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类型 | 年份 | 总分 | 英语 | 政治 | 专业课一 | 专业课二 |
---|---|---|---|---|---|---|---|
物理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290 | 39 | 39 | 59 | 59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61 | 46 | 46 | 69 | 69 |
应用经济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60 | 52 | 52 | 78 | 78 |
中国古代文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67 | 56 | 56 | 84 | 84 |
汉语国际传播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67 | 56 | 56 | 84 | 84 |
法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35 | 46 | 46 | 69 | 69 |
化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290 | 39 | 39 | 59 | 59 |
教育史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51 | 51 | 51 | 153 | 0 |
成人教育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51 | 51 | 51 | 153 | 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273 | 38 | 38 | 57 | 57 |
戏剧与影视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62 | 40 | 40 | 60 | 60 |
政治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35 | 46 | 46 | 69 | 69 |
课程与教学论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51 | 51 | 51 | 153 | 0 |
生态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15 | 39 | 39 | 59 | 59 |
行政管理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79 | 51 | 51 | 77 | 77 |
非洲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36 | 46 | 46 | 138 | 138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67 | 56 | 56 | 84 | 84 |
软件工程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273 | 38 | 38 | 57 | 57 |
学前教育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51 | 51 | 51 | 153 | 0 |
工商管理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53 | 51 | 51 | 77 | 77 |
世界史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42 | 46 | 46 | 138 | 0 |
日语语言文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67 | 56 | 56 | 84 | 84 |
中国史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55 | 46 | 46 | 138 | 0 |
机械工程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273 | 38 | 38 | 57 | 57 |
生物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290 | 39 | 39 | 59 | 59 |
光学工程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273 | 38 | 38 | 57 | 57 |
英语语言文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67 | 56 | 56 | 84 | 84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67 | 56 | 56 | 84 | 84 |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290 | 39 | 39 | 59 | 59 |
特殊教育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51 | 51 | 51 | 153 | 0 |
非洲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51 | 51 | 51 | 153 | 153 |
文艺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67 | 56 | 56 | 84 | 84 |
教育学原理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51 | 51 | 51 | 153 | 0 |
体育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09 | 37 | 37 | 111 | 0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67 | 56 | 56 | 84 | 84 |
自然地理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290 | 39 | 39 | 59 | 59 |
职业技术教育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51 | 51 | 51 | 153 | 0 |
美术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68 | 40 | 40 | 60 | 60 |
人文地理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293 | 39 | 39 | 59 | 59 |
儿童文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67 | 56 | 56 | 84 | 84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67 | 56 | 56 | 84 | 84 |
智能交通技术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273 | 38 | 38 | 57 | 57 |
教育经济与管理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81 | 51 | 51 | 77 | 77 |
教育技术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39 | 39 | 39 | 59 | 59 |
比较教育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51 | 51 | 51 | 153 | 0 |
汉语言文字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67 | 56 | 56 | 84 | 84 |
高等教育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51 | 51 | 51 | 153 | 0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67 | 56 | 56 | 84 | 8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273 | 38 | 38 | 57 | 57 |
音乐与舞蹈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61 | 40 | 40 | 60 | 60 |
数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298 | 39 | 39 | 59 | 59 |
教师教育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51 | 51 | 51 | 153 | 153 |
儿童发展科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51 | 51 | 51 | 153 | 153 |
心理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79 | 51 | 51 | 153 | 0 |
社会学 | 学术型硕士 | 2022 | 335 | 46 | 46 | 69 | 69 |
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前身是杭州师范专科学校,1956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设立,1958年升格为杭州师范学院。1962年,杭州师范学院与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合并,更名为浙江师范学院。1965年,浙江师范学院从杭州搬迁至金华,1985年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2000年、2001年、2004年浙江财政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和金华铁路司机学校相继并入。2015年,学校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2020年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现由金华(校本部)、杭州(文二校区、萧山校区)、兰溪3个校区,20个学院(含独立学院)组成。
