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传播学方向-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传播是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使艺术的信息得到复制、保存、扩展,通过优化的处理和组织,积极影响广大的接受者。作为人类传播行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艺术传播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艺术传播学注重研究艺术传播的立场的选择、过程的组织、价值的实现以及艺术传播中传者和受众的关系等。艺术传播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展现代艺术学的学科领域,而且对于推动艺术的交流、促进艺术发展、扩大艺术的影响,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艺术传播的特殊性;要求把握中西艺术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人类艺术传播的思想观念及实践经验,特别应该注重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传播的大众化、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等。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艺术学与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人类艺术传播的历史进程,理解人类艺术传播行为的属性、类型、途径,理解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艺术传播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市场法则,理解艺术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众、艺术接受与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艺术传播的社会心理和审美样态等。要求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艺术传播学领域独立进行专题研究或从事艺术传播业务;同时具有延伸和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本专业方向结合本校特色:,凝聚了相关学科的师资;主要课程包括:中外艺术史、艺术传播学、公共艺术、艺术批评、现当代艺术思潮、审美文化研究等;特别是关注与等当代大众传媒相关的艺术传播实践诸领域的研究。
传播学(数字出版)专业-北京印刷学院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熟谙数字出版规律,能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大众文化传播多元化趋势,具有分析和解决数字出版运营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数字出版、媒体传播、多媒体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行业从事数字内容创意与表达、多媒体信息采集与编辑、跨媒体出版运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
传播学、出版学、数字出版概论、数字媒体编辑、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数字出版物创编数字出版物创编、数字出版营销。
就业去向:[]
数字出版、媒体传播、多媒体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行业从事数字内容创意与表达、多媒体信息采集与编辑、跨媒体出版运营管理等岗位。
专家谈专业>>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水平在不断提高,数字媒体相关产业不断创新、融合、发展,技术发展提供了传播手段创新、内容形式创新的持久活力。与传统媒体相比,数字出版在出版的思维、内容创建、传播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并部分取代了纸质媒体的传播途径与方式。数字出版不断创造和实现更加人性化的使用方式,成为富有活力、具成长性的领域,成为实现从出版大国走向出版强国的重要主力军,是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未来的媒体发展必然是向数字出版倾斜。
本专业面向数字媒体及相关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技术与内容结合的专业,贴近出版行业尤其是与在京出版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聚集了大批关心支持教育教学的数字出版专家,组建了跨学科专业领域的教师团队,建设了校内外数字出版实训基地,形成了式政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办学格局。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熟谙数字出版规律,能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大众文化传播多元化趋势,具有分析和解决数字出版运营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数字出版、媒体传播、多媒体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相关行业从事数字内容创意与表达、多媒体信息集成与控制、跨媒体出版运营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建设新闻出版强国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到“十二五”期末,要实现新闻出版业总产出29400亿元、增加值8440亿元,由于数字媒体新业态的快速发展,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十分旺盛,为本专业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前景。
因此,我们热烈欢迎有志于投身数字出版新媒体领域发展的考生,报考传播学(数字出版)专业,在数字新媒体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_张志林 教授
学生谈专业>>
在数字出版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很荣幸成为传播学(数字出版)专业的第一批学生。
首先,数字出版是信息时代下的一种新兴产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而它的人才缺口是巨大的。其次,本专业的课程在设置上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我经过三年的学习掌握了数字出版营销,数字出版内容建设,传播学,出版学,多媒体制作技术的相关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此外,大四一年由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让我们在相关单位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选择了这样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让我对未来的就业充满信心。
_程小雨 传播学专业
传播学(050302)-中国传媒大学
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
