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大学山西省招生专业:社会学类(包含专业:哲学、法学、知识权、社会学、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会展)、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包含专业: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该校01-02、30-33、35专业按大类招生,第一学年末进行专业分流)、历史学类(包含专业:历史学、考古学)、理科试验班类(包含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材料设计科学与工程、理论与应用力学)(钱伟长学院培养,实行动态进出机制)、材料类(包含专业:应用化学、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代表理学工学1I类。其中冶金工程专业含冶金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双学士学位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该校所有专业办学地点嘉定校区;所有专业属中澳合作)、经济学类(包含专业: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代表经济管理类)、工商管理(中外合作办学,该校所有专业办学地点嘉定校区;所有专业属中澳合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外合作办学)(3万)该校所有专业办学地点嘉定校区;所有专业属中澳合作)、电气类(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理论与应用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28个专业)(代表理学工学I类)、工商管理(中外合作办学)(3万)该校所有专业办学地点嘉定校区;所有专业属中澳合作)、金融学(中外合作办学)(3万)该校所有专业办学地点嘉定校区;所有专业属中澳合作)、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该校所有专业办学地点嘉定校区;所有专业属中澳合作)、电子信息工程(卓越工程师班)等14个专业。2022年上海大学山西省录取分数线(供大家参考,如有与官方不一致,请以官方为准)
一、上海大学山西省录取分数线(2022)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省控线 |
|---|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 | 572 | 6981 | 498 |
| 本科一批A1段 | - | 541 | 16014 |
| 文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 | 562 | 1410 | 517 |
| 本科一批A1段 | - | 550 | 2343 |
二、上海大学山西省招生计划(2022)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学制 | 人数 |
|---|
| 理科试验班类(包含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材料设计科学与工程、理论与应用力学)(钱伟长学院培养,实行动态进出机制)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 | 7 |
| 经济学类(包含专业: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代表经济管理类) | - | 6 |
| 材料类(包含专业:应用化学、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代表理学工学1I类。其中冶金工程专业含冶金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双学士学位项目) | - | 4 |
| 电气类(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理论与应用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28个专业)(代表理学工学I类) | - | 10 |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包含专业: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该校01-02、30-33、35专业按大类招生,第一学年末进行专业分流) | - | 5 |
| 电子信息工程(卓越工程师班) | - | 2 |
| 金融学(中外合作办学)(3万)该校所有专业办学地点嘉定校区;所有专业属中澳合作) | 本科一批A1段 | - | 3 |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该校所有专业办学地点嘉定校区;所有专业属中澳合作) | - | 3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外合作办学)(3万)该校所有专业办学地点嘉定校区;所有专业属中澳合作) | - | 2 |
| 工商管理(中外合作办学)(3万)该校所有专业办学地点嘉定校区;所有专业属中澳合作) | - | 3 |
| 社会学类(包含专业:哲学、法学、知识权、社会学、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会展) | 文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 | 5 |
| 历史学类(包含专业:历史学、考古学) | - | 3 |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该校所有专业办学地点嘉定校区;所有专业属中澳合作) | 本科一批A1段 | - | 3 |
| 工商管理(中外合作办学,该校所有专业办学地点嘉定校区;所有专业属中澳合作) | - | 3 |
三、部分专业介绍
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
上海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培养从事信息获取、信息处理、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和集成等领域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的能力与素质目标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知识、素质和能力包含的主要方面是:系统掌握本专业所涉及的数学、物理、电子电路、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信息系统的设计、集成、实验、应用的基本能力;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组织管理、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能力。
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每年大约有15%的学生读研或出国继续进行研究生学习;有94%左右的学生就业,就业单位主要是通信产业的相关企业、银行、政府部门等。如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航天集团、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公司、大唐移动、中国铁通、中国联通、英特尔公司、西门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分公司、华虹国际、东方有线网络公司、中外银行系统、科研院所、国家机关等。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
上海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一、培养目标
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两项基本要求,即:工商管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设置本专业系统化的本科教学安排,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管理学、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掌握工商管理的基本论、企业战略、市场调研和分析的基础方法;懂得法律、财务、金融、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有分析企业经营的基本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企业经营操作和多种职能管理工作和中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修业完毕的学生,能够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发展趋势的要求,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有良好的经济理论素养和伦理道德修养,有较宽的知识面,良好的技能学习方法,一定的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较强的文化适应能力,较为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
