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河北大学 (最高/最低分) | 黑龙江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教育学类 | 2021 | 物理类 | -/567(本科批) | /() |
| 教育学类 | 2021 | 历史类 | -/569(本科批) | /() |
| 教育学类 | 2021 | 历史类 | -/565(本科批) | /() |
| 教育学 | 2020 | 文科 | 594/585(本科批) | /() |
| 教育学 | 2020 | 文科 | 582/581(本科批) | /() |
| 教育学 | 2019 | 文科 | -/589(本科一批) | /() |
| 教育学类 | 2018 | 文科 | -/603(本科一批) | /() |
| 教育学类 | 2017 | 文科 | -/561(本科一批) | /() |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强化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融通的培养目标导向,培养具备丰富的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具备扎实的教育专业技能,拥有良好社会品德与优良个性的能够在中小学校、高等院校、教育管理部门、教育科研单位、教育信息咨询与培训机构、教育产业部门以及其他社会工作部门从事教学、管理、科研、咨询、培训指导、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产品设计等方面工作的教育学学科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学技能、课程开发、教育科研、教育统计与评价、学校咨询、课件设计与网页制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教育评价、班主任工作等基本技能解决教育教学中问题的基本能力。具体包括:1.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教育文献检索、教育社会调查和数据处理、教育教学评价的分析方法;3.具有从事教育类课程专业教学和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工作能力以及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家关于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7.了解世界及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8.具有从事教育管理和其他社会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9.具有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基本意识与能力;10.具有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本意识与能力。
主要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论、课程论、中外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德育论、比较教育学、教育法学、教育经济学、学校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人类学、高等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教育学、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教学技能训练、专业外语、研究性学习、专业见习等。
专业特色:教育学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教师教育创新高地、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是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历史最悠久的专业,师资力量雄厚,80%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下设四个研究所,并有教育史博士学位授予点,教育学原理、教育史、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六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与教育管理领域的教育硕士授予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围绕高质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了既包含学科基础知识的必修课程,也包含反映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前沿动态的各类选修课程,坚持“学术为先,注重实践”两结合教学模式,实现教育科研与教学一体化,注重学生教育基本素养、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
就业前景:所培养学生一部分考取本专业或跨专业研究生,一部分考取公务员或选调生,一部分直接进入中小学校、高等院校、教育管理部门、教育科研单位、教育信息咨询与培训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工作部门从事教学、管理、科研、咨询、培训指导、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工作,社会适应能力强,就业前景灵活。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7.5%。
培养目标:基于“基础扎实、分类培养、重视能力、适应性强”的专业特色,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熟悉我国教育政策与法规,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水平,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创新能力,能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从事教育学学科的教学、研究及教育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教育通论、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学论、课程论、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黑龙江 | 教育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447 |
| 文科 | 488 | ||||
| 山东 | 教育学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61 |
| 吉林 | 教育学 | 文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24 |
| 辽宁 | 教育学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2 |
| 内蒙古 | 教育学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6 |
河北大学是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
学校始建于1921年,初名天津工商大学,校址位于天津市马场道141号。建校伊始,学校即以本科建制,大学立名,秉持“育中华有为之青年、办德智并育之大学、促中国之现在化”的办学宗旨,致力于培养工商人才。1933年,学校更名为天津工商学院,“实事求是”校训传统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抗战时期,学校不避灾祸,坚守津门,逆境办学,汇集了一大批名师巨擘,在当时享有“煌煌北国望学府,巍巍工商独称尊”之美誉。其后,学校历经私立津沽大学、国立津沽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不同时期。1960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一所以省名定名的综合性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遂改建为综合性大学并定名河北大学。1970年,迁址河北省保定市。2005年,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并入河北大学。学校虽数易校名,几经辗转,但办学历史从未中断,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建设与发展得到河北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2002年,成为财政部、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全国5所高校之一。2005年,成为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2012年,成为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入选高校之一。2016年,成为国家中西部“一省一校”重点建设大学,同年被河北省列为重点支持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部省合建河北大学的协议》,跻身国家“部省合建”高校行列。2020年,河北省制定支持河北大学部省合建工作的实施方案。以“部省合建”为契机,学校对接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医药产业和现代绿色产业,重点建设了燕赵文化学科群、生命科学与绿色发展学科群,在燕赵文化保护与开发、白洋淀流域生态治理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大门类。设有95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学校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等各类在籍学生40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840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3200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一流本科课程1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新工科”项目4项、“新文科”项目5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专业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4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学校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中国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实施“坤舆学者”支持计划。现有教职员工3400人,其中,专任教师208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60%;拥有两院院士、国家杰青,“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优秀人才37人,燕赵学者、省管优秀专家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04人。目前,学校有5位学者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18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学校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与企业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共建研究院2个。同时拥有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基地)、工程实验室26个,河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心、智库)24个,河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3项社科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自然》杂志中国自然指数排行榜中,位列国内高校第84位。