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传播学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多元。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实践,研究等电子媒体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包括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宣传或公关部门等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将形成宽厚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全面掌握传播学原理、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具备对传播现象、媒介实践的批判及反思能力,成为具有现代传播理论素养、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以及媒介研究、教育领域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的应用人才。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开设了传播全球化研究、基础统计学、传播学理论研究文化与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方法等重要的传播学基础课程,同时也为学生世界政治与中国外交、文化外交研究、新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规律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但加强了传播理论课程的比重,也更加有效提高了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2.应用传播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为应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媒介策划、媒介品牌、媒介营销等研究。本方向研究依托传媒大学的综合学科交叉平台,如与传媒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市场调查研究、广告学研究等的有机结合,依托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种强势媒介的有效关联,使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具有学科延展性、专业贴近性和内容实用性的优势。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新闻传播学和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理论学习及深入传媒一线参与实践,通晓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介的经营管理实务。媒介经营管理作为新兴的交叉型应用型学科,研究方法较为综合,总体强调第一手资料的占有,着重与传媒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和本学科理论发展相联系。
本研究方向为传媒产业培养应用与研究并重型人才,硕士生具备传媒专业素养以及经营管理的素质和技能,同时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一定的教学能力。对学生量才侧重培养,毕业学生可为传媒产业领域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可为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媒介管理工作的管理型人才,可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或研究型人才。
3.媒介与女性方向
媒介与女性研究是媒介研究与性别研究的交叉领域。在媒介传播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性别意识已经成为媒介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媒介与女性研究也逐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媒介与女性研究以传播学和性别研究为理论基础,既是用性别的角度研究媒介、传播和大众文化,也是通过传播理论和文化研究解读社会性别的发展。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重点包括:本领域学术研究和传媒实践的历史脉络、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 从性别角度分析媒介工作者、媒介内容和媒介受众的发展与特点 以及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本领域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等。促进大众传媒生产无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产品,推动大众传媒成为宣传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文明的社会舆论平台;还可以为党和政府、新闻媒体、关注妇女、消除性别歧视现象提供理论支持,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建立有利于妇女争取“平等、进步、发展”的媒介环境。本研究方向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的优势国际平台,研究生可以开展多渠道、多领域的研究、实践工作,推动产学研综合发展。
本研究方向为各级各类传播媒体、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培养具有较强性别意识和丰富传媒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传播学的知识和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方法,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好的媒介实践和思考能力,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实际需要的专业化人才。
传播学—应用传播研修班-中国传媒大学
01、国际传播受众研究 02、视听率研究
03、传播学理论 04、传播史
05、基础统计学 06传播研究方法(量化、质化方法)
07、传播效果理论与应用 08、调查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09、传播效果研究 10、传播研究案例分析
11、新媒体传播 12、视觉传播
北京城市学院传播学专业(传媒策划)-北京城市学院
一、专业概况
当代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就是策划,是传媒活动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志之一。在传媒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传媒策划成为行业焦点。美国早实行策划制度,随后许多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建立了以策划为主体、以创意为中心的传媒管理体制,这种策划制度以广告业为基础,辐射到传媒行业的方方面面。中国的经济市场自然也不例外,目前新媒体的营销策划在传媒市场中的表现尤为活跃。
本专业在充分利用院系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客观洞察市场人才需求,以营销策划为培养核心,以市场、广告、公关、活动的系统专业知识和综合专业技能为培养基础。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本专业尤其重视新媒体的专业教育,同时,专业打破以往特定传媒介质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全媒体营销策划专才。
专业拥有一支具有深厚理论修养同时兼备传媒专业技能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全部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同时还聘任了一批从业经验丰富、颇具实战经验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二、专业特色及优势
本专业以扎实的传播学理论、灵活的市场营销观念和高科技传媒信息手段为培养基础,以媒介尤其是新媒体策划、营销和执行为核心培养能力,突出营销和策划能力的培养,同时兼具市场、广告、公关、活动等传媒领域策划、营销、创意、文案、采编等系统传媒知识和实用技能,在具备扎实、厚重和系统的传媒专业修养基础上,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强有力的策划组织能力和实际沟通执行能力的传媒业全媒体高端职业营销策划人。
专业优势主要表现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安排。在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方面与传媒市场需求符合,学生能够获得与市场同步的传媒策划、营销、执行和管理实操能力训练。一半以上课程采取案例教学、动手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保证教学环节的应用性和实操性。同时建立了良好的行业竞赛促教机制,精心选择与本专业培养能力契合的行业比赛,与课程教学内容良性结合,同时辅以专门的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行业赛事。行业大赛促进教学,教学反哺行业大赛,形成良性教学互动,学生在教学和参赛中专业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三、培养目标
