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三峡大学 (最高/最低分) | 江汉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护理学 | 2021 | 历史类 | -/558(本科批) | /() |
护理学 | 2020 | 文科 | -/539(本科一批) | -/538(本科二批) |
护理学 | 2019 | 文科 | 556/549(本科一批) | -/549(本科二批) |
培养目标与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英语的交流技能以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培养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初步具备医学、预防保健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好的英语应用能力,初步符合国际护理行业标准、能在国内外护理学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授理学学士学位。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湖北 | 护理学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8 |
甘肃 | 护理学 | 文科 | 本科一批I段 | 普通类 | 522 |
贵州 | 护理学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2 |
四川 | 护理学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6 |
护理学(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556 | ||||
湖南 | 护理学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8 |
河南 | 护理学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9 |
山东 | 护理学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38 |
江西 | 护理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4 |
安徽 | 护理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92 |
河北 | 护理学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3 |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较系统的护理学及相关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预防保健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的临床护理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能够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等工作的高级护理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年5月25日合并组建。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先后隶属于水利电力部、能源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湖北三峡学院是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
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23年,1978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是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开始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1998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面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60余个国家(地区)招生,在全国全面进入一本招生。
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少数民族预科生资格,招收来华留学生和中国政府奖学金生(CSC)资格、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的资格,免试招收香港地区学生资格。
学校是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8年,学校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等3个学科被列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目前,三峡大学已发展成为水利电力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综合性大学。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十二五”期间获批1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十三五”期间获批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十四五”期间获批4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有法律、教育、工商管理、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能源动力、临床医学等2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我校共有21个学院,78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九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7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5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0个;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计划9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1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套),省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2个;省级试点学院2个,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1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2311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466人。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81人,其中教授327人,副教授68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15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水利工程组)成员1人。有博士生导师178人,硕士生导师1466人;拥有全学科的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获批省部级以上人才工程人选、专家180余人。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及21位院士在内的200余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学校是“湖北人才工作十强高校”。
【基础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3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有各类教学实验(实训)中心2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近5万台(件),设备总值达7.66亿元。建有259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4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3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95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8.6万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5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60余个,各类数字资源60TB。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全国66所本科院校信息化试点单位之一,建有覆盖全校的有线无线一体化万兆校园网,先后获得“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20年突出贡献奖”。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立“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全面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实施教改工程、创新创业工程,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5年来,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保持在25%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是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了可喜成绩。2020年,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励969项,其中国家级奖507项;在文化艺术、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或表彰中获国家级奖励41项、省部级奖励79项。
【科学研究】
