博士学位申请建设点。石兴泽教授的视频公开课《走进老舍》2014年获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2014年获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三、教学改革,求实创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注重中文师范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
办学成果
早在1993年,本专业的教学成果《高师语文学科专业技能培养规程》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成果《高师中文专业教学体系建构》1997年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新世纪,本世纪初,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为目标,本专业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依然踵事增华。教学成果《经典文本教学与本科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009年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成果《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4年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就业前景
该专业为传统基础专业,就业前景良好:一是能够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一线学校进行语文教学和教育研究的教师;二是面向更高层次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输送人才,通过考硕、考博,成为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致力于人文科学的研究工作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三是面向新闻文艺出版部门、政府机关及其它企事业单位,成为从事文学评论与创作、新闻报道以及文化宣传、行政文秘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通信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培养具有较高文化修养、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继续学习能力和一定国际视野的能够从事有线、无线和光通信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通信工程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产品研发、运营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毕业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1.能够运用通信工程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发现、研究与解决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或核心技术人员。 2.具有较强的通信工程实践能力,从事工程设计、产品研发、运营维护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并成为所在行业或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中高级管理人才。 3.能够跟踪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熟悉专业标准及国际规范,通过实践锻炼,可从事通信工程及相关领域的项目设计、项目管理、组织实施或教学科研。 4.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在工作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具备多学科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能够在团队工作中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 5.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学习渠道,与时俱进地进行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大学物理、工程图学、电子信息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信息论、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数字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子线路、微处理器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Matlab语言及应用、光纤通信、现代交换原理、移动通信、DSP原理与应用、EDA技术与应用。
办学条件
聊城大学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于1996年,隶属于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2012年通信工程专业被列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专业,2013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6年被列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本专业所在学科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硕士点1个。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9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0人,双聘院士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1人,具有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10人,占到教师总人数的25.6%。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趋于合理。此外,还聘请中国联通聊城分公司、山东太平洋光纤光缆有限公司等多名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外聘教师,承担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及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指导工作及行业发展专题讲座。近几年来,承担和完成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22项,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山东省“发明创业奖”和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各1项,在研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1项,多项优秀科研成果在社会中得到转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信工程专业依托的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山东省光通信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高速光信息传输与处理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聊城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工程实验教学工程训练中心、机器人研究所、通信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现有教学实验室面积4200平方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价值2400余万元,建有高频电路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程控交换实验室、光纤通信实验室、4G LTE移动通信实验室等25个专业实验室并拥有11个校外实习基地。
办学特色
(1) 专业建设的学科平台支撑强,科教融合好。本学院拥有的光通信科学与技术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山东省光通信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光信息传输与处理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为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使通信工程专业在光通信理论与技术培养方向上特色鲜明。本专业教师能够较好地将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包括学科前沿新进展、专业领域发展趋势、新技术创新与利用等融入课堂讲授,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同时,通信工程专业注重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与青岛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太平洋光纤光缆有限公司等多家行业内公司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出题及答辩,外聘企业兼职教师给本科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及工程管理课程,同时派出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管理和横向课题,较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无缝连接。 (2) 突出实践和能力培养,强化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突出实践和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把单纯传授知识、传授技能的思想转为“育才”的观念。通过实施“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分流培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并积极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增设课程设计、电子工程师认证考试、申报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参加各级各类电子竞赛等多措并举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办学成果