以扎实的传播学理论、灵活的市场营销观念和高科技传媒信息手段为培养基础,以厚重的文化艺术积淀和强有力的策划组织能力为培养核心,突出营销和策划能力的培养,为广告、公关、媒体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培养高层次全媒体营销策划专才
四、核心课程
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媒介策划、活动策划、新媒体营销与策划、营销渠道管理、整合营销传播、传媒策划营销案例实训、广告文案写作、新闻写作、传媒项目管理、传播学研究方法、媒体数据分析等。
五、教育教学成果
专业教师程丽丽主持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老北京传统文化影像资源库建设——基于首都大学生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组织学生参加第11界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有36人次获得奖项,其中12人次获得营销策划入围奖,24人次摘得文案类奖项。
专业鼓励学生参与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2年以来,有3人次获得“城市新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资助。
六、实习实践
校内主要有:《城苑》报社和广告工作室等丰富的校内实践场所和现代传播实践教学中心系列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多元的校内实践平台。
同时,专业重视行业讲座,每学期都会邀请传媒行业资深人士来学校进行实践前沿的系列讲座。
鼓励学生走进行业,了解行业,定位自己。为此,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行业调研。组织学生前往网易、香港《文汇报》、奥美、世纪瑞博广告公司等知名的媒体、广告公司实习,实习单位覆盖范围广,类型多样。
七、职业前景
面向媒介公司、营销企划公司、广告公司、公关公司、会展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从事策划、营销、品牌推广、数据分析、公关活动、文案撰写、项目管理等工作。
传播学普通类本科专业-中国传媒大学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传播学理论基础和相应传播技能的,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高级新闻与传播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新媒体、传统新闻媒体、政府宣传部门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信息传播、管理实务及其他专业相关工作。
主干课程::
传播学概论、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人类传播史、传播统计学、传播心理学、群体与组织传播、政治传播、环境传播、全球文化传播、全球新闻传播实务。
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普通类本科专业
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养,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能力,求真务实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一流人才。培养学科基础扎实,媒体市场研究分析能力强,熟悉媒体市场运作,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使学生具备在、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总编室、广告部门、经营部门就业的竞争力。具有在市场研究公司、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咨询公司、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分析、统计分析和经营分析的能力。
主干课程::
传播学概论、传播心理学、传媒经济学、新闻伦理与传媒规制、市场营销学、测量与问卷设计、定性研究方法系列、定量研究方法系列、基础统计学、统计软件与SPSS软件应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抽样理论与方法、数据可视化传播与应用等。
传播学BachelorofJournalism-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与美国纽约理工学院
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
【中外合作办学普通本科专业】
传播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是中国传媒大学(以下简称“中传”)与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联合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教育部批准编号MOE11U-S2A20141597。
本专业秉承中传卓越国际人才培养理念和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在实践中学新闻”的“密苏里方法”,旨在培养“传媒全球公民GMC(GlobalMediaCitizen)”,即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国际舆论传播的新特点、新形势,忠于新闻道德、精通国际传播业务、深入了解中国国情、熟练运用外语、熟悉国际传播规则、参与全球传播,服务于融合媒体时代下国家传播战略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
主干课程:
本专业分为融合媒体传播和融合媒体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主干平台课为新闻传播学导论、传播学概论、人类传播史、新闻伦理与传媒规制、新闻素养、新闻采访与写作(国际)、演讲与修辞、定量研究方法系列、定性研究方法系列、文化传播学前沿讲座等基础课程;
融合媒体传播方向,提供了融媒体制作的技术与艺术、视觉传播(国际)、危机传播(国际)、新媒体创意与制作、跨文化传播、多媒体新闻报道基础、媒体融合报道、媒体融合编辑、多媒体报道策划等重点课程;
融合媒体管理方向,提供了数据挖掘、广告与公关研究、受众与收听率分析、网络舆情、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大数据与社会计算、媒体融合市场营销、媒介与社会等重点课程。
传播学-中国农业大学
传播的概念
传播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联系和对比
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经典的传播学理论观点
我国传播学研究的现状
发展传播学理论与进展
乡村传播研究
3 舆论学
舆论的概念特征
舆论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
舆论学基本理论
了解传播学的主要概念:4. 、术语和相关理论以及发展历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国际传播方向)招生-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年课程研修班报名网站:
http://graduate.***.cn/zsgl/
附:
我校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步骤:
参加课程研修班学习:1、,于规定时间内修完所在院系规定学分课程。
2、通过所在院系组织的申请硕士学位资格考试,由所在院系报研究生院审核、通过。
3、自通过资格考试当月起,四年内通过教育部统一组织的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每年5月下旬举行一次)。
4、全部考试通过后的一年内提交硕士学位论文,提出论文答辩申请,交纳论文指导、答辩费。
5、完成课程研修班规定的学习项目并考试合格者,经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审核发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课程研修班结业证书”。论文答辩通过者,按规定程序授予硕士学位。
