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西南财经大学 (最高/最低分)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9 | 理科 | -/645(本科一批)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9 | 文科 | -/611(本科一批)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8 | 理科 | -/633(本科一批)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8 | 文科 | -/602(本科一批)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7 | 理科 | -/616(本科一批)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7 | 文科 | -/606(本科一批) | /() |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西南财经大学 (最高/最低分)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20 | 理科 | -/594(本科一批)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20 | 文科 | -/626(本科一批)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8 | 理科 | -/642(本科一批)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7 | 理科 | -/627(本科一批) |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四川 | 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18 |
文科 | 598 | ||||
新疆 | 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8 |
文科 | 571 | ||||
甘肃 | 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I段 | 普通类 | 557 |
文科 | 575 | ||||
陕西 | 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0 |
文科 | 609 | ||||
云南 | 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9 |
文科 | 627 | ||||
贵州 | 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9 |
文科 | 624 | ||||
海南 | 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701 |
广西 | 公共管理类(4400元/年,包含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1 |
文科 | 604 | ||||
广东 | 公共管理类(非定向)(120206.人力资源管理+120402.行政管理+120403.劳动与社会保障)(办学地点:主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12 |
历史类 | 603 | ||||
江西 | 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4 |
文科 | 621 | ||||
安徽 | 公共管理类(4400元/年;含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12 |
文科 | 628 | ||||
黑龙江 | 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82 |
文科 | 592 | ||||
吉林 | 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81 |
文科 | 569 | ||||
辽宁 | 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37 |
历史类 | 630 | ||||
山西 | 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85 |
文科 | 596 | ||||
天津 | 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主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648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甘肃 | 公共管理类(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4 |
云南 | 公共管理类(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13 |
贵州 | 公共管理类(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农路22号)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6 |
四川 | 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0 |
广西 | 公共管理类(3850元/年,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办学,包含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4 |
湖南 | 公共管理类(含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收费3850元/年)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7 |
湖北 | 公共管理类(含: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9 |
河南 | 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办学地点:陕西省杨凌示范区)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8 |
江西 | 公共管理类(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0 |
安徽 | 公共管理类(3850元/年;含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6 |
黑龙江 | 公共管理类(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 | 文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70 |
山西 | 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 | 文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75 |
河北 | 公共管理类(含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 文科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10 |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成都,有光华、柳林两校区,辖地2300余亩。校园湖光柳影,芳草绿树,翩翩学者,蔚为大观,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实乃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始于1925年在上海创建的光华大学。1938年,因抗战内迁建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52-1953年,先后汇聚西南地区17所院校的财经系科组建成四川财经学院,是建国之初全国高等院校分区布局的四所财经高校之一。1960年后历经分设、合并、更名等,于1978年恢复为四川财经学院。1979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划归中国人民银行主管,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金融行业背景和出色的金融学科优势。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管理,2010年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成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黄浦浣花风雨长,光华柳林谱华章。历经江流潮涌的时代变迁,西南财经大学始终与国家民族共命运,始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栉风沐雨、奋进超越,培育了“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奠定了“开放包容、求是创新”的学术底蕴,培养了“治国兴邦、奉献社会”的栋梁之才,铸就了“兴学报国、民族担当”的历史丰碑。
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财经领域的卓越人才。设有28个学院(中心)等教学单位,41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4600余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5800余人,硕士研究生7900余人,博士研究生82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已成为国家金融、经济、管理等部门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本科生就业率达95.92%,国内外深造率40%,18万余名校友中涌现出一大批金融行业领军人物,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
学校拥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国家级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基地等一批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与科研机构;拥有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校主办的《经济学家》《财经科学》分别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和精品期刊;创办英文学术期刊《Financial Innovation》成为近十年来国内第一本被SSCI收录的金融领域学术期刊;拥有馆藏丰富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也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设有西南地区高校唯一的货币类博物馆:货币金融博物馆。
学校不断强化学科发展战略引领,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生态体系。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社会学、法学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统计学5个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经济学与商学”“社会科学总论”“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工商管理通过EQUIS和中国高质量MBA双认证;中国大陆首家通过AACSB商科和会计双认证。2021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位居501—600,居国内同类院校首位。
学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相结合,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产出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获批中宣部首批“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金融安全与发展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西财智库”等一批新型高端智库。加强对国家、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着力打造国家“金融智库”和“西部财经智库”。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主动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勇担大学社会责任。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中,人文荟萃,名师云集。胡适、钱钟书、徐志摩、叶圣陶等大师在此传道讲学;谢霖、陈豹隐、汤象龙、许廷星、刘诗白等著名经济学家于此授业解惑。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教授336余人、副教授567余人,博士生导师320余人,全职海归博士300余人,国家级人才113人,形成了海内外人才的“群聚效应”。
学校深入实施深度开放战略,高层次、宽领域、多渠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世界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两百余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获批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设全英文专业,培养设立学生出国(境)奖学金和“一带一路”国际学生奖学金。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美国道富银行共创共建国际风险数据分析联盟、金融风险研究中心、金融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建有北马其顿圣基里尔·麦托迪大学孔子学院及四川首家“汉语国际推广成都基地”。品牌项目Global Academy暑期国际学术营影响力不断增强。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知名学者先后做客我校与师生展开高层次、前沿性对话与研讨。
格致诚正、经世济民。全体西财人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校第十三次和第十三届二次、三次党代会作出的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加快建设财经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光华校区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光华村街55号
邮编:610074
柳林校区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柳台大道555号
邮编:611130
学校有位与成都市青羊区的光华校区和温江区的柳林校区两个校区。两个校区中,柳林校区是我们的主校区,所有本科生和大部分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柳林校区学习。柳林校区临近地铁4号线万盛站和杨柳河站,周边吃、住、行便利。
学校深入推进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坚持“筑梦、助学、铸人”相结合。学校承诺“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现有各类奖助学金50余项,资助覆盖面达到100%。
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校外社会奖学金;学校各类奖学金
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校外社会助学金;学校各类助学金
国家助学贷款
校园地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勤工助学
本科生校内勤工助学;研究生“三助”:助教、助研、助管
学费减免
孤残学生、特殊困难少数民族学生以及烈士子女和优抚家庭子女学费减免
学费补偿、贷款代偿
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服兵役学费资助
补助金
