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学博士研究生
博士生培养决定了国际学院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建设的制高点,需要服务于国际学院学科建设定位。国际学院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建设已经定位于中国一流、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金融风险管理教育科研基地和政策智库。因此,国际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项目也定位于将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的传统的国内领先优势与全球顶级专业资源积极结合,创办具有鲜明的金融风险管理专业特色、兼顾理论研究和管理应用的国内一流博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其具体定位及其培养要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教学研究型:面向高校和科研部门,以国际和国内一流期刊发表为目标(争取国际期刊发表、至少国内一流期刊发表)。
管理应用型:面向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可以在金融行业有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和政策制定中发挥研究和实施骨干作用。
金融学博士研究生学科研究方向包括:金融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与政策;金融机构基于风险和资本的经营管理;宏观、行业和系统性风险管理;证券投资与风险管理;金融衍生产品与风险管理;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风险管理;小微信贷与风险管理;资本管理与资本监管(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政府融资与风险管理;产业发展投融资模式与风险管理;资产证券化与风险管理。
2、金融(风险管理方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2013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决定在国际学院创办金融专业硕士(风险管理方向)项目,从而开启了全方位的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建设。截至2015年,国际学院成功招收两届共116名金融(风险管理方向)专业硕士,且整体生源质量优秀,近百分之八十的生源来自于985、211重点院校。过两年的起步发展,金融风险管理硕士培养的学科基础、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团队已经基本建立,并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国际学院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引入国内外优秀专家资源、加强学生素质技能培养、推动实用性研究等举措,切实落实对金融(风险管理方向)专业硕士的全方位培养,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金融风险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将与FRM、PRM等风险管理从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以帮助学生取得相关证书。此外,学院将与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专业协会、咨询和信息技术公司进行联合培养,开展项目联合研究、国际交流、实习基地共建和就业通道建设等活动,不仅确保高质量培养专业人才,还为学生就业提供有效支持。
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不断升温,我国急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汉语国际教育专门人才,以适应海内外汉语教学和传播事业的发展。而目前此类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和长远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汉语和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不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为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能够在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的专门人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自2007年起在全国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中国人民大学为首批招生试点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自1953年起就开展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是早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之一,目前已形成包括汉语长短期进修生、预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留学生教育体系。中国人民大学设有“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该所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家汉办共同建设,是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对策研究以及过程监测和评估的重要平台。
汉语国际教育是针对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汉语国际推广需要的、能够在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4、会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健全和完善国家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人才队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3年12月决定设置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成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首批试点单位之一。
会计(MPAcc)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深入探索会计硕士教育的特有规律,注重课堂互动、案例教学,同时举办形势多样的专题讲座,积极选聘会计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参与会计硕士培养,针对会计热点问题进行讲座。MPAcc学位教育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初步实现了培养我国高素质会计人才的目标,正在向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本土会计人才的目标迈进。
5、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社会工作专业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专业,迄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恢复建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该专业在中国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160多所高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
我校社会工作硕士主要培养从事社会福利事业规划与管理、社会政策研究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通晓社会工作的原理与实务,至少熟练一门外国语,了解国内外社会工作研究的新进展,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自觉运用专业知识和发现新知识,胜任相关行政、教学和科研岗位的工作。
社会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方法、老年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方法评价。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建立“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学会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通过专业课程的血刺和相应的实习,培养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6、公共管理硕士(MPA)
公共管理硕士(MPA)主要面向政府部门或非政府公共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是2001年国务院批准首批试办MPA的24所大学之一,是2010年教育部确立的MPA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是全国MPA教指委秘书处所在地。经过十余年发展,我校MPA教育成效显著,在2006年国务院学位办合格评估中各项指标全优,是我国MPA研究生的主要培养基地之一。
答案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专业设置
2、问:中法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愿景、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答:办学理念:高水平、有特色、国际性;办学愿景:创立世界一流、独具特色的人文社科精英学院;发展定位: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基地、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国家教育改革的实验基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对外教育合作的“排头兵”和“示范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国际交流和教育合作的一面旗帜。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能够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自由往来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非全日制应用心理硕士(MAP)专业学位招生简章培养目标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图书情报(数据管理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培养目标
(二)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招收的博士生全程培养在苏州进行,原则上不得回学校本部培养。
1、金融学博士生课程设置金融学博士生必须掌握本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注意对本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着重掌握专业方面理论和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论文研究的需要,跨学科选修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公共课为5学分;方法课不少于6学分;专业课不少于9学分;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学术讲座2学分;先修课不少于3门。答案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专业设置
课程设置1、金融学博士生课程设置金融学博士生必须掌握本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注意对本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着重掌握专业方面理论和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论文研究的需要,跨学科选修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公共课为5学分;方法课不少于6学分;专业课不少于9学分;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学术讲座2学分;先修课不少于3门。2、金融(风险管理方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金融(风险管
5、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社会工作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要获得学位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必修课不少于18学分,社会实践不少于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2学分,具体课程及学分要求可见“方案课程及学分要求”。答案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专业设置
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要获得学位课程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必修课不少于24学分,社会实践不少于4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2学分,具体课程及学分要求可参见“方案课程及学分要求”。答案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专业设置
2、金融(风险管理方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金融(风险管理方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充分反映金融风险管理实务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以风险管理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将金融机构、培养单位以及个人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地反映了金融风险管理实务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在2014年成功开设8门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2015年计划增开16个学分的选修课,包括互联网金融、私募基金、资产证券化、大数据挖掘等理论界与业界热门领域的课程。全部课程学分要求从2014年的37学分增加为44学分。金融(风险管
专业设置(培养目标)1、金融学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培养决定了国际学院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建设的制高点,需要服务于国际学院学科建设定位。国际学院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建设已经定位于中国一流、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金融风险管理教育科研基地和政策智库。因此,国际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项目也定位于将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的传统的国内领先优势与全球顶级专业资源积极结合,创办具有鲜明的金融风险管理专业特色、兼顾理论研究和管理应用的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