浙江师范大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质量、提升特色、提升效益”为主线,秉承“砺学砺行、维实维新”校训精神,弘扬“务实、求实、扎实”育人传统,实施“特色化、国际化、区域化、协同化”发展战略,主动服务浙江教师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举措,努力建设特色浙师、和谐浙师、美丽浙师、活力浙师、幸福浙师,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办学概况
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自建校以来向社会输送了30余万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其中有21万奋战在教育系统,近一半浙江省在职特级教师和省一级重点中学校长毕业于我校。学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稳居浙江省本科院校前列,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28000余人(含独立学院),研究生7000余人(其中非全日制研究生1143人),留学生3000余人,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2万余人。
学科门类齐全,有70个本科专业,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7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数学、化学、工程学、材料学、环境/生态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个学科列入浙江省一流学科。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课程28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
师资结构合理,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共享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海外高层次人才7人,国家万人计划人才5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3人。
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34项、全国教科规划优秀成果奖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36个,包括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各1个、省重点(工程)实验室9个、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2个、省新型高校智库1个。共建附属学校48所。学校立足浙中,深化与金华战略合作,积极助推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和人才强省建设。
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推进,学校与5大洲、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80余所高等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与70余所国(境)外大学确立了校际学生交换项目,入选“浙江省十佳对外合作单位”“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学校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商务部“中国基础教育援外研修基地”,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在海外建有5所孔子学院、1个独立孔子课堂和1个中文教育中心,获批成立教育部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非洲基地、浙江省孔子学院师资选拔培训中心。
二、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考核论文初稿(一)认真准备论文初稿论文初稿完成后,请学生根据本专业考核组的老师人数,打印相应份数的论文(每份论文封面处均要求有导师的审核签字),提前交给考核组的每一位老师,于所在专业指定的时间与地点参加论文初稿考核。(二)填写《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进展考核表》该考核表前五项内容须学生本人填写完整,第六条即论文初稿,请附论文初稿于表后。然后将考核表与论文初稿一起提交给导师审核,并请导师填写第七条内容,即:导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1.学生培养计划完成情况;2.学位论文工作进展情况;3.已取得的科研成果情况;4.学位论文工作
三、检查2份《研究生培养手册》填写情况(一)凡个人“基本情况”与“培养计划”及其他栏目未填写的均须补充完整;成绩单复印件1份粘贴第6页处。(二)凡有“导师意见及签名”的地方须请导师填写签字;“学位点意见”“专家组长签名”“学科负责人意见”等须在考核中及时完成,并请硕士点负责人签字;其他“学院意见”、“分管院长签名”、“辅导员意见”、“研究生秘书签名”可统一上交后,由研办转发签署。(三)培养手册按以上要求填好以后,由各专业联络人检查并收齐,于12月20日前统一交到研办审核。
四、检查硕士生学术讲座听课卡(不少于10次)是否填写完整,学术报告1份。完整的学术讲座听课卡复印件1张/人(原件本人保存);学术报告1份/人,模板见附件。学术报告须A4纸打印,内容应包括报告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报告内容(格式可参考学术期刊投稿要求)等。各专业联络人收齐,于12月20日前大班长上交给研办。
(一)提交预评审论文1份。论文须规范排版、打印。论文中不得出现导师和研究生有关信息,可用***符号代替以上内容,封面的姓名、学号请用铅笔填写。论文格式请参照学院《规定》的要求,排版请参照学校发布的学位论文模板(见附件)。论文封面可用普通纸张打印。
一、研究生提交预评审材料(2018年1月3日)。(一)提交预评审论文1份。论文须规范排版、打印。论文中不得出现导师和研究生有关信息,可用***符号代替以上内容,封面的姓名、学号请用铅笔填写。论文格式请参照学院《规定》的要求,排版请参照学校发布的学位论文模板(见附件)。论文封面可用普通纸张打印。(二)提交空白《专家匿名审读表》1份。请将论文题目填写表内,其他留空。(三)提交《研究生参加学位论文匿名审读承诺书》1份。研究生与导师须签字。
(三)考核组织形式以学科为单位,集中组织各专业论文中期检查报告会。考核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由学科负责人、指导教师等组成,学科负责人任组长。1.学生着重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论文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对与开题报告内容中不相符的部分进行重点说明,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需继续完成的研究内容进行论证。2.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情况做出评价,包括对已有工作评价以及对计划完成情况、今后工作的评价。3.考核小组听取汇报,检查中期考核表、论文初稿,对学位论文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报告陈述等方面进行评分,并给出
(四)考核结果处理考核结果为A或,进入论文下一环节,即论文预评审;考核结果为C,但被认为可以继续完成论文者,可以在二个月后由其本人提出申请再次考核(即二次考核)。若二次考核仍不合格,必须延长学习年限;考核结果为D,延期半年。学位论文中期考核不合格且被认为无法按完成论文者,应劝其退学。
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专业有: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教育经济与管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智能交通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机械工程、教育技术学、生态学、生物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
2.复试复试包含外国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学术水平考查、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等。复试时考生须提交的材料、复试办法、复试时间、地点及具体方式等详情届时请关注网上复试通知。复试内容:
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复试分数线(2022):高等教育学(351)、应用经济学(360)、化学(290)、中国古代文学(367)、光学工程(273)、儿童文学(367)、成人教育学(351)、软件工程(273)、体育学(309)、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