学校坚持教育对外开放,先后与世界上10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设有河北省首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南美洲、亚洲、非洲承办了3所孔子学院。学校构筑了覆盖学士、硕士、博士的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是“教育部留学出国人员培训与研究中心”试点高校、河北省首家具有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高校,河北省首个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建设高校,以及入选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的高校。
河北大学自发轫至今,已走过一百年辉煌历程。一百年来,一代代学者捧土培根、筚路蓝缕,一代代学子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以华南圭、马沣、顾随、吴玉如、裴学海、张弓、高镜莹、滕大春、张镈、雷石榆、詹锳、漆侠等为代表的前辈学人在这里躬耕执教,作育英才,培养40多万名优秀人才,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出了积极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北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办校、服务兴校、依法治校”办学理念,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力争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黑龙江大学是教育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黑龙江省共建高校,坐落于北国冰城哈尔滨,其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办学80年以来,黑龙江大学在国家全球战略构架中,推进与服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强化俄语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和引领作用,实现人才培养方向、科学研究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多方位与俄罗斯对接,形成全国高校独树一帜的对俄办学特色。作为黑龙江省学科门类最全、专业覆盖最广、后发优势最强的综合性大学,坚持立足龙江、面向全国,全力为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端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科技服务和文化引领。“十一五”以来,黑龙江大学坚持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强化管理为主的发展道路,着力构建教学、科研和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化学学科、材料学科、工程学科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为A类,哲学学科评为B+类,法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4个学科评为B类,化学学科评为B-类,电子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2个学科评为C+类,理论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信息与通信工程4个学科评为C类,数学、生态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6个学科评为C-类,学科发展速度和整体实力居于省属高校前列。2018年获批黑龙江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大学A类高校,外国语言文学获批黑龙江省国际一流建设学科,哲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5个学科获批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此外,学校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跨入重点大学行列。
黑龙江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优势明显,共设有30个教学院部,拥有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艺11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86个,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2个;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含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入选国家规划教材40部,是黑龙江省唯一入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联合设立的中俄学院被教育部列入全国17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之一,入选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黑龙江大学坚持教学立校,以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依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教育质量优异,教学成果斐然。在2001年和2008年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均获得优秀结论。共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拥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提名7篇(次),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41篇。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34000名,各类研究生7300余名。建校以来已为龙江和祖国培养了28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以阎明复、张左己、姜大明等为代表的诸多政界精英;有以叶正大、刘晓江等为代表的多位高级将领,有以李凤林、潘占林等为代表的数十名共和国优秀外交官,有以李锡胤、吕冀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新时期,还陆续涌现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何建章、“网络感动中国人物”陈顺达等先进人物。
黑龙江大学教学设施完备,教学条件优良,校区占地面积1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82亿元,馆藏图书420余万册,拥有可容纳3万余名学生住宿生活的大学城,以及设施先进的实验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餐饮中心等办学基础设施,以及宽带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
黑龙江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人才云集。现在教职员工27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研究生导师近100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200余人;获得国家(省)教学名师、全国(省)模范教师、全国(省)优秀教师等各类国(省)级荣誉奖励200余人次,入选国家(省)级各类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40余人次。
黑龙江大学坚持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为重点,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落脚点,走科研兴校之路。现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中俄催化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农业微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催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农业部甜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众多国家级高端科研创新平台;拥有省首批重点培育智库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个,以及满语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院等30余个校级科研机构,现已基本构成多学科、立体化、完整均衡的科研创新发展体系。“十五”以来,共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4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2项,连续多年被SCI、EI、CSSCI收录的论文均达到900余篇,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30000余项,其中有1400余项成果获国家、部委、省级的奖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25项。李锡胤、潘国民教授主持编撰的《俄汉详解大词典》获国家图书奖,并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国家领导人。黑龙江大学编辑出版的《求是学刊》《外语学刊》《自然科学学报》《中国糖料》《满语研究》《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黑龙江教育》《北方法学》《俄罗斯学刊》《远东经贸导报》(俄文版)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黑龙江大学牢固树立“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服务社会”的观念,通过整合、凝练和优化校内外优势资源及校企合作等方式,形成了以人文社科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大学科技园为主的综合性科技文化创新服务体系,努力为高教强省和科教兴国做出积极贡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黑龙江大学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围绕龙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通过广泛参与决策咨询,承担高层次项目和应用性研究课题,参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担任实际部门顾问等多种形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对俄经贸文化交往和边疆文化大省建设。