-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
①②③申请审核制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新闻传播学基础⑤新闻传播学论文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新闻传播学基础⑤新闻传播学论文⑥政治理论
0503Z1-传媒经济学
①②③申请审核制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新闻传播学基础⑤新闻传播学论文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新闻传播学基础⑤新闻传播学论文⑥政治理论
0503Z2-学
①②③申请审核制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新闻传播学基础⑤新闻传播学论文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新闻传播学基础⑤新闻传播学论文⑥政治理论
传播学-北京交通大学
专业特色:(1)
传播学本科专业创办于2005年,以学校工科背景和学院外语优势为依托,以国际化联合培养教学为拓展,将融媒体与国际传播作为学科两个重点发展方向,专业依托所在学院的语言优势,注重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强调学生在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融媒体内容生产、网络舆情和新媒体运营等方面的应用和动手能力,与多家实习实践基地有长期稳定合作。
培养目标:(2)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传播学理论及相关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的高层次传播人才。学生毕业后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突出的国际传播与新媒体核心竞争优势,成为新闻传播、媒体运营、内容制作、广告公关等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3)
传播学概论、新闻学原理、新媒体概论、新闻传播史、传播学研究方法、新媒体数据挖掘及应用、专业英语、媒介经营与管理、跨文化传播
升学就业:(4)
毕业生可在媒体机构:、政府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外企的传播部门工作,就职单位如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腾讯、国家外文局、中国联通、国家电网、中国进出口银行等。
传播2016年2017年2018年毕业人数485043上研人数(保+考)91015留学人数102314就业率(%)95.8398.0088.37深造率(%)39.5866.0067.44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纽约大学、南加大、亚利桑那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爱丁堡大学、帝国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谢菲尔德大学、澳门大学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央视创造、新华通讯社、光明日报、腾讯视频、凤凰网、搜狐网、埃德曼公关公司、中国银行、网易、美国亚马逊、中国工商银行、中铁十六局
艺术传播学 02、文艺美学-中国传媒大学
03、中外艺术学经典著作研读与艺术学方法论 04、审美文化研究
05、艺术民俗学专题 06、艺术批评导论
07、外国艺术史 08、中国古典艺术学专题
09、中国艺术史 10、公共文化服务与艺术创新研究
艺术传播学02、文艺美学-中国传媒大学
03、中外艺术学经典著作研读与艺术学方法论04、审美文化研究
05、艺术民俗学专题06、艺术批评导论
07、外国艺术史08、中国古典艺术学专题
09、中国艺术史10、公共文化服务与艺术创新研究
(十七)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01、中国文学发展史概要02、中国古代文论
03、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04、先秦两汉文学专题研究
05、魏晋南北朝文学专题研究0.6、唐宋文学专题研究
07、元明清文学专题研究08、文学批评史专题、专著研究
(十八)文艺学研修班
01、文艺美学 02、文艺学研究方法
03、中国文论史 04、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05、西方文艺理论 06、审美文化学
07、文化研究导论 08、中国文论名著精读
09、中国美学史研究 10、中国绘画史
11、中国画论 12、美术鉴评
13、中国书法艺术14、西方美术史、
15、中国近现代美术16、艺术美学17、当代美术创作与批评
五、入学水平考试科目、考试日程及参考书目
(一)考试科目及考试日程
序号招生专业研修班名称科目代码考试科目考试日期考试时间考试地点1语言传播 播音主持业务101大学语文7月14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201英语7月14日下午2:00--4:001号楼教学楼(暂定)301播音面试7月15日全天播音学院2新闻学 电视新闻101大学语文7月14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201英语7月14日下午2:00--4:001号楼教学楼(暂定)302电视新闻业务 7月15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3新闻学 新闻业务101大学语文7月14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201英语7月14日下午2:00--4:001号楼教学楼(暂定)303新闻业务7月15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4传播学 媒体市场与调查101大学语文7月14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201英语7月14日下午2:00--4:001号楼教学楼(暂定)304传播学7月15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5广告学 广告学101大学语文7月14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201英语7月14日下午2:00--4:001号楼教学楼(暂定)305营销传播7月15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6广告学 新媒介与广告(新媒体产业)101大学语文7月14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201英语7月14日下午2:00--4:001号楼教学楼(暂定)305营销传播 7月15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 7 传媒经济学(凤凰) 影视项目管理101大学语文7月14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201英语7月14日下午2:00--4:001号楼教学楼(暂定)306影视项目管理 7月15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 8 传媒经济学(文化发展研究院)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实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101大学语文7月14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201英语 7月14日下午2:00--4:001号楼教学楼(暂定)307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实务7月15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9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国际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101大学语文7月14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201英语7月14日下午2:00--4:001号楼教学楼(暂定)308汉语基础7月15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10传播学 