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师范学院是四川省省属本科师范学院,是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单位、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四川省综合改革整体转型试点高校。现有温江校区、人民南路校区、白果林校区3个校区,校本部在温江校区。
学校创建于1955年,前身系四川省教育行政学校,历经四川省教育干部进修学院(1964年)、四川省教育学院(1978年)、四川教育学院(1984年)等发展阶段。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成都师范学院。学校先后培养了毕业生15万余人,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60余人,市、州、县教育部门负责人150余人,中职和中小学校长1100余人,高级、特级教师等名优教师1万余人。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郭昭祥、西南交通大学原校长徐飞、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校长肖明华、猪八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和CEO朱明跃、全国政协委员李正国等一大批在基础教育、企业和党政机关工作的杰出人才。
学校始终遵循学生成长、成才、成师的规律,弘扬“爱、真、笃、为”的校训,践行“让学生在成都师范学院这段生活成为人生有价值的旅程”的教育理念。67年来,学校由师而立、因师而兴、依师而强、以师为荣,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办学优势,建设师德养成、师能培育、师知传承的教师教育核心基地;主动服务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初步形成了引领四川基础教育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体系。现设有15个二级学院,普通本科专业37个,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农学10个学科门类,在校生1.7万余人。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建有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1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省级卓越师范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项目3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建有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7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1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5门、省级一流课程23门。有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等省部级教改项目180项,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4个。近三届获省政府教学成果奖39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2021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25项。
坚持科研兴校,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校是四川省心理学会、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四川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3个省级学会的依托单位。建有四川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四川省心理与行为科学普及基地、四川STEAM科创教育科普基地等省部级研究机构3个,建有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四川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成都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研究中心、四川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中心、四川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学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心、四川国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10个市厅级研究中心。建有室内空间布局优化与安全保障实验室、特色园艺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室、功能分子结构优化与应用实验室等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科创教育成都市科普基地1个。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厅级科研创新团队7个。2012年以来,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含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246项;公开发表论文4800余篇,出版著作(含教材)300余部;获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等100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0余项,被政府部门采纳咨询报告30余份。
坚持人才强校,队伍水平逐步提升。学校现有教职工1012人,其中博士160人、高级职称教师380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天府万人计划”文化领军人才1人,“天府青城计划”社科菁英1人,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3人,四川省督学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6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校“十佳”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共10人。
坚持校地合作,社会影响日益彰显。学校强化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通过提供决策咨询、科技服务、合作办学、专业培训、文化传承、科学普及等方式,主动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学前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先后与成都、德阳、自贡、雅安等30多个市州区县建立校地合作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牵头成立“四川智慧教育联盟”,成员学校已达300余所,积极服务和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德阳市、温江区共建附属学校、附属幼儿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与中国联通、新华文轩、锐捷网络、猪八戒网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高水平研发平台,紧密服务行业产业发展。2012年以来,承担教育部国培示范性项目、国培中西部及幼师项目、省级培训项目、委托培训项目近1000项,项目县近100个,培训班超3000个,培训学员超20万人。举办的全省教育局长培训班、正高级教师培训班、特级教师培训班、卓越校长培训班等,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坚持开放办学,对外交流不断拓展。学校通过留学生教育、海外留学、合作办学、国际交换生以及海外带薪实习等多种形式,在教育国际化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捷克、意大利、韩国、马来西亚、港台等国家及地区高校(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百舸竞帆显风流,奋楫笃行续新篇。立足新起点,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障,把内涵建设作为基本任务,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顶天立地,一体两翼”发展思路,紧扣教师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面向”、普通师范教育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双重点”、办学水平提升和社会服务拓展“双任务”,固本强基、错位竞争,系统实施“1955”行动,全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全面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格局。
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标准严格按照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关于在我省高等院校实行学分制收费改革试点的通知》(川价费〔2004〕118号)执行。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按照学生自愿、不得营利的原则收取。在公布招生计划的同时公布收费标准。
为保证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奖、助、贷、勤资助体系,经济困难的学生还可通过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多种途径缓减经济压力并完成学业。
招生联系方式: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海科路东段99号
电话: 028-66772145
邮编:611130
招生咨询邮箱:zsb@cdnu.edu.cn
招生信息网:https://www.cdnu.edu.cn/zjc/zsgz/zsgg.htm
四川民族学院是四川省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也是中央布局在康巴地区的唯一一所民族本科院校,位于“溜溜的山、洁白的云、奔腾的河、迅疾的风”之间的四川省康定市姑咱镇。学校依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坐落于蜀山之王贡嘎山下,西靠世界情歌故里康定,东望高耸入云的二郎山,南邻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泸定,北接丹巴美人谷和仙境般的甲居藏寨,共和国最美景观大道318线从校园旁边迤逦而过,汹涌澎湃的大渡河从这里不舍昼夜奔流入海。闻莺起舞,枕涛入眠,白云诗意,书海蓝天。学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8℃,是省级“园林式校园”。