本专业累计培养毕业生19届,总人数2400余人,目前该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760余人,研究生34人。本专业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近三年来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创青春等各项赛事一、二等奖50余项。毕业生考研上线率超过25%,其中很多毕业生考取了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山东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 通信工程专业已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历届毕业生就业率达86%以上,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从事通信和电子系统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技术管理等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优秀校友成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教育、文化、科技、管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为祖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学院赢得了社会荣誉。2008届毕业生梁庆祥,毕业5年后成立山东奥网通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014届毕业生唐恒志毕业后到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柳园村大学生村官,一年以来,带领当地百姓修起了一条致富之路,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拥护和赞扬,事迹被中组部、团中央指定网站“大学生村官之家”及多家媒体的报道。2011届毕业生商宏亮毕业后到华为担任硬件工程师,凭借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带领研发团队研制出了多款新产品,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受到公司领导的称赞。
就业前景
通信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良好,毕业后可从事无线通信、光纤通信、多媒体通信、互联网、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仪器仪表及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应用和技术开发等工作。具体的就业岗位可涉及通信工程师、硬件工程师、项目经理、网络工程师、无线通信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射频工程师等。
建筑学专业自2007年开始招生,为聊城大学唯一的五年制本科专业。经过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建筑学专业已成为拥有较强师资力量和较好教学条件、报考率和就业率双高的聊城大学热门专业。依托本专业,学院设有风景园林学(景观建筑设计方向)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各一个。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2人,国家注册师6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5%,兼职教师5人。以本专业获批聊城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基础,成立“运河沿线城镇规划建设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城镇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所”,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横向课题项目二十余项。建有建筑模型、建筑物理、建筑CAD设计与建筑摄影等四个实验室,建筑面积500m2,设备总值100余万元。本专业具有专业图书2000余册,期刊20余种,对全体学生开放借阅。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居全校各专业前列。
本专业全部实行小班授课辅导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高年级可参加实际工程实践的锻炼。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勤奋、务实、博学、创新的进取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建筑设计竞赛,在校学生设计方案获得省级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多项。毕业生能在建筑设计院所、房地产开发、城镇建设及管理等部门从事建筑设计及管理工作。
培养目标
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自然科学和人文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必要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扎实的外语、数理、电子等理论基础,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毕业后, 能够在科研、教育、企事业和行政管理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开发和集成、技术应用以及教学和管理等工作,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和适应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数字逻辑、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Java与面向对象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操作系统、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算法分析与设计、编译原理等。
办学条件
现有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与网络安全”实验室、山东省“十三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大数据智能分析与优化控制实验室”;沙盘模拟实训室;面向本专业的实验室有中心机房、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移动开发实验室、智能计算与网络安全实验室、数据库技术实验室等,有服务器、磁盘阵列、光盘塔、NAS、绘图仪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单片机与接口实验系统、高档计算机等仪器设备,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高校一级实验室”。另有与合作企业共建的校内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室,合作企业基地可供高年级学生实习实训。
办学特色
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专业; ★聊城大学鼓励性发展(A类)专业; ★“厚基础、强应用、重工程”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应用型立体人才培养; ★三个层次的实践能力培养;
办学成果
199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2017年开始招收海外留学生。2016年获批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专业和聊城大学鼓励性发展(A类)专业。武书连的大学专业排行榜中,聊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B”等级,位于山东省前列。
就业前景
部分毕业生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包括海外留学),大部分同学选择进入就业岗位(包括考取公务员)。就业去向主要是各大IT企业,主要就业地区以北京、上海、深圳、济南、青岛等经济发达城市为主。
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掌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等现代工商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机构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管理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思想史、财政与税收、沟通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公司治理等。
办学条件
工商管理专业是聊城大学管理学学科建设中起步较早的专业之一。2001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2012年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已培养十余届毕业生。工商管理专业拥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在读博士1人,教师学位实现硕士化。经过不断努力,师资结构日益完善,教师队伍得到了壮大,另有外聘专家6人,其中学术型专家2人,实践型专家4人。目前,本专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专业教学型”+“实践技能型”+“实习实训型”师资队伍。人才培养采用“三三式”实践教学新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几年,学生在各类实践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了良好的成绩。 在整体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中,进一步借助山东省软科学基地、聊城发展研究院以及各级企业管理咨询组织和有关实践基地等平台,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和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大大促进了专业教学工作,丰富了教学内容,完善了专业老师专业知识体系。借助专业优势和特色为地方经济服务,培训和提升企业管理人员更是本专业发展的靓点,先后为当地各类企业开展培训上百场,培训管理人员、基层员工上万人。
办学特色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构建了本科专业三个学段、两次分流、三种类型人才分类培养的“三二三”人才培养新模式。三个学段,即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全学程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分类培养三个学段构成;两次分流,即通识教育基本结束后的专业分流和专业教育基本结束后的分类培养分流;三种类型人才分类培养,即学术方向型、专业应用型和特殊需求型人才的分类培养。
办学成果