在自然科学领域,黑龙江大学强化理工科优势特色,不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力度,特别是在生物技术、化学化工、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中取得了大批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第一个机群并行数据库服务器系统、无模型控制器、IC卡电脑加油机、L—乳酸菌系列保健产品等科研项目成功实现成果转化,为龙江产生经济效益均数亿元。黑龙江大学积极整合科技资源、搭建成果转化平台,辟建了黑龙江省第一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以计算机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科技产业群体,年均产值上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黑龙江大学校办产业学府书城是全国大学最大的书城,年营业额上亿元,曾获全国文化产业先进集体称号;黑龙江大学出版社作为全国地方性大学出版社的杰出代表,曾多次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并荣获“出版业网站百强”荣誉称号。
黑龙江大学注重通过树立和涵养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以丰富多样的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和谐校园。黑龙江大学曾圆满承接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主运动员村任务,开中国大学承办国际大型综合体育赛事之先河;曾成功承办亚洲男篮锦标赛、全国女篮甲A联赛、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以及教育部主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大型校园文艺演出活动等众多在国际、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黑龙江大学通过全方位服务体系打造关爱平台,开辟了学生工作一站式服务区、校长信箱、学业导师网络平台、学生工作热线、后勤服务热线、心理咨询热线和“校园110”热线等。黑龙江大学是被教育部确定的依法治校示范校,并获“全国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全省十佳和谐校园”等荣誉称号。
黑龙江大学高度重视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坚持开展“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突出对俄办学特色,现已初步建构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和汉语推广工作平台。目前,黑龙江大学已经与23个国家的70余所大学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先后向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西班牙、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埃及等国家派出联合培养学生4000余人,培养来华留学生24000余人次,年均派出各类出国留学学生300余人,培养来华留学生1500余人次。学校拥有中俄人文合作和上海合作组织教育合作俄语翻译中心,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共建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中俄学院,经教育部批准、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共建的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共建的高翻学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共建的俄语测试中心,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与多米尼加圣多明各理工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及与吉林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共建的汉语国际推广东北基地等对外交流合作平台。
风雨砥砺开创优良传统,继往开来谱就精彩华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黑龙江大学将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遵循“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基础、学科为龙头、管理为保障”的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模式,牢牢把握省部共建的战略机遇,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澎湃的活力和更加豪迈的情怀奔向无限美好的未来,为努力实现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省部共建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开拓奋进、再铸辉煌!
奖助学金(2021)
新生奖学金用于奖励高分考入我校的新生。奖励标准为1000—5000元。
国家奖学金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的奖励特别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
国家励志奖学金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
国家助学金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一等每人每年4300元,二等每人每年3300元,三等每人每年2300元。
综合奖学金奖励勤奋学习,锐意进取,遵章守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奖励标准:一等每人每年1500元,二等每人每年1000元,三等每人每年500元。
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标准:一等每人每年600元,二等每人每年400元,三等每人每年200元。
学习标兵奖学金在学习名次专业第一的学生中择优评选。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2000元。
社会各类奖助学金具体规则以评选通知为准。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00-5000元。
国家助学贷款(202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有两种模式:一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即学生入学前,可通过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或相关金融机构进行申请;二是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即学生入学后,可通过就读学校向经办银行申请。以下主要介绍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相关内容。
一、申请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应符合的条件
1.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生;
2.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且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
3.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申请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须由其法定监护人书面同意);
4.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
5.学习努力,能够正常完成学业;
6.因家庭经济困难,在校期间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完成学业所需基本费用(包括学费、住宿费);
7.严格遵守国家、经办银行、就读学校对于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的各项规定,承诺正确使用贷款并按规定履行还贷义务;
8.未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二、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
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只能申请一次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贷款额度每人每学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学生可通过关注“黑龙江华安学贷保险”微信公众号了解贷款政策,使用“华安助学”微信小程序发起贷款申请,申请过程中须如实提供以下材料:
1.身份证;
2.哈尔滨银行借记卡;
3.录取通知书;
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承诺书(“华安助学”微信小程序勾选),有低保、建档立卡、低收入证或其他可证明家庭经济困难的证件可直接提供,已纳入高中生贫困库、通过高中预申请的无需提供。
5.未满18周岁的学生需提供《监护人同意被监护人贷款证明》(“华安助学”微信小程序可下载模板)并上传监护人身份证正反面照片。
三、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的期限、贴息和利率
1.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期限为学制加15年、最长不超过22年。贷款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内只偿还利息,从第6年开始归还本金和利息,15年内还清(期间可一次性结清)。
2.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利息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利息由借款学生承担。
3.助学贷款的利率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种方式,在签订合同时只能选择一种方式,且签订合同后不能修改。
(1)固定利率:按照提交贷款申请时的五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减30个基准点执行。贷款后每年利率都按照这个标准执行,保持不变。
(2)浮动利率:按照贷款发放时的五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减30个基准点执行。贷款发放后每年1月1日将重新确定LPR值。