学校获批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建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三峡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型石墨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微电网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有防灾减灾、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梯级水电站运行与控制、水电工程智能视觉监测、肿瘤微循环与免疫治疗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水电站仿真和岩土工程研究中心2个原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实验室。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肿瘤)科研三级实验室、湖北省发改委储能新材料工程实验室和智慧能源技术湖北工程研究中心,有地质灾害防治、建筑质量检测装备、微电网、输电线路、弱磁探测、农田环境监测、生物酵素、特色植物繁育、食品胶体、类固醇药物及衍生物清洁生产等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三峡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水库移民研究中心、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影视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5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三峡智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有新型石墨材料、柑橘生物保鲜与防治、有机缓释肥、微电机、智能气泡水位计等12省级校企研发中心。与企业共建湖北省磷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有生物技术中心、宜昌区域非金属功能材料研发及综合服务中心等160多个校级科研机构。学校具有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监理、评估甲级资质,水利行业工程设计、电力行业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岩土工程勘察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及城乡规划编制丙级资质。
近5年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0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重点科研项目75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2.2亿元;有1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3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37项;获国家级社会科学奖励1项,省部级社会科学奖励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累计近1200余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800余部,年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00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950余篇;有100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被应用于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学校主办有《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三峡论坛》等学术期刊。
【开放办学】
学校长期坚持开放办学方针,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是“联合国学术影响力”组织成员,“世界高校联盟”(N.E.W.S.)组织常设秘书处单位,“中国湖北—南亚大学联盟”主要发起单位,目前已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是湖北省省属高校中招收留学生人数、专业设置和英语授课规模最大的高校,现有在校来华留学生1500余人;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CSC)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设有HSK(汉语水平考试)考点,开办3个中外合作办学和校际合作项目。2010年,学校获得湖北省“扩大开放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获教育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2013年,获得对香港免试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资格;2014年,获批成为国家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单位,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实施单位;2016年,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单位;2017年,入选教育部“丝路奖学金”项目实施单位,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2018年,获批教育部首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基地”,成为首个“湖北省华文教育基地”,获批首批“湖北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9年,获批承办乍得恩贾梅纳大学孔子学院,获得免试招收台湾地区学生资格;2020年,获批学校首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第二个“湖北省引智创新示范基地”,获批承办全国首个“水利电力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获批成为教育部“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实施单位;2021年,获批第三个“湖北省引智创新示范基地”。同时,学校重视推进和鼓励师生国际流动,每年均派出相当数量的教师及学生参与国际学术研究或学习。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扎实开展国别与区域研究,建立的尼泊尔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备案中心。成功承办了教育部“留动中国”、湖北省“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武汉论坛”“中国湖北-南亚高校校长论坛”“首届三峡开放合作论坛”等大型活动。
【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着力于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全体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广泛开展以“围绕中心、把握方向、促进发展”为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校风和学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学校以培育“爱国、自强、求真、创新”为主旨的“求索”精神为主线,大力推进“学术型、生态型、智慧型”的“三型校园”建设,着力营造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全国校务公开民主办学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人民网“基层党建宣传示范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文明校园”“湖北省城市园林式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等。学校先后走出1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模范教师、2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4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省道德模范;涌现出创办爱心超市的“全国自强奉献优秀大学生”侯海燕、第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高金磊、“全国孝亲敬老之星”黄愉婷、甘肃“十大陇人骄子”肖玉川、“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吴春红、黄愉婷、杨玉霞、安过、瞿发华等一批优秀学子。
学校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学术立校、需求导向、特色发展”三大战略,为实现“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江汉炳灵,世载其英;代生贤哲,汉黉独秀。
江汉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2001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江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武汉教育学院、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四校基础上合并组建新江汉大学。2002年6月,学校整体搬迁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8年,学校入选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19年,学校引进中国工程院谢先启院士,成为第一家拥有全职院士的湖北省属高校;2021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批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省部共建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
文化底蕴深厚,钟灵毓秀,景物宜人。学校东濒长江,北临汉水,是“高山流水”千古佳话的知音故里。校园环境优美,碧波荡漾的三角湖环抱满园苍翠,清源河长虹卧波映带学府黉舍。这里四季分明,花果飘香。春有桃李芳华,草长莺飞;夏有莲叶田田,清香四溢;秋有红枫金菊,流光溢彩;冬有寒梅暗香,粉妆玉砌。学校总占地面积约1960亩,校舍建筑面积近72万平方米。学生公寓均配有独立卫生间、冷暖空调、洗衣机等生活设施,六座学校食堂被誉为“网红食堂”。校园紧邻区域政务中心、商业中心和国家特大型企业总部,生活便利,闹中取静,是学习、研究、实践、生活的优良场所。
学科门类丰富,百家争鸣,兼容并包。学校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开设 77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临床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本科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拥有5个省重点学科(含培育)、5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9个、省级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8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2门。
