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解决问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和智能建造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技校网 更新时间:2022-12-13 12:43:56 解决时间:2022-11-03 18:13

满意答案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和智能建造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复合材料与工程和智能建造在黑龙江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复合材料与工程就业前景和智能建造就业前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和智能建造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复合材料与工程和智能建造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一、复合材料与工程和智能建造录取分数线(黑龙江)
理科
年份复合材料与工程智能建造
2018--624(土木类(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工程管理))
2017--616(土木类(深圳市就读))
二、复合材料与工程和智能建造专业介绍
土木类 智能建造
哈尔滨工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1、专业剖析、专业方向介绍、专业比较优势

(1)专业剖析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土木工程的发展史。土木工程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智慧,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土木工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综合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面貌,展示了人类的创造力。土木工程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是土木工程发展的原始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作为基础设施的土木工程。土木工程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在社会总产值和社会就业人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对其它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带动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土木工程定义为“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既指工程建设对象,包括建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维修等专业技术。随着科技进步、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需求以及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问题的出现,土木工程正逐渐发展成为以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技术等先进科技武装的现代工程技术,同时向可持续、新环境、地下、海洋、荒漠和太空等新领域拓展,土木工程必将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在国家“双万计划”建设过程中,土木工程(专业方向一、二、三)和工程管理(专业方向五、六)两个专业获国家一流专业,城市地下工程专业(专业方向四)获省级一流专业。



(2)专业(方向)介绍

专业方向一: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

本专业是哈工大建校伊始的两个专业之一,1950年成立新中国第一个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52年起招收导师制研究生,1995年以优异成绩首批通过国家专业评估,1998年获批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1年结构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在最新的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位居全国A类。土木工程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本专业培养具备深厚科学素养及人文底蕴,掌握土木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领导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开发、研究等工作的精英人才。

专业方向二: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方向)

本专业1957年创建招生,是国内最早的土木工程材料专业之一,也是国内最早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权单位,拥有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材料是构成土木工程的物质基础,本专业致力于培养既具有材料基础理论知识与科研能力,又掌握土木工程结构基本理论,具备开阔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在土木工程材料设计、研发、生产、应用、检测、监理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还可报考材料、结构、防灾、路桥、管理等专业方向研究生。本专业设立多项材料专项奖助学金。

专业方向三: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力学精英班(本博直读))

土木工程力学精英班(本博直读)按本博直读目标培养,在土木工程专业的优秀学生中遴选20名组建而成,旨在培养力学功底深厚的土木工程精英人才,为未来的土木工程领域高水平研究输送研究型人才,学院专门设有力学精英班的本博直读培养方案。学生根据志愿报名择优录取,报名条件是第一学年各门必修课平均学分绩占前50%,同时数学类、力学类和外语课程累计平均学分绩占前50%。全院选派各学科优秀教师任其指导教师。

专业方向四: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

本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59年创立的地下建筑学专业,是我国最早创建该专业的六所高校之一。21世纪是地下空间的世纪,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地下空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相关知识和技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城市地下铁道、地下隧道与管线、基础工程、地下商业与工业空间、城市人防、地下储库等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研究、管理、投资、开发等领域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还可报考岩土、结构、防灾、桥梁与隧道等专业方向研究生。

专业方向五: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

本专业1981年创建,是全国首批招收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院校,也是全国首批通过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的6所院校之一,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本专业培养具有从事项目管理相关工作所需的科学、技术、管理、职业、法律以及社会经济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以及其他工程领域进行工程决策和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与相关专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毕业后可在建设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等有关部门,从事工程管理、建设项目咨询、建设管理等工作,还可以报考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学科的研究生。

专业方向六: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方向)

本专业自199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我国最早招收该专业本科生的院校之一。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培养面向国家建设需要,掌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相关的工程技术、经济、管理、金融、法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继续学习、创新创业、沟通协调、国际视野和领军意识的“创新型、复合式、国际化”的专业精英人才。培养能够在房地产开发与城市更新领域和城市建设领域进行项目投融资决策和从事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与咨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房地产公司、投资与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科研院所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工作,还可以在本校土木工程学科和其他国内外高校相关学科继续深造。我校培养的房地产专业人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在万科、中海、华润、保利、龙湖、碧桂园等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相当高的认可度。

专业方向七:智能建造专业

本专业202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土木工程与人工智能交叉的新工科专业。该专业面向智能社会发展趋势和国家未来产业升级的重大需求,适应未来科学技术进步,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备执着信念、优良品德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掌握土木工程、人工智能、数学和物理基础理论和核心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引领智能建造行业未来发展的卓越人才。