国际传播101大学语文7月14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201英语7月14日下午2:00--4:001号楼教学楼(暂定)309传播学基础7月15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11传播学 应用传播101大学语文7月14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201英语7月14日下午2:00--4:001号楼教学楼(暂定)310传播学理论7月15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12国际新闻学 国际新闻实务101大学语文7月14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201英语7月14日下午2:00--4:001号楼教学楼(暂定)311国际新闻采写7月15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13编辑出版学 出版业务与经营管理101大学语文7月14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201英语7月14日下午2:00--4:001号楼教学楼(暂定)312编辑出版概论7月15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14传媒政策与法规 传媒法理论与实务101大学语文7月14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201英语7月14日下午2:00--4:001号楼教学楼(暂定)313法学基础7月15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15电影学 影视戏剧理论与创作 101大学语文7月14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201英语7月14日下午2:00--4:001号楼教学楼(暂定)314影视艺术基础7月15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16艺术学 艺术理论与批评101大学语文7月14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201英语7月14日下午2:00--4:001号楼教学楼(暂定)315艺术学基础7月15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17文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101大学语文7月14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201英语7月14日下午2:00--4:001号楼教学楼(暂定)316中国古代文学基础7月15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18文学院 文艺学101大学语文7月14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201英语7月14日下午2:00--4:001号楼教学楼(暂定)317文艺学基础 7月15日上午8:30--10:301号楼教学楼(暂定)
注:考前安排辅导,辅导费100元/科,自愿参加。(时间、地点现场报名时通知)
(二)各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及出版者101大学语文徐中玉:《大学语文》(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01英语翟象俊编:《大学英语》精读第2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301播音专业面试张颂主编:《中国播音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02电视新闻业务叶凤英(笔名叶子):《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高鑫:《电视艺术:多元与重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03新闻业务李希光:《新闻采访写作教程》,清华出版社2011年出版。304传播学胡正荣:《传播学总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305营销传播丁俊杰:《现代广告通论》,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版;黄升民:《新媒介观》,中国市场出版社。306影视项目管理尹鸿主编:《当代电影艺术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高福安、宋培义主编:《影视剧制片管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刘藩著,《电影产业经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张宏:《媒介营销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科特勒,阿姆斯特朗著,楼尊译主编:《市场营销原理》(第1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307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周、吕学武:《文化创意产业前沿》1-6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范周:《中国文化产业新思考》,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1月。齐骥:《动画文化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中国文化产业年鉴》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12月。《中国文化产业杂志》《中国娱乐产业》杂志308汉语基础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309传播学基础不指定310传播学理论不指定311国际新闻采写不指定312编辑出版概论不指定313法学基础张千帆:《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魏永征主编:《大众传播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314影视艺术基础①《世界电影理论思潮》,游飞、蔡卫,中国出版社②《电视传播艺术学》,胡智锋,北京大学出版社③《大学影视》,仲呈祥,武汉大学出版社④《影视声音创作艺术》,伍建阳,中国出版社⑤《现代传播》、《当代电影》等杂志315艺术学基础①《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北京大学出版社②《艺术创造动力论》,施旭升,中国出版社③《审美之旅》,仲呈祥,中国青年出版社④《美学的延展》,张晶,商务印书馆⑤《文艺研究》等杂志316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317文艺学基础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六、学员待遇
学员入学后,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证。学员完成全部课程考试且成绩合格者,颁发中国传媒大学签印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证书》。学员同时填写《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登记表》一式两份,一份存档,另一份作为学员人事档案材料交档案所在单位。
七、其它
1、学费入学报到时一次交清。
2、学员有以下几种情况者,取消进修资格,不发结业证书,所交学费一律不退还:
①开学后凡因工作或其它事由提出中止学习者或受到取消研修资格处罚者;
②不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重违反纪律者;
③开班期间,如学员因病、因事不能参加集中上课学习,必须以书面形式向班主任请假,未以书面形式请假;旷课累计超过50课时者;
课程考试两门不及格:④,经补考仍不及格、或课程考试累计超过三门(含三门)不及格者。
3、欲申请硕士学位者,请参见《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接受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简章》咨询电话:010-65779227、65779702
中国传媒大学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传播学专业-中国农业大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复合知识结构,掌握系统的新闻传播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具有传播、新闻、影视等全面专业技能,了解媒体发展趋势和中国三农问题,具备国际视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传播人才。