2021年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省招生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车辆技术、铁道车辆技术、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动车组检修技术、铁道供电技术、铁道供电技术、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高速铁路

2020年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省招生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机车、铁道车辆、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动车组检修技术、动车组检修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

2021年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河北省招生专业:数字媒体技术、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宠物养护与驯导、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室内艺术设计、

2020年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河北省招生专业:设施农业与装备、畜牧兽医、食品营养与检测、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工程机械运用技术、酒店管理、畜牧兽医、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工程测量技术、酒店管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汽

2021年黑龙江能源职业学院河北省招生专业: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师范类)、电子商务、空中乘务、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

2020年黑龙江能源职业学院河北省招生专业: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工业分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煤炭深加工与利用、电梯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高速铁路客运乘务、老年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师范类)、煤矿开采技术、光伏发电技术与

2021年黑龙江科技大学河北省招生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物联网工程、风景园林、会计学、城乡规划、软件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安全工程、俄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动化、市场营销、经济学、通信工程、环境工程、城乡规划、电子信息

2020年黑龙江科技大学河北省招生专业:商务英语(只招英语语种考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安全工程、财务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学、工商管理、英语(只招英语语种考生)、工业设计、会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2021年黑龙江大学河北省招生专业:英语(只招英语语种考生)、朝鲜语(只招英语语种考生)、行政管理(本硕“贯通式”人才培养实验班,该实验班不低于50%的学生实施本硕连读培养)、化学(基础学科拔尖培养计划,该计划不低于50%的学生实施本硕连读

2020年黑龙江大学河北省招生专业:阿拉伯语外语语种: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设计、软件工程、朝鲜语外语语种:英语、化学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培养计划,该计划不低于50%的学生实施本硕连读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日语外语语种:英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