(3)专业比较优势

高水平人才培养一直是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土木工程界的著名研究机构中、重大工程建设队伍里、高层管理部门内,哈工大校友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哈工大的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如下:

① 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在学科发展中始终占有核心地位,是学科发展的第一要务和教师的第一责任。教育教学理念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成效驱动”,全面推行核心价值培育、综合能力养成和多维知识探究“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宏观政策,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② 本硕博贯通式的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培养方案,建立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创新和个性发展有机融合的本硕博贯通式课程体系。引入了国际知名大学的热点课程,多门核心课程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始终加强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完善,建设了一批创新研修课程和实训课程。学院有一批校企产学研联合中心或基地,有一批企业指导教师,建设了全员育人的协同创新教育机制。

③ 完善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创新能力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为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学院建有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目标体系。

2、人才培养

以培养“国际一流土木工程精英人才”为目标,坚持“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育人理念,坚持“大师引领”,保持学生培养的工程特色,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目标的名师大家和拔尖创新人才。

3、师资情况:知名学者、学术带头人

土木工程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50余人,包括王光远、沈世钊、谢礼立、欧进萍等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王焕定教授、长江学者李惠教授、郑文忠教授、范峰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惠教授、范峰教授、郭安薪教授、翟长海教授,青年长江学者翟长海教授、鲍跃全教授、黄永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陈文礼教授,中组部拔尖教授唐亮教授等,拥有教授50人、副教授55人,32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受聘兼职教授或博士生导师。

4、课程体系、特色课程

(1)课程体系

土木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个性化发展课程组成,前两年按大类培养,主要讲授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文理通识课;后两年按专业方向进行模块化专业教育,学生可以选择7个专业模块的课程:建筑工程方向、土木工程材料方向、土木工程力学精英班方向、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方向、项目管理方向、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方向、智能建造。个性化发展课程包括创新创业课程,并可根据个人兴趣在本专业方向任选课、其他专业方向选限课、外专业课程或研究生课程中选课,专业方向限选课和任选课与本专业相关的研究生课程互认学分。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国际留学生班的课程体系为全英文授课体系。

(2)特色课程
学院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多个国家级基础教学平台。

学院的特色课程有:沈世钊院士牵头的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土木工程导论》,谢礼立院士牵头的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地震工程与建筑抗震设计》,国家教学名师王焕定牵头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结构力学》,著名学者张素梅教授主讲的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哈工大教学名师邹超英教授牵头的《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结构力学教师张金生教授主讲的MOOC课程《结构力学》,力学教师李强教授主讲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结构力学》等。

2020年教育部公布首批国家一流课程,李强教授牵头的结构力学A(1)和邵永松教授牵头的钢结构A(1)分别获国家线下一流课程。

5、科研实践

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和973课题、863课题,项目合同经费过亿元,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和工程奖,对国家的基本建设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6、学生国际交流、留学项目

学院与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已与美、英、澳、俄、法、德、意、瑞士、日、韩国、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签署了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协议。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共建HIT-UCSD海外学术合作基地,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美国普渡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法国南特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从2012年起招收土木工程专业国际留学生班,形成了本、硕、博英文授课体系。

学生学习、生活等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土木菁华”为目标,积极打造第二课堂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学院有涵盖思想、文化、科技、体育、兴趣等各类学生组织、社团近20个,包括获得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群众组合唱第一名、多次参加校庆演出的铸魂合唱团、获得国家志愿服务大赛铜奖、省十佳大学生道德模范群体的“阳光v计划”志愿服务团队、几乎囊括省赛到国赛所有大奖的、具有近20年历史的“结构设计竞赛”、在科技、文化、人文方面引领学生发展的校十佳社团“土木之光论坛”、连续多次获得校运动会团体冠军的田径队等众多品牌学生组织和社团,每年组织校园演讲十佳大赛、学生篮球联赛(CEBA)、菁华支部合唱节、寝室辩论赛、全民演讲、书香土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校园文化活动,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8、本科生毕业去向:国内、境外深造院校、就业单位

土木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100%,其中40%以上有机会获得免试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约20%的本科毕业生前往国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40%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就业方向主要有设计、研究、施工、房地产、金融、管理等。

国内读研院校主要集中在土木工程学科排名位居前列的哈工大、同济大学及清华大学。

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共建HIT-UCSD海外学术合作基地,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美国普渡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法国南特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与交换本科生和研究生。

国内就业单位主要有:中建、中海外、天津、华东、深圳、西南、中南等各大国家级或省级建筑公司或设计研究院;万科、碧桂园、中海、恒大、融创、华润、星河湾等大型地产公司;中国建设银行等投资、金融系统。

9、知名校友:学长推荐、学长寄语

土木工程领域院