校级各项专项补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是教育部直属、国家原“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李兴旺、校长吴普特。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为西北地区最早的高等农林教育学府。学校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肩负着建设西北、兴学兴农、培育英才的历史重任。199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科教体制统筹改革,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行部省院共建机制,赋予学校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使命。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省院局联合出台意见继续深化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协力支持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建校80余年来,一代代西农人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恪守“诚朴勇毅”的校训,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形成了“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和“团结、求真、坚韧、自信”的西农科学文化,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8个学院(部、所),共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4个本科专业。现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地球科学等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进入ESI前1‰之列。目前,已发展为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
早在1934年建校之初,学校即开始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总体思路,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学术精英、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社会发展管理人才。学校高度重视一流本科教育,积极参与“新农科”建设,25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拥有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农学专业通过农科专业(第三级)认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拥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入选国家级“十一五” “十二五”规划教材52种,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1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设有综合素质教育学院。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和支撑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与实践,多次获全国“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学术课外竞赛等顶级赛事国家第一级别奖,位居全国农林高校前列。建校以来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各类人才20余万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有19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相结合的科技工作方针,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与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旱区农业高效用水、经济林果育种与栽培、畜禽良种繁育与健康养殖、农业生物技术、设施农业工程、葡萄与葡萄酒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建校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6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培育出了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小麦品种“碧蚂1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以及我国自主培育和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苹果品种“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3000亿元。合校以来,学校牢记服务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使命,始终站在助推西部大开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前沿,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4项,主持完成省部级一等奖95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812件。研究的黄土高原苹果优质高效绿色生产的系列关键技术,支撑引领黄土高原成为世界公认、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构建的土壤侵蚀调控技术体系,攻克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这一世界难题,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为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了贴近“三农”、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合校以来,学校积极发挥社会服务功能,面向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服务工作。在国内率先探索实践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与500多个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28个、示范基地46个,构建了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多亿元。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农业科技现代化建设,探索实践“三团一队”帮扶工作模式,相关工作案例连续两年获评教育部直属高校十大典型项目,连续四年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考核中获得“好”的等次。在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陕西省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建有农民发展学院,为服务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通过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先后与全球36个国家112余所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年均1000名国(境)外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联合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环境科学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合作举办的植物保护专业合作办学项目已通过陕西省合作办学专家组评估。学校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现有各类留学生281人。学校国际化办学实现了由“以外促内”向“走出去作为”的转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已逐步成为我国开展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和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高地。主导成立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影响广泛。牵头在丝路沿线国家建立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和4个海外人才培养基地。与杨凌示范区共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牵头成立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组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国际联合实验室、加入上合组织大学(牵头现代农业方向)。学校巴拉诺维奇国立大学孔子课堂于2021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运行。
新时代新阶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坚持“顶天”“立地”两个努力方向,持续实施人才强校、国际化、信息化三大战略,积极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文明、促进人类健康、服务乡村振兴等四大学科使命,努力争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发展、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和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等“五个标杆”,扎实履行强农兴农的历史重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为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同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建立了包括国家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校长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服义务兵役高等学校学生国家教育资助、绿色通道等在内的多元化学生奖励资助体系。每年用于本科生奖励及资助的金额高达6000多万元。
国家奖学金: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用于奖励高校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人民币,并颁发获奖证书。每年我校名额300名左右。
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用于奖励资助全日制本科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人民币。每年我校名额700名左右。
国家助学金: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用于资助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每人每年平均3000元。每年我校基准名额6000余名。
校长奖学金:学校设立校长奖学金,用于奖励全日制二年级以上本科学生。,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人民币,并颁发获奖证书。每年我校名额125名。
专业奖学金:学校各专业均设有专业奖学金,按综合测评成绩分等级确定,每年发放奖励金额达900多万元。
社会各类奖助学金:学校设有曹德旺励志助学金、唐仲英德育奖学金、朱英龙贫困助学金、恒大奖助学金、王同川励志奖学金等社会奖助学金30余项,每年累计发放金额约700余万元。
国家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在学校或开展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省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贷款金额原则上每人每学年不超过8000元,年度学费和住宿费标准总和低于8000元的,贷款额度可按照学费和住宿费标准总和确定。
学费减免:学校对符合国家特殊政策的特困学生实行学费减免政策。
困难补助:主要解决学生在校期间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其他特殊原因而产生的临时生活困难。
勤工助学:学生可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勤工助学取得劳动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
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国家对中央部门所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学生毕业后每年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的最高金额本科生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不超过12000元,分三年补偿代偿完毕。
服兵役高等学校学生国家教育资助: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招收为士官、退役后复学或入学的高等学校实行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学费减免。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金额,按学生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两者金额较高者执行,复学或新生入学后学费减免金额,按实际收取学费金额执行。
绿色通道:学校在每学年新生入学时,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对被录取的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使他们能及时报到入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水利工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农业水利工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农业水利工程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农业水利工程和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制药工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制药工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制药工程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制药工程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制药工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智慧水利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智慧水利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智慧水利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智慧水利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智慧水利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水利水电工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水利水电工程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水利水电工程和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土木工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土木工程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土木工程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土木工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软件工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软件工程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软件工程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软件工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