三、基本能力
修业完毕的学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包括:市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企业经营状况诊断的能力;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创建的能力;营销操作和创新的能力;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以上。
四、主干学科
管理学、经济学
五、主要课程
本专业课程结构划分四个板块,即通识课(含研讨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基本技能板块。主要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经济学、社会学、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和应用、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投资项目评价、市场调查与预测、品牌管理、营销工程、营销策划、商务谈判、渠道管理等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与环节
从适应能力培养要求和取得直接效果的目标考虑,采用理论灌输实例分析的教学方式,专业授课中以案例教学为主要辅助手段;高年级以“企业诊断”为教学手段。采用二段制的社会调查、认识实习及毕业论文期的企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
七、主要专业实验
低年级学生拟以熟悉市场和企业基本运作为专业实验目标。
高年级学生拟采取定点和随机相结合的企业诊断方式,以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基本能力掌握程度。
八、修业年限
四年
九、授予学位
本专业学生修业合格,并符合《学位授予条例》所规定的条件,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经济与贸易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上海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一、发展历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追溯到原上海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工业外贸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84年,学制五年,是当时国家教委批准的第一批全国理工科大学中建立的经贸类专业。1984年入学的第一届毕业生于1989年踏上工作岗位,成为当时不同于一般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具有技术性工业产品知识的外贸毕业生,深受各大专业外贸公司的欢迎。1995年上海大学成立,同年获设工业外贸专业硕士点。1999年上海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国际商学院合并,相关专业实力得到融合,工业外贸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业外贸硕士更名为国际贸易学硕士。2011年上海大学获设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作为二级学科的国际贸易学博士的招生与培养工作正在开展,同时获批的还有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点,上海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培养特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非常注重专业的应用性,专业教学紧扣社会需求,在专业教学中积极融合涉外性,实践性,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与一批公司企业签订有校企合作协议,保证学生的专业实习岗位。这样的教学理念一直保持至今为我们的学生适应社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第一届毕业生起直到现在,我们培养了大量的毕业生,我们的学生正活跃在我国对外贸易的各个领域,受到普遍的好评。
伴随着上海大学的提升与转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正向着应用研究型的方向转变,在继续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同时,专业领域科研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不断的引进,科研成果也得到积累,今天国际贸易专业的研究成果已经涵盖了各层次科研课题,专业著作,相关专业论文等各个方面。
三 、培养目标与要求
1、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国际经济的基本原理,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策划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2、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掌握的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现代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4)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贸易政策;
5)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
6)了解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动态;
7)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能利用计算机从事 涉外经济工作;
8)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以上。
四、主干学科
经济学、统计学
五、主要课程
现代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基础会计、统计学。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有:军训、公益劳动、社会调查、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
七、主要专业实验
模拟进出口贸易实务、外贸谈判报价、报关、报验、保险、结算等。
八、修业年限
四年
九、授予学位
经济学学士
专业主修课程
主要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基础会计、统计学。
1、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和一般规律,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各种经济贸易、金融、管理、营销、会计等专用课程打好基础。
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中稀缺性资源如何配置的学科。根据研究的对象不同,分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前者研究单个的经济主体的行为,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与政府微观经济政策等等;后者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内容包括国民收入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就业理论以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等。
2、计量经济学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掌握单方程经济计量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具备初步应用能力;理解联立方程经济计量学模型结构识别、估计方法;理解生产函数等各种应用函数,并对国内外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有一定的认识。
课程内容:
