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名称 | 院系 | 学习形式 | 类型 |
---|---|---|---|---|
1 | 哲学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哲学 |
2 | 金融 | 经济与金融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金融 |
3 | 应用经济学 | 经济与金融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应用经济学 |
4 | 法学 | 法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法学 |
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6 | 体育 | 体育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体育 |
7 | 中国语言文学 | 文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中国语言文学 |
8 | 汉语国际教育 | 华文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汉语国际教育 |
9 | 华语与华文教育 | 华文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中国语言文学 |
10 | 翻译 | 外国语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翻译 |
11 |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外国语言文学 |
12 | 数学 | 数学科学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数学 |
13 | 系统科学 | 数学科学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系统科学 |
14 | 机械 |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机械 |
15 | 机械工程 |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机械工程 |
16 | 材料与化工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材料与化工 |
17 | 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化学 |
18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19 | 电子信息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电子信息 |
20 | 能源动力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能源动力 |
21 | 光学工程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光学工程 |
22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23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24 | 计算机技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电子信息 |
25 | 软件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软件工程 |
26 | 土木水利 | 土木工程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土木水利 |
27 | 土木工程 | 土木工程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土木工程 |
28 | 材料与化工 | 化工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材料与化工 |
29 | 微生物学 | 化工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生物学 |
30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化工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生物学 |
31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化工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32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化工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33 | 建筑学 | 建筑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建筑学 |
34 | 城市规划 | 建筑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城市规划 |
35 | 建筑学 | 建筑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建筑学 |
36 | 电子信息 | 工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电子信息 |
37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工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38 | 生物与医药 | 医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生物与医药 |
39 | 生物医学工程 | 医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生物医学工程 |
40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工商管理 |
41 | 公共管理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公共管理 |
42 | 旅游管理 | 旅游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工商管理 |
43 | 音乐 | 音乐舞蹈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艺术 |
44 | 美术 | 美术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艺术 |
45 | 艺术设计 | 美术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艺术 |
46 | 应用经济学 | 数量经济研究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应用经济学 |
47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华文教育研究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中国语言文学 |
48 | 政治学 | 国际关系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政治学 |
49 | 世界史 | 国际关系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世界史 |
50 | 侨务政策与理论 | 国际关系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政治学 |
51 | 新闻与传播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新闻与传播 |
52 | 媒介文化与传播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全日制研究生 | 中国语言文学 |
53 | 会计 | MPAcc教育中心 | 全日制研究生 | 会计 |
华侨大学是中央统战部直属,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196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学校创办于福建泉州,廖承志为首任校长。1970年停办,1978年复办。1983年被党中央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植大学”。1996年由国务院侨办、福建省人民政府进行共建。1997年原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并入,成为华侨大学华文学院。2006年厦门校区启用。2003年在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等级。2018年入选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于1980年成立董事会,庄希泉、胡平、黄长溪、贾庆林、陈明义、宋德福、王刚先后担任董事长。现任董事长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名誉董事长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特别行政区原行政长官何厚铧。
现有教职工2800多人。在1700余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56%、博士学位者占67%、海外留学经历者占38%,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66%。有双聘院士、国家领军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百余名,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多支高水平团队。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累计培养各类人才20多万名,其中6万多名分布在港澳台及海外各地,成为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的友好使者。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7101人、研究生5486人,有来自港澳台地区和90多个国家的学生7070人,是全国境外学生最多的高校之一。设有26个学院、90个学系(部、中心)。有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专业通过国际及国内专业认证。有1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80余个。
学校加强学科建设,形成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工管相济、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覆盖11个学科门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2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拥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41个,福建省高峰高原学科17个。工程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5‰,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3个学科居ESI前1%。
学校重视学术研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能力。每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在福建省高校中名列前茅。科研成果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有关学术论文分别在《自然》(Nature)、《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连续四年进入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全国百强。2位教授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学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推动产教融合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贡献。扎根八闽大地,助力福建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主持《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委托立法项目,参与厦门、泉州有关申遗工作,与地方政府携手推动泉州“一带一路”侨泽园建设,打造“华大讲堂”“集美讲堂”高端学习平台。与重庆市和福建省的8个设区市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帮扶贵州黔西南试验区、甘肃积石山县脱贫攻坚。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已与五大洲42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签署合作协议。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招生院校,在全球设立了130个办事或招生机构。
学校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秉承“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贯彻“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努力服务国家侨务与公共外交工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连续十一年出版《华侨华人蓝皮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连续三年入选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最具影响力高校智库,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特色智库。泰国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马来西亚研究中心入选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华侨华人研究院、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入选福建省重点智库。促进民心相通,连续16年举办“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一大批致力于促进中外友好的优秀人才。大力推广华文教育,为全球55个国家570多所华校培养师资、编写教材、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助力国家华文教育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建设。
学校注重文化育人,建设“一元主导、多元融合、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连续两年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形成“承志·传统文化大观园”和“精彩亚洲·对话文明”等文化品牌。学生男篮九度问鼎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总冠军,代表中国首次夺得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篮球联赛总决赛男篮总冠军。
学校在泉州、厦门两地分别设有校区,总占地面积214.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8.04万平方米,拥有各类图书资料502万册。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侨校+名校”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声誉良好的大学,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学费标准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887号)的文件精神,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高等学校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
我校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学费标准如下:
(一)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000元/人·年;
(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工商管理:23000元/人·年;
工程管理:18000元/人·年;
新闻与传播:17000元/人·年;
公共管理、旅游管理:16000元/人·年;
能源动力、电子信息:11000元/人·年;
以上收费标准若有调整,以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为准。
1.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1)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
二、招生专业2019年,我校共有11个专业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全部为专业学位,具体如下:学院(中心)名称、咨询电话、所在校区专业研究方向考试科目拟招生人数及上课方式039JM教育中心0595-22693623(泉州校区)035101法律(非法学)02不区分研究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98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④498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40人;每个学期集中上课一次(连续2个月)或周末上课,泉州035102法律(法学)02不区分研究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97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④497法硕联考综合(法学)
1.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1)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
2.报名参加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1)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可以报考)。
华侨大学学术型硕士专业有: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建筑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系统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
华侨大学专业型硕士专业有:艺术设计、美术、音乐、工程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生物与医药、土木水利、能源动力、材料与化工、机械、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城市规划、建筑学、新闻与传播、翻译、汉语国际教育、体育、金融等专业。华侨大
华侨大学研究生专业有:哲学、金融、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中国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华语与华文教育、翻译、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系统科学、机械、机械工程、材料与化工、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能源动力、光学工程、信息与
2023年华侨大学在职研究生(非全日制)专业有:新闻与传播、计算机技术、机械、电气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华侨大学研究生专业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方向院系学习形式人数055200新闻与传播不区分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学院非
5.2019年全校预计招收非全日制博士生7个左右(平均每个专业1-2个),全日制博士生70个左右,具体专业招生计划待教育部终下达后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华侨大学全日制研究生专业有:哲学、金融、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中国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华语与华文教育、翻译、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系统科学、机械、机械工程、材料与化工、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能源动力、光学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