1山东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生通用管理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宋士云、付景远、布茂勇、张西勇、孙金锋、于东阳2014.7 2第一届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通用管理能力概论》宋士云、孙金锋、张西勇、布茂勇、付景远2016.7 3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第三届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陈莹2016.6 4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劳动经济学》吴连霞、张福明、刘建峰、付景远、陈美2014.11 5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人员素质测评》吴连霞2015.11
就业前景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掌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等现代工商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机构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机械制造领域从事设计 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及自动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 和基本知识,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机械产品设计、制造、设备控制及生产组织管 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数学及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具有机械工程科学的知识和应用能力;
2.具有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工艺的能力;
4.具有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初步能力;
5.初步掌握机械工程实践中的各种技术和技能,具有使用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6.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7.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
8.具有国际视野、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含形体设计原理与方法、机构运动与动力设计原理、 结构与强度设计原理与方法、精度设计原理与方法、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机械制造工程原理 与技术(含材料科学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现代制造技术)、机械系统中的传动与控制(含机械电 子学、控制理论、传动与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含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技术)、热 流体(含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
核心课程示例:
1.示例一:工程制图(40+32学时)、材料力学(56学时)、理论力学(60学时)、机械原理(56 学时)、机械设计(56学时)、电路理论(40学时)、模拟电子技术(40学时)、数字电路(32学时)、 微机原理(40学时)、机电传动控制(64学时)、工程材料学(32学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40学 时)。
2.示例二:理论力学(64学时)、材料力学(64学时)、机械工程制图(48 +64学时)、机械原 理(64学时)、机械设计(64学时)、电工技术基础(64学时)、电子技术基础(64学时)、工程材料 (32学时)、热工基础(48学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64学时)、控制工程基础(48学时)。
3.示例三
(1)工程机械方向:机械制图(32+48学时)、机械原理(48学时)、机械设计(48学时)、发动 机构造与原理(32学时)、液压与液力机械传动(48学时)、工程机械底盘(40学时)、现代工程机 械(48学时)、工程机械设计(32学时)、工程机械运用技术(32学时)。
(2)机电一体化方向:机械制图(32+48学时)、机械原理(48学时)、机械设计(48学时)、控 制工程基础(40学时)、机械电子学(48学时)、机制工艺学(48学时)、机电传动控制(40学时)、 液压传动(40学时)、CAD/CAM(4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科技创 新与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工程力学实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互换性测量技术基础实验、工程测控实 验、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机械制造基础实验、机电传动与控制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省市专业(类)科类师范类计划福建法学历史类3福建汉语言文学历史类是3福建历史学历史类是3福建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类2福建工商管理物理类3福建化学物理类是2福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理类3福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类3福建建筑学物理类2福建经济学物理类3福建通信工程物理类3
年份省份层次批次专业科类高分低分专业分数线2020福建省本科单独招生运动训练体育类76.2868.777.62020福建省本科本科批历史学类(含历史学(师范类)、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文史类福建省本科本科批法学类(含法学、知识产权)文史类福建省本科本科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工类福建省本科本科批经济学理工类福建省本科本科批通信工程理工类福建省本科本科批材料科学与工程理工类福建省本科本科批质量管理工程理工类
年份省份层次专业科类是否师范生计划数2020福建本科历史学类(历史学(师范类)、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文史22020福建本科汉语言文学文史是42020福建本科法学类(法学、知识产权)文史4文史人数102020福建本科化学理工是22020福建本科地理科学理工是22020福建本科工商管理理工22020福建本科建筑学理工22020福建本科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理工22020
年份省份层次专业科类是否师范生计划数2019福建本科历史学类(含历史学(师范类)、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文史22019福建本科汉语言文学文史是42019福建本科法学类(含法学、知识产权)文史4文史人数102019福建本科化学理工是22019福建本科地理科学理工是22019福建本科工商管理理工22019福建本科建筑学理工22019福建本科机械类(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理工22
年份省份层次批次专业科类高分低分专业分数线2019福建省本科单独招生运动训练体育类74.0667.8784.62019福建省本科本科二批法学类(含法学、知识产权)文史福建省本科本科二批历史学类(含历史学(师范类)、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文史福建省本科本科二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工福建省本科本科二批电子信息类(含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理工福建省本科本科二批经济学理工福建省本科本科二批
年份省份层次专业科类是否师范生计划数2018福建本科中国语言文学类(含汉语言文学(师范类)、秘书学)文史42018福建本科历史学类(含历史学(师范类)、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文史22018福建本科法学类(含法学、知识产权)文史4文史人数102018福建本科化学类(含化学(师范类)、应用化学)理工22018福建本科地理科学类(含地理科学(师范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理工22018福建本科
2022年聊城大学福建省各专业招生计划文史(历史)
2022年聊城大学福建省各专业招生计划理工(物理)
2021年聊城大学福建省招生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化学(师范类)、材料科学与工程、法学、通信工程、经济学、历史学(师范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建筑学等11个专业。2021年聊城大学福建省录取分数线(供
聊城大学2021年福建各专业录取分数线: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类录取分数线为507分,化学(师范类)物理类录取分数线为511分,建筑学物理类录取分数线为513分,工商管理物理类录取分数线为513分,经济学物理类录取分数线为513分,机械设计制造
2020年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福建文科最低分数线为473文科最低位次为25018。2019年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福建文科最低分数线为475文科最低位次为26660。2018年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福建文科最低分数线为449文科最低位次为28882。201
2020年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福建理科最低分数线为422理科最低位次为78917。2019年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福建理科最低分数线为418理科最低位次为72965。2018年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福建理科最低分数线为392理科最低位次为76563。201
2021年聊城大学福建文科最低分数线为538文科最低位次为9353。2020年聊城大学福建文科最低分数线为538文科最低位次为9034。2021年福建文科录取分数线及福建各专业最低分、最低位次1.2021年文科福建录取分数线类型批次招生类型
2021年聊城大学福建理科最低分数线为507理科最低位次为49724。2020年聊城大学福建理科最低分数线为492理科最低位次为47230。2021年福建理科录取分数线及福建各专业最低分、最低位次1.2021年理科福建录取分数线类型批次招生
2021年聊城大学福建省各专业录取分数线文史(历史)
2021年聊城大学福建省各专业录取分数线理工(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