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 | 北京建筑大学 | 四川外国语大学 |
|---|---|---|
| 软科(综合) | 133 | - |
| 校友会(综合) | 182 | 287 |
| 武书连 | 305 | 385 |
| 软科(政法) | - | 10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39 | 17770 | 400 | 物/地/史(3选1)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18 | 21295 | 400 | 地理必选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15 | 21793 | 400 | 物理/化学(2选1)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13 | 22100 | 400 | 不限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495 | 24984 | 400 | 物理必选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11 | 22423 | 400 | 不限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0 | 普通类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538 | 25363 | 500 | |
| 2020 | 预科 | 本科一批 | 473 | 55283 | 500 | |
| 2020 | 预科 | 本科一批 | 518 | 15473 | 536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34 | 43747 | 446 | |
| 2021 | 地方专项计划 | 本科批 | 562 | 30538 | 446 | |
| 2021 | 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批 | 493 | 62171 | 446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41 | 13099 | 456 | |
| 2021 | 地方专项计划 | 本科批 | 557 | 9219 | 456 | |
| 2021 | 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批 | 518 | 19524 | 456 |
北京建筑大学源于1907年清政府成立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是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土建学科门类齐全的高校;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是“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也是国内唯一具备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校。
我校专业设置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根据麦可思“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毕业半年后收入最高的专业建筑学高居榜首,城市规划排名第四,多个土建类专业名列前茅。
作为北京市唯一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我校毕业生主要去向有北京市住建委、规划委等各级政府规划、建设、管理部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政设计研究院等设计部门;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城建集团、北京住总集团、北京自来水集团、北京燃气集团、北京热力集团、北京市政集团等大型国企。
我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一致认可。每年我校毕业生供需比均在1:4以上,近年来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8%以上,主干专业达到100%,毕业生落实率位居北京市高校前列。2014年7月我校被教育部授予“2014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全国就业50强)。目前,北京市建筑行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70%左右均为我校毕业生,我校6万多名校友为北京乃至全国的城市建设领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川外国语大学,简称“川外”,坐落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隶属于重庆市人民政府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为国家最早设立的四所外语专业高等院校之一。
学校秉承“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优良校风,弘扬“海纳百川,学贯中外”的校训精神,形成了“国际导向、外语共核、多元发展”的办学特色,开拓出一条“内涵发展,质量为先,中外合作,分类培养”的办学路径。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型外国语大学,具备了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及强化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完备办学体系。学校还设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创办了《外国语文》、《英语研究》等学术期刊。学校已成为西南地区外语和涉外人才培养以及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同时具备金融、法律、经贸、外交、新闻、中文、管理等知识背景,兼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交流才能,善合作、能创新,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与好评。毕业生去向已完全呈现多元化态势,毕业生签约就业行业较广,主要在高端智能制造、新能源、医疗科技、软件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等行业就业。主要就业单位包括:外交部、新华社、世界500强企业、“一带一路”涉外单位、外经外贸等单位。学校每年升学比例超过30%,国内升学和国外、境外升学各占50%。国内升学院校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国外有斯坦福大学、爱丁堡大学、巴斯大学、慕尼黑大学、东京大学等高校。
详见招生章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