专业优势 本专业属国内在本科层次第一批开设,目前有专任教师15名、实验教师3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9名,大多数老师具有国外留学和访学经历,承担着国家社科、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国家广电总局等部委及北京市的多项科研项目。本专业建有齐全的现代媒体实验中心,能满足多层次的传播实验实践教学。
核心课程: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传播史、影视导论、新媒体导论、传播伦理与法规、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技术与艺术、新媒体技术与艺术、纪录片理论与实务等。
未来发展 毕业生可胜任各类媒介机构的专业工作,也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从事宣传、公共传播工作以及艺术创作与传播工作。
就业单位:代表性的有:CCTV、BTV、凤凰卫视、上海文广(上海卫视)、新华社(新华网)、中国政府网、搜狐网、腾讯网、网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体坛周报、阿里巴巴集团、海南航空公司等。学生毕业后,也可在传播学、新闻学、艺术学、电影学、广告学、媒介经营管理等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每年有30~35%的同学保研考研,15~20%的学生出国留学。
届本科生毕业去向:2018 毕业总人数37人,其中:国内读研人数9人,境外深造人数8人,就业人数18人,其他2人。
传播学-中央民族大学
47.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专业介绍-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由电视学院、新闻学院、传播研究院,以及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挂靠)、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挂靠)、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挂靠)等单位组成。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育理念、独特的办学思路和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新闻传播学部拥有新闻学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9月,我校新闻传播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在2017年底教育部学位中心授权公布的全国学科排名中,我校的新闻传播学科获得A+评级(前2%或前2名)。作为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单位,在未来,新闻传播学部将力争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新闻传播教学、研究基地,为我国国民经济和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在专业与课程建设上:,电视学院密切关注学界与业界动态,将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取得多项成就。学与编导专业均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在同类专业中,具有指导与示范作用。在课程建设方面,《节目制作》、《电视艺术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电视新闻导论》被评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电视新闻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此外,还有多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优质示范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学生就业情况::
学院本科毕业生中:,选择毕业之后继续深造的比例逐年上升,如今大约有45%的同学选择了升学,其中,25%左右的同学继续在国内攻读硕士研究生,20%左右的同学选择出国出境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直接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中,大约有80%的同学选择在传媒相关类单位就业,18%左右的同学在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的相关部门工作,还有少部分同学在系统外单位就业。选择在传媒相关类单位就业工作的同学中,45%的同学的就职单位为中央及各省市级电视台电台,16%左右的毕业生前往网络和新媒体单位就职,14%左右的毕业生在中央及各省市级平面媒体单位就职,传媒技术研发、内容制作、商业信息服务、图书音像出版、文化艺术及娱乐等其他媒体相关单位就职。
每一届毕业生均有:4.15%左右的学生申请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传媒院校进行留学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学生培养特色:
学生就业情况::
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本专业根据领域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前景,侧重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广博的文化知识、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娴熟的专业技能的高端新闻人才;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各类传媒机构、文化宣传单位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节目制作、策划、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为适应电视新闻直播的发展趋势,努力提升学生在现场生产制作新闻的能力,本专业优化“出镜记者”特色发展模式,开拓性地建设了直播与现场报道的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口语表达与新闻敏感、快速写作与反应能力、出镜报道与主持等方面得到更多实战训练,培养学生在现场发现、挖掘、思考并形成观点的能力。本专业采取自主招生+普招相结合的招考方式。
特色培养:【】
主干课程:【】
特色培养:【】
主干课程:【】
特色培养:【】
主干课程:【】
特色培养:【】
主干课程:【】
传播学06、新闻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
07、美学欣赏08、视听语言
09、电视化妆10、中外播音主持鉴赏
11、有声语言叙事研究12、英语
传播学(文史)-北京邮学世纪学院
培养目标及特色:
本专业培养具有媒体传播:、产品策划等综合业务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学生将系统学习和掌握传播学及数字媒体策划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媒体传播与创意和策划能力。
本专业将创意思维和媒体文化传播高度融合,具有学科综合性强、专业合作性强、面向服务性强、实践应用性强的专业特色。
主要课程:
传播学概论、媒介文化传播、创意思维学、媒介策划、网络编辑实务、电视节目策划、媒体文案写作等。
专业选修方向主要课程:新媒体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北京城市学院传播学专业(时尚编辑)-北京城市学院
一、专业概况
