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共成长。广州大学是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于2000年合并组建,有着90多年的办学传统。学校紧紧抓住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广东省和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坚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主动对接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和,按照内涵建设、创新引领、特色发展、办学的发展理念,聚焦新工科、新师范、新文科建设,积极探索新医科发展,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博学笃行、与时俱进。广州大学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广东,强化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服务广州建设引领型全球城市的使命担当,不断追求学术卓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与广州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与广州城市地位相得益彰,具有学科、城市区域和国际化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学院 | 专业名称 | 学科门类 | 开设时间 |
---|---|---|---|
经济与统计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2004 |
统计学 | 理学 | 2013 | |
金融学 | 经济学 | 2002 | |
会计学 | 管理学 | 2003 | |
经济学 | 经济学 | 2014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理学 | 2018 | |
法学院(律师学院) | 法学 | 法学 | 2002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 法学 | 1978 |
教育学院(师范学院) | 学前教育(师范) | 教育学 | 2012 |
教育技术学(师范) | 理学 | 2002 | |
应用心理学(师范、非师范) | 理学 | 2001 | |
小学教育(师范) | 教育学 | 2015 | |
特殊教育(师范) | 教育学 | 2017 |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师范) | 教育学 | 1999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教育学 | 2004 | |
人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师范、非师范) | 文学 | 1978 |
历史学(师范、非师范) | 历史学 | 1978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师范、非师范) | 文学 | 1978 |
法语 | 文学 | 2013 | |
日语 | 文学 | 2004 |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学 | 文学 | 1995 |
编导 | 艺术学 | 2013 |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艺术学 | 2003 | |
网络与新媒体 | 文学 | 2014 | |
管理学院 | 工程管理 | 工学 | 1993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 | 2003 |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 | 2004 | |
旅游学院(中法旅游学院) | 旅游管理 | 管理学 | 1988 |
公共管理学院 | 行政管理 | 管理学 | 2002 |
社会学 | 法学 | 2017 | |
音乐舞蹈学院 | 音乐学(师范、非师范) | 艺术学 | 2002 |
舞蹈编导 | 艺术学 | 2008 | |
美术与设计学院 | 美术学(师范) | 艺术学 | 1996 |
视觉传达设计 | 艺术学 | 2013 | |
环境设计 | 艺术学 | 2013 | |
产品设计 | 艺术学 | 2013 | |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非师范) | 理学 | 1978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学 | 2001 | |
信息安全 | 工学 | 2004 | |
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师范、非师范) | 理学 | 1978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工学 | 2002 | |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 物理学(师范) | 理学 | 1978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2009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2020 | |
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 | 地理科学(师范、非师范) | 理学 | 1978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理学 | 2013 | |
地理信息科学 | 理学 | 2001 |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师范、非师范) | 理学 | 1978 |
生物制药 | 工学 | 2019 | |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2001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2001 | |
机器人工程 | 工学 | 2017 | |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2009 |
通信工程 | 理学 | ||
物联网工程 | 工学 | 2015 | |
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1997 |
软件工程 | 工学 | 2004 | |
网络工程 | 工学 | 2003 | |
网络空间安全 | 工学 | 2019 | |
人工智能 | 工学 | 2020 | |
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工学 | 1991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工学 | 2000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1991 |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建筑学 | 建筑学/工学学 | 1991 |
城乡规划 | 工学 | 1999 | |
风景园林 | 工学 | 2014 |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科学 | 理学 | 2003 |
环境工程 | 工学 | 2001 |
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0年本科招生专业69个,其中理工类专业37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4个、艺术类专业8个。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通过培育与引进并举,基本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3221人。学校坚持重大需求导向,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深化人文、社会科学、理科类优势学科内涵建设,强化师范教育、艺术类学科特色建设,突出面向新科技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需求的新工科建设,探索拓展以生物医药、基因编辑、生物信息、脑科学等为重点主攻方向的新医科。现已形成由4个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6个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构成的重点建设学科体系。以土木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电子与通讯工程、资源与环境、材料工程、经济与社会管理、岭南文化与艺术、师范教育等为代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在软科2020年《中国好学科排名》榜单中,网络空间安全列全国第4位。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为人才培养目标,设立“文体艺语”四个公共素质教育中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广大底色的创新型人才。学校现有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1个省级教学团队;获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广大“金课”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3门,省级系列精品课程66门,校级系列精品课程171门,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课程互联和学分互认的课程200门。实施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组建33个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3年本科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0.9%,用人单位总体满意度达98.7%。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三创营”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创新创业竞赛成绩位居广东高校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科技创新战略,面向产业和经济社会主战场,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布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穗深港澳创新走廊上形成“一体两翼”发展格局。设立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积极谋划在南沙的新发展。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1个。在城市基础设施减震防灾与安全、网络空间先进技术、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慧交通、天体物理、分析科学技术、环境工程、清洁能源材料、应用数学、生物计算、分子遗传与进化、生物计算、基因编辑、地理科学、岭南文化艺术、区域发展等领域组建了一批科研团队。2019年全校科研经费投入10.18亿元;2018、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排名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前80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2019年位列全国第28位;近三年连续获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与课题共12项、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项。2016年以来,共申请国际、国内专利2297项,授权专利1134项,连续荣获广州市专利大户荣誉称号。论文质量稳步提升,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的论文数不断增加,学校2019年SCIE/SSCI、CSSCI发文量2233篇,ESI高被引论文总量148篇。近五年,学校获得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和社科奖励101项。不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及与风投资本对接,促进“双创”科技成果在大湾区的转化。2016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151项,新增产学研合作平台46个,加入产学研协同合作联盟22个,共建研发中心50多个、实习基地300多个。与广州无线电集团、广州越秀集团、广东丝绸纺织集团、广州智能装备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腾讯科技、华为、360集团、阿里云计算等近百家大型企业新建合作关系。减振抗震、声像灯光、网络安全和水环境技术等一批创新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国内重大工程或企业中得到充分应用。咨政建言作用日益凸显,一批研究报告得到采纳应用。
学校坚持办学,依托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的国际影响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国际化办学格局。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筹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发起成立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目前,联盟成员大学已增至11所;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中意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林雪平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基尔大学基因干扰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等15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华盛顿大学、海德堡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昆士兰大学、西澳大学、帕多瓦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境外学习”计划和博士生联合培养等项目。近三年来,共选派资助3500余名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分别与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伊朗马赞德兰大学联合举办孔子学院。
文史、财经、管理、法学类专业学费5510元/生·学年;理工、体育、外语类专业学费6230元/生·学年;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费6300元/生·学年;理工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专业学费6850元/生·学年;艺术类专业学费 10000元/生·学年;住宿费1000元/生·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