学校肇始于1985年设立的“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学校题写了汉文校名;1986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十世班禅大师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为学校题写了藏文校名。1992年,学校更名为“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甘孜州农业学校(原甘孜州农牧学校、甘孜州林业技工学校合并而成)、甘孜州财经学校(原甘孜州财贸学校、甘孜州工业学校合并而成)整合并入。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四川民族学院。2013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资格。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现设有33个本科专业、1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9个专科专业和民族预科教育,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等10个学科门类;有全日制在校生1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000余人,占33%;有成教学生9000余人。现有校园面积625亩,校舍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2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707万元,馆藏纸质图书百万册,电子图书40余万册。现有教职员工8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6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00余人。学校建有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133个,设有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等考点。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康巴、面向四川、建设涉藏地区、服务国家战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围绕努力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综合性应用型民族本科高校的办学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内涵建设,促进转型发展,突出民族性、地方性、应用性,培养“靠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优秀人才,为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培养本专科毕业生40000余人,藏汉双语人才5000余人,其中近20000人扎根在民族地区基层,传授现代文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多数已成为业务骨干,3000余人在基层领导岗位上为各族群众服务,学校已成为维护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传承文化科学知识的中坚力量,是稳藏建藏、安康兴康的重要教育基地。
学校致力于民族文化研究,倾心康巴文化传承。建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康巴文化研究中心、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康巴文化社科普及基地,以康巴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派藏医药、康巴生物多样性等特色研究为重点,成立了14个特色研究中心和14个特色研究所,建有康巴文献馆、藏文古籍文献馆,收集整理康巴地区文献资料3万余册(函),拥有全套德格印经院典藏经籍,为建设好甘孜州文献资料中心、推进涉藏地区研究深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每年举办康巴发展研讨会、康巴文化科普周等学术交流活动,编辑出版省级刊物《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和校级辑刊《康巴研究》,先后完成了《康巴民族文化史》《甘孜州稳定与发展研究》《四川藏区双语教育研究》《四川藏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等国家、省(部)、州级科研项目60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0项,出版著作2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形成了研究康巴地区的优势与特色。
校训:团结、奋进、重道、精业
党委书记:崔雨风
党委副书记、校长:郭庆义
学校地址:四川省康定市
邮政编码:626001
电话:0836-2856998
传真:0836-2856196
招生联系电话:0836-2856805
学院执行国家规定的加、降分政策,认可各省(市、区)加、降分后形成的投档成绩,并作为录取和安排专业的依据。
收费标准:学生按学年交纳学费及住宿费,费用按四川省物价局和四川省教育厅核定的标准执行。学费:普通类3700-4100元/年,艺术类5000-10000元/年,体育类3700-4100元/年,少数民族预科4100-5500元/年;住宿费:1000-1200元/年。各专业收费标准以学校财务处公布为准。
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和音乐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文学和音乐学在四川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和音乐学就业前景,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和音乐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汉语言文学和音乐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汉语言文
四川民族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音乐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音乐学在四川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就业前景和音乐学就业前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介绍和音乐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音乐学这
四川民族学院体育教育和音乐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体育教育和音乐学在四川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体育教育就业前景和音乐学就业前景,体育教育专业介绍和音乐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体育教育和音乐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体育教育和音乐学录
四川民族学院小学教育和音乐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小学教育和音乐学在四川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小学教育就业前景和音乐学就业前景,小学教育专业介绍和音乐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小学教育和音乐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小学教育和音乐学录
四川民族学院学前教育和音乐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学前教育和音乐学在四川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学前教育就业前景和音乐学就业前景,学前教育专业介绍和音乐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学前教育和音乐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学前教育和音乐学录
四川民族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和音乐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和音乐学在四川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前景和音乐学就业前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介绍和音乐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和音乐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四川民族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和音乐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政治学与行政学和音乐学在四川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政治学与行政学就业前景和音乐学就业前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介绍和音乐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政治学与行政学和音乐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四川民族学院法学(汉藏双语)和音乐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汉藏双语)和音乐学在四川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汉藏双语)就业前景和音乐学就业前景,法学(汉藏双语)专业介绍和音乐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法学(汉藏双语)和音乐学这二个专业,
四川民族学院法学和音乐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和音乐学在四川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就业前景和音乐学就业前景,法学专业介绍和音乐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法学和音乐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法学和音乐学录取分数线(四川)文科年份
四川民族学院经济学和音乐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学和音乐学在四川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学就业前景和音乐学就业前景,经济学专业介绍和音乐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学和音乐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经济学和音乐学录取分数线(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