时尚文化在西方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不但造就了众多著名时尚品牌,同样也造就了许多国际性时尚媒体。而时尚编辑作为活跃在时尚媒体业的重要群体,更是如沐春风,迅速发展,在整个时尚界内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国内,时尚类媒体是一个新兴行业,兴起至今不过十几年,快速发展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是一个极具广阔前景和高盈利回报的行业。目前,国内专业时尚类媒体及开辟与时尚相关栏目的媒体不计其数,但即便如此,也还是难以满足人们对时尚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每年还会有众多新的时尚媒体应运而生,对时尚类编辑人才的需求也是数量庞大。然而,这些时尚媒体水平良莠不齐,因为缺乏专业优秀的时尚采编人员,而导致时尚评论缺乏力度和准确性,缺乏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进而导致各媒体之间信息重复。我国目前正值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进入了21世纪的国人对于时尚的认识已不满足于奢侈、消费等表层,而更加深入的认识到时尚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社会文化,进而对时尚传媒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专业开办于2003年,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专业建设11年来为时尚传媒业培养了大量适用人才,毕业生活跃在中国时尚传媒界,就业单位众多,包括著名时尚杂志《男人装》、《时尚健康男士》、《时尚COSMO》、《Ceci姐妹》等,时尚网站YOKA时尚网、凤凰网时尚频道、搜狐女性频道等。
我校的传播学(时尚编辑)是一个综合新闻采编、艺术设计、艺术史论、时尚摄影等多知识、多技能的专业,在传统采编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艺术设计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并将传统新闻采编教学中对文化基础与专业知识的重视,与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创造性、创意思维相结合,搭建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实践教学效果。在培养具有较多技能储备的应用性人才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
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毕业于清华美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兼职教师来自时尚传媒一线,他们将时尚传媒前沿的化妆造型、服装配饰设计、杂志编辑等专业知识和新流行的妆容设计、编辑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使人才培养密切联系行业发展。
专业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取得省部级课题2项、校级重大课题1项。专业负责人张晟2009年编著出版教材《时装的觉醒——西方现代服饰史》,在中文时尚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二、专业特色及优势
本专业致力于为全国各时尚杂志、网站、电视台等主流时尚传媒机构培养掌握现代传播知识,具有敏锐的流行触角,能够对时尚发表独到、深刻的见解,并具有一定媒体经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能力采集时尚信息并具有良好表达能力的专业采编人员、培养具有策划时尚活动、时尚电视节目能力的专业策划人员。
时尚编辑专业培养的是传媒业与时尚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要求一专多能,专业知识涉猎广泛,特长突出。
专业优势主要表现在::
合理的实践性课程设置:。本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与考核。大部分课程需要学生在做中学习,提交设计作品、摄影作品等,各课程相互配合。例如,化妆造型课的结课方式为提交一份化妆大片,需要学生通过前期策划、组织人员化妆拍摄,后期处理、排版及终打印装订成册,形成完整的课程设计作品。该作品结合了化妆造型、人像摄影、出版概论、版式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等多课程的内容,综合锻炼了学生对实际问题或项目的操作、分析、处理能力,以此引导学生知识、技能双向学习和同步提高,增强综合应用能力。
完整的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为了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时尚一线,在每年春秋两季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专业都会与YOKA时尚网、凤凰网、太平洋女性网、时装周组委会等时尚媒体和机构合作选派优秀学生参与时装周的采访报道。
三、对外合作交流
专业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校外实习单位,如YOKA时尚网、新浪网、凤凰网、搜狐网、时装周组委会、《时尚COSMO》杂志、《时尚健康》杂志、《瑞丽》杂志、《消费指南》杂志等。校外实践基地《消费指南》杂志社。
四、培养目标
面向全国各时尚杂志、网站、电视台等主流时尚传媒机构,培养掌握现代传播知识,具有敏锐的流行触角,能够对时尚发表独到、深刻的见解,并具有一定的媒体经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能力采集时尚信息并具有良好表达能力的专业采编人员,培养具有策划时尚活动、时尚电视节目能力的专业策划人员。
五、核心课程
传播学理论、语言表达艺术、创造性思维、传播学研究方法、近现代艺术史、服饰史、服饰色彩、服装设计、服装配饰设计、化妆造型、家居设计、写作、杂志编辑、电视节目编导、时尚摄影、图形图像处理、版式设计、网页设计等。
六、教育教学成果
陈新宇同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采尼国际服装(北京)有限公司高级定制个案实施》获2013年北京市立项;
王雪桐同学获2013青岛敬亲孝老广告征集入围奖;
吴楠、李黛同学获2013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入围奖;
赵宇辰、张亚男同学获2013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入围奖;
王雪桐同学荣获“利奥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包装与印刷创新设计大赛入围奖;
贾云静同学荣获“利奥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包装与印刷创新设计大赛入围奖;
杜肖同学荣获“利奥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包装与印刷创新设计大赛入围奖;
赵宇辰、张亚男同学获“利奥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包装与印刷创新设计大赛创意奖。
七、实习实践
校内建有丰富的实践平台,同时会组织学生前往YOKA时尚网、新浪网、凤凰网、搜狐网、时装周组委会、《时尚COSMO》杂志、《时尚健康》杂志、《瑞丽》杂志、《消费指南》杂志等时尚媒体单位进行实习实践。邀请传媒行业资深人士来校举办实践前沿系列讲座。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大赛、进行行业调查等。
八、职业前景
毕业生主要从事时尚新闻的采编工作,时尚消费资讯的介绍宣传工作。可以成为时尚类报社、杂志社的记者或编辑;时尚网站的策划、编辑、制作人员;时尚类电视节目的策划、编导人员。
国际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
3.发展传播学
4.健康传播学
北京城市学院传播学专业(编导)-北京城市学院
一、专业概况
2013年,全国已开播16个高清频道,3D电视试验频道上线,建成3D银幕超7000块,巨幕近70块。网络电视、移动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智能电视等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覆盖人口多,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手段并用的网。新兴媒体迅速崛起日益呈现主流化发展趋势。我国的广电传媒产业正处于从“传统”走向“新兴”的嬗变过程,新媒体与传统广电传媒都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而广电总局为有线电视数字化设立了明确的目标,到2015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有线数字电视全部数字化,80%以上实现双向化。
“全媒体”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为全面。在采编播导的基础上,具备敏锐发现力、创新能力、懂得媒体产品经营与管理、具有横向联合眼光与国际化意识以及对具备图片、文字、视音频多平台发布能力的“全媒体人”已经成为业内的新宠。