本课程概要介绍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模型。主要内容有: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等。其中包括生产函数、需求函数、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及其它领域的一些模型和函数。
3、世界经济
课程目标:
使学生动态地把握世界经济最新发展。
课程内容:
二战后,尤其是1973年石油危机、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后,当代世界经济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系统讲授和教学科研等工作,建立世界经济学的新框架。这一框架是继承、发展,也是创新,应使学生在动态的现实下动态地把握世界经济最新发展的趋势。
重点考虑的方面是:
1. 学科定义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理解;
2.国际经济中的国别经济新动态;
3.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平衡发展。
4、国际贸易原理
课程目标:
本课程要使学生们认识国际贸易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了解有关的一些国际贸易惯例、法则和国际贸易组织的发展与运作情况,从而为学习国际经济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
本课程讲述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从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的分析思路。其基本内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理论;各国实行的国际贸易政策与相应的各项措施;各国的对外贸的管理状况及国际贸易组织,条约与协定;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发展战略及近况;分析国际经贸基本格局和相关问题。
5、国际贸易实务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国际货物买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国际贸易专业的骨干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从事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本课程以国际贸物买卖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合同条款、合同商订、合同履行和贸易方式等内容。
6、国际金融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初步知识,为今后进行国际经济交易和从事国际金融管理活动打下坚定的基础。
课程内容:
“国际金融”作为金融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是专门研究国与国之间的货币金融关系的,其具体的教学内容有:(1)国际收支;(2)外汇供与外汇汇率;(3)外汇管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4)国际储备和国际清偿力;(5)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货币改革;(6)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与监管;(7)国际资本流动和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8)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与欧洲货币联盟;(9)国际债务问题;等等。
7、国际结算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理解国际结算业务中经常使用的票据和单据,了解主要国际结算方式的性质也特性,并具体掌握这些结算方式的流转程序和操作方法,从而为进从事涉外经贸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
“国际结算”是金融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重点介绍商品贸易类和金融交易类国际结算,其具体的教学内容有:(1)国际结算概述;(2)国际结算中使用的票据;(3)国际结算中使用的单据;(4)国际结算方式;(5)国际划拨清算系统;(6)国际结算的新技术;等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将了解国际结算业务中经常使用的票据和单据,熟悉各种不同结算方法的特征,初步掌握这些结算方法的流转程序和操作技巧,从而为今后从事涉外金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8、货币银行学
课程目标:
使学生掌握货币、信用、银行学的基本原理和金融基础知识,了解当代资本国际化进程的发展如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对中央银行的地位和调控手段的多样化加深认识,帮助学生增强对事物认识的前瞻性与灵活的应变能力。
课程内容:
阐述信用的本质和作用;信用资金的来源和运用;货币流通的管理;社会主义银行;信托与保险;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等。阐述货币制度与货币构成,货币供给与需求的调节使学生了解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并比较东西方货币供给机制的差异。介绍西方货币银行理论,货币流通的管理,以及各种信用形式。通过系统的阐述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业务使学生在掌握银行业务知识中进一步深刻理解银行创造消灭信用的过程与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了解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以及证券外汇行市的变动,与利率的关系,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了解政府对金融的宏观管理与调控。
9、财政学
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财政学课程认识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加强财政工作对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了解财政的基本范畴;掌握财政的基本理论;熟悉财政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
阐述财政的产生及发展,财政的本质(介绍主要几种分配理论),职能和作用;财政收入的原则及主要收入形式;财政支出的原则及支出分类;国家预算的概念,组成,国家预算的编制,执行及国家决算等;国家公债的概念,作用及发行方式;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预算管理体制的形式及分税制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预算外财政资金的概念,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财政收支平衡与总供求平衡的关系;财政政策概念,财政政策的类型,财政政策如何配合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
10、基础会计
课程目标:
使学生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程序。
课程内容:
本课程论述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程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的帐务处理程序,具备会计学的基础知识。
11、统计学
课程目标:
本课程系统阐述统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经济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统计是认识社会和国民经济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本课程讲述了统计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门专业统计学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选材和叙述上,注意应用,力图将概念讲得清晰易懂,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当增加推断和计算机在统计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