师资力量雄厚,良师荟萃,师德高尚。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谢先启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推动工程爆破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70人,其中正高200人,副高504人,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47.5%。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另有国家级人才计划人选2人、省级人才计划人选35人,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为领军、省部级人才为中坚、中青年博士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外教萨拉荣获2020年中国政府友谊奖,多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楚天园丁奖”“荆楚好老师”等称号;多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全国高校教师教学与指导技能大赛等活动中获奖。
产学研相结合,百花齐放,硕果满枝。学校建有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拥有湖北省自科基金重点项目创新群体1个,省科技创新团队10个。近五年,学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10余项,获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1项,以课题承担单位承接国家科技重点计划项目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1项,参与国家“863”计划、支撑计划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被SCI\EI\CPCI等三大检索收录2200余篇次;出版教材、著作330余部;获得各类知识产权授权17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10余项。学校先后获得省部市各级科研成果奖励1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5项。省级实习实训基地4个、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和省研究生工作站9个。学校与百余家地方企业合作,共建20余个产学研基地和校企共建实验室。重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在校期间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优秀本科学生进入北京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办学效益显著,立足武汉,服务湖北,面向全国。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8万余人,大批优秀校友成为岗位骨干、行业翘楚,在各自岗位上无私奉献、拼搏进取,诠释着“立德、致用、兼容、创新”的江大校训精神。近五年,学校有70余项成果实施了转化和推广应用,其中“柔性显示基板材料聚酰亚胺制备技术”“无卤阻燃胶膜”“豇豆新品种”等项目的产业化,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尤其“柔性显示基板材料聚酰亚胺制备技术”成功转让至鼎龙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打破了柔性显示基板材料全部依赖进口的现状;品种鉴定新技术——多核苷酸多态性(MNP)标记方法破解了多项生物DNA鉴定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学校生物基因检测鉴定中心获得国家级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资质;组建6家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学科性公司,其中一家已在“新三板”挂牌。武汉研究院作为高端智库,为地方提供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思想理论成果和决策咨询方案。武汉车都江大女足俱乐部是全国唯一征战女超联赛的学生军,多名队员是现役国家队主力,勇夺2020年女超联赛冠军,创造武汉体育三大球历史。在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学校附属医院先后收治新冠肺炎确诊及疑似住院病人1393人,发热门诊累计接诊1.8万人次,刘建华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朱国超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校友夏思思在抗疫斗争中不幸牺牲,被追授“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坚持对外开放,全球视野,融入世界。学校不断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武汉首个获批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类重点引智项目的市属单位,对武汉市积极发挥外国专家作用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先后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63个高校或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校龙舟队参加乌干达龙舟赛连续3年获总冠军。获批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项目多项。学校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合作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德、法、日等国高校建立十余个校际交流项目和交换生项目。积极推进学生赴国(境)外短期学习工作,每年派出学生超过300人。现有留学生300余人。建成纳米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等国际联合实验室12个。
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大力发展以社会培训为主体的继续教育,着力为武汉、为湖北、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人才,努力建设在国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城市大学。
江汉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和护理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化学工程与工艺和护理学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化学工程与工艺就业前景和护理学就业前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介绍和护理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化学工程与工艺和护理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
江汉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和护理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和护理学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就业前景和护理学就业前景,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介绍和护理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和护理学这二个专业,希望
江汉大学数字媒体技术和护理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数字媒体技术和护理学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数字媒体技术就业前景和护理学就业前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介绍和护理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数字媒体技术和护理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数
江汉大学英语和护理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英语和护理学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英语就业前景和护理学就业前景,英语专业介绍和护理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英语和护理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英语和护理学录取分数线(湖北)文科年份英语
江汉大学汉语言文学和护理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文学和护理学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和护理学就业前景,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和护理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汉语言文学和护理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汉语言文学和
江汉大学运动训练和护理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运动训练和护理学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运动训练就业前景和护理学就业前景,运动训练专业介绍和护理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运动训练和护理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运动训练和护理学录取分
江汉大学园艺和护理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园艺和护理学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园艺就业前景和护理学就业前景,园艺专业介绍和护理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园艺和护理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园艺和护理学录取分数线(湖北)文科年份园艺
江汉大学护理学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护理学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护理学就业前景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就业前景,护理学专业介绍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护理学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这二个专业,希望
江汉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护理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护理学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就业前景和护理学就业前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介绍和护理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