本专业针对行业对从业者的需求,平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知识结构,紧跟传媒业发展要求,在教学理念及课程设置上以广电系统的行业需求为参考,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采编播导等动手执行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专业修养,为广电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目前在校生100余名。
专业拥有一支既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修养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同时专业还聘任了一批行业专家,他们将业内前沿的行业动态、策划理念、创作方法等专业知识和新媒体数字网络技术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保证了教学质量。
二、专业特色及优势
针对行业对从业者的需求,教学理念及课程设置上以广电系统的职业需求为蓝本,注重学生采编播导等动手执行能力培养。与此同时,建立并提升学生编导水平、职业意识及文化艺术修养,使学生可以在日新月异的及数字新媒体行业做到独立思考、灵活思维、高效作业并持续发展。
专业优势主要表现为实战型的实践教学安排。
针对广电系统的职业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广电系统要求从业人员达到采编播导四项能力的融合,注重学生在这四个能力培养,形成阶梯式知识体系,使得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活完成的时候能够做到拿得起设备,完成从前期拍摄到后期采编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四年学习期间分板块、从基础向高级过渡:一、二年级完成影视等基础知识的涉猎,三年级完成学生前期拍摄到后期编排技能及艺术修养的培养,四年级完成视听语言等多方位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并在此期间穿插多平台媒体应用能力的训练。
平衡“艺术与技术”共赢的教学思想。随着我国传媒业的迅猛发展,行业迫切需要既通晓电视编导艺术又能掌握制作技术手段的专业人才。本专业针对行业需求,在教学理念上强化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此同时强化在校期间加强学生编导意识、文化修养及艺术鉴别力的培养,使本专业的学生在进入领域后依然能有较足的发展后劲,做到快速上手,持续发展。
注重实践能力考查的考核方式。行业强调一专多能的职业能力,所以在校期间设置的大量实践性课程放弃了传统的一纸定成绩的考核方法,进而加大了实践考核比例。学生实践教学项目的考核多以期末作品形式为验收方法:如,微电影、动画短片、设计作品、纪录片作品、剧本等。在实施考核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所学知识进行二次深化学习及应用,并形成较为丰富的作品集库。
系统完备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目前,我专业已经构建了完整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包括校内实践平台体系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践平台体系包括校园电视台,工作室等。学生可以在实践教学平台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并在实际工作中完成诸如记者、编导、虚拟演播室导播、主持、摄像、后期制作等实战练习,在校园内培养职业状态。在专业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职业意识及良好的职业执行素养。而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选拔学生参与电视节目制作的一线实践,对学生更是一种强化训练。
多样的竞赛机制。通过本校组织或推荐学生参与如微电影制作、摄影、剧本创作等与行业相关的各类竞赛,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培养目标
在行业制播分离、频道专业化、三网融合的业态发展趋势背景下,培养具有新媒体思维和艺术修养,熟悉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特性,掌握节目策划、编导、制作、后期合成、包装等技能,具有制作传播影像产品能力的一线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可承担电视台、影视制作机构、新媒体及网络公司、企业宣传部门担任策划、采访、拍摄、编导、撰稿、音频制作、后期制作等工作。
四、核心课程
摄影基础、摄像基础、电视画面编辑、剧本创作、电视文案写作、录音基础、音乐音响合成、纪录片创作、视听语言、影视色彩学、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中外电影史、语言表达艺术、出镜报道与节目主持、二维动画-flash、影视特效合成—Aftereffects、电视栏目包装—3Dmax等。
五、教育教学成果
专业教师刘希磊在影视剧策划及编剧实践中取得丰富的成果。如独立创作电影剧本《平型关》、《金银花开》、《十字路口》,电视连续剧《新少年狄仁杰》等。并在电影《女神跟我走》、《赛车梦工厂》担任文学策划的工作。
专业教师于帆在电影创作方面成绩卓著。如以独立编剧身份加盟七星影视传媒的《七星公寓》及韩国自联映画社的《宿舍》都将于2014年出品。
六、实习实践
《北京城市学院报》、UTV校园电视台、《城苑》报社、广告工作室等丰富的校内实践平台和现代传播实践教学中心一系列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大量的实训机会。
同时组织学生到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知名电视栏目组观摩学习,并推荐优秀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和电影电视剧组、影视公司实习。邀请传媒行业资深人士来校举办实践前沿系列讲座。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大赛、进行行业调查等。
七、职业前景
培养具有新媒体思维和艺术修养,熟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网络特性,掌握节目策划、编导、制作、后期合成、栏目包装等技能,具有制作传播影像产品能力的一线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可承担电视台、影视制作机构、新媒体及网络公司、企业宣传部门担任策划、采访、拍摄、编导、撰稿排版、音频制作、后期制作等工作。
传媒经济学 06、新闻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
07、危机管理 08、公共关系管理
专业名称文科高文科低理科高理科低国民经济管理623623法学561561新闻传播学类570570-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传播学类(新闻学、广告学)-中央民族大学
18. 英语
传播学专业-中国传媒大学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传播学理论基础和相应传播技能、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高级新闻与传播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新媒体、传统新闻媒体、政府宣传部门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信息传播、管理实务及其他专业相关工作。
主干课程::
传播学概论、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人类传播史、传播统计学、传播心理学、群体与组织传播、政治传播、环境传播、全球文化传播、全球新闻传播实务等。
传播学 06、新闻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
07、美学欣赏 08、视听语言
09、电视化妆 10、中外播音主持鉴赏
11、有声语言叙事研究 12、英语
传播学—国际传播研修班-中国传媒大学
01、传播理论02、传播效果研究
03、中国国际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04、新闻理论;
05、跨文化传播学06、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新闻传播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