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 | 广东工业大学 | 济南大学 |
|---|---|---|
| 软科(综合) | 102 | 145 |
| 校友会(综合) | 125 | 160 |
| 武书连 | 100 | 104 |
| US排名 | 797 | 1149 |
| 泰晤士 | 35-49 | -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58 | 60886 | 432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57 | 61971 | 432 |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35 | 87707 | 432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2021 | 揭阳校区 | 本科批 | 549 | 70693 | 432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2021 | 地方专项计划 | 本科批 | 538 | 83161 | 432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53 | 17384 | 448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16 | 38860 | 448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 2021 | 揭阳校区 | 本科批 | 531 | 28680 | 448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 2021 | 地方专项计划 | 本科批 | 530 | 29246 | 448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54 | 65526 | 432 | 首选物理,再选思想政治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51 | 68814 | 432 |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地理(2选1)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50 | 69088 | 432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49 | 70174 | 432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49 | 71001 | 432 |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生物(2选1)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48 | 71468 | 432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43 | 78182 | 432 |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53 | 17027 | 448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53 | 17034 | 448 | 首选历史,再选思想政治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52 | 17941 | 448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50 | 18638 | 448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普通类一段 | 562 | 46402 | 444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普通类一段 | 521 | 107062 | 444 | |
| 2021 | 地方专项计划 | 普通类一段 | 522 | 105670 | 444 | |
| 2021 | 走读 | 普通类一段 | 505 | 140150 | 444 | |
| 2021 | 校企合作 | 普通类一段 | 490 | 172768 | 444 | |
| 2021 | 中外合作办学 | 普通类一段 | 482 | 191105 | 444 |
广东工业大学由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和华南建设学院(东院)于1995年6月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已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坐落在中国南方名城广州,地理位置优越,校园占地总面积3348亩,拥有大学城校园及东风路、龙洞等多个校区。大学城校园突出工科特色,多个学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创设多个协同创新科研平台。东风路校区突出艺术创意和社工服务氛围的营造,建设设计创意园和成果展示馆。龙洞校区突出管理学与理学氛围的营造,打造环境优美、恬静怡人的花园式校园。
学校座落于中国南方现代化城市——广州,占地总面积3500余亩,分校区办学,主校园位于广州大学城。校园内环境优雅,景色秀美,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2018 年,是广东工业大学建校 60 周年。站在六十甲子的新起点上,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批示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与质量,致力于建成以工为主、与产业深度融合、极具创造力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目前全日制在校生 44000 余人,其中本科生 36000 余人,研究生 7000余人,并招有不同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学生、港澳台生和外国留学生,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坐落在中国南方名城广州,地理位置优越,校园占地总面积 3066.67 亩,拥有大学城、东风路、龙洞等多个校区。大学城校区突出工科特色,多个学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创设多个协同创新平台。东风路校区突出艺术创意和社工服务氛围的营造,建有设计创意园和成果展示馆。龙洞校区突出管理学与理学氛围的营造,打造环境优美、恬静怡人的花园式校园。
目前,学校共设有 20 个学院、4 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5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 个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 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5 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7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1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2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工程(17 个领域)、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会计、翻译、社会工作、金融、艺术 8 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同时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机械、信息、材料、化工四个学科为广东省“211 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2015 年学校整体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与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行列。目前已有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进入 ESI 全球学科排名前 1%行列,其中工程学已进入 3.3‰。
学校致力于培养有国际视野、有坚实基础、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现有 85 个本科专业,自 2014 年起,所有本科专业均在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一批本科录取批次招生。现有 7 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 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 个专业通过教育部认证/评估, 18 个省
级特色专业,13 个广东省名牌专业,5 个省级重点专业,16 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93 门省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 个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 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8 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4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 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013-2017 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本科)全国排名第 39 位。
学校提出“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集聚海内外创新人才,多模式构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人才”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研究生优质生源“千苗计划”、强师工程等重大战略。近年来,学校在师资队伍、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发挥学校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结合、多科性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秉承“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做贡献”的办学理念,提高站位,进一步明确就业工作以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为导向,深入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完善生涯教育,深度拓展就业市场,推进就业管理服务精准化,着力探索培养“重基础、强能力、宽视野、多样性、有担当”的创新人才,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 号》文件要求,学校编制和正式发布《广东工业大学 2018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本报告数据一方面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 2018 年 12 月 10 日,使用数据主要涉及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就业率、毕业去向、就业流向等;另一方面来源于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北京睿新中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睿新中科”)对 2018 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研。调研于 2018年 11 月 8 日至 12 月 5 日进行,共邀请 11371 名毕业生参加,回收有效问卷 5534份,回收率为 48.67%;向 254 个用人单位进行有效调查;相关数据主要用于就业质量相关分析、用人单位满意度分析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三个部分。
截至 2018 年 12 月 10 日,学校 2018 届毕业生共 11371 人参加就业,落实就业去向 10968 人,总体就业率为 96.47%。其中研究生 1314 人参加就业,总体就业率为 98.25%;本科毕业生 10057 人参加就业,总体就业率为 96.24%;毕业生就业总体满意度为92.12%;毕业研究生平均薪酬为8057 元/月,本科毕业生平均薪酬为5319元/月;86.24%的毕业生到珠三角地区就业。
济南大学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大学和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始建于1948年,建校68年来,学校铭记“弘毅、博学、求真、至善”的校训,传承“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凝聚向上、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22万名校友遍布海内外。
学校现设24个学院,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6个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类别,92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0个门类。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35916人。
学校校园是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和省级花园式庭院,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公共交通便利。校区背依的青龙山,是国家珍稀动物白鹭在中国北方最大的栖息地,与占地15000平方米的大型人工湖交相呼应,青山绿水,白鹭为伴,是广大青年学子学习知识、探求真理的理想之地。
长期以来,济南大学在山东省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正确领导下,始终把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两为三全”,即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核心,全年关注、全员参与、全过程指导”的工作理念。确保“两个稳定、两个提高”,即确保就业工作稳定和总体就业率稳定,就业质量和创业人数稳步提高,毕业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本科生年底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
就业工作思路系统化。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主管部门照实抓、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关注和参与的良好氛围。注重三个“坚持”,即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学院和全体教师的作用,形成全员关心就业、全校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坚持就业市场培育,充分挖掘产学研合作优势资源,形成稳定的外部就业市场和多渠道的校园招聘市场;坚持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提升,努力培养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为人朴实、实践能力强的“三实一强”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校园招聘市场多元化。学校立足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实施就业拓展计划,已形成了“以校园招聘活动为主体,以就业基地建设为依托,以网络招聘为拓展,以校友资源、科研合作为纽带”的校园招聘就业市场体系。每年承办山东省人社厅、济南市人社局综合类大型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举办毕业生招聘“周末超市”,组织用人单位校园专场招聘会,并与中国建材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深圳招商港湾集团、浪潮集团等知名企业保持长期密切合作关系,就业基地和重点招聘单位信息库建有1000余家,每年提供就业岗位近10万个,学校就业信息网年点击量突破20万次。此外,学校积极引导鼓励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西部志愿者服务计划和毕业生入伍预征。我校是中央军委批准的招收地方院校空军飞行员的院校之一,并为山东、厦门、深圳等民用航空公司输送飞行员。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全程化。学校设有大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开展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职业规划教学培训(TTT),济南大学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信息网http://career.ujn.edu.cn/,构建国家、省市政策信息互联互通,还建有“新锦程生涯教育网络学堂”、“乔布简历专栏”,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在线课程学习、生涯测评和简历指导服务。成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研室和生涯指导工作坊,编写《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教材,逐步建立了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为主线,以《新生入学教育》、《专业导论》、《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就业指导》为补充的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系统,形成了“一个目标、四个阶段”的“全程化、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划教育模式。
大学生创业平台多样化。学校按照教育部“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要求,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鲁政办发【2013】25号)、《济南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暂行办法》为制度引导,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制度保障,以“挑战杯”、“创青春”等大学生系列科创竞赛等为载体,构建创业项目实践平台。学校成功承办了“创青春”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并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1金2银1铜和专项赛2铜的骄人成绩。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近19万余名合格人才,成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体现出的“三实一强”人才培养特色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全省就业工作评估,被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荣誉称号,被共青团中央、国际劳工组织授予“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优秀组织高校,在第二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从业技能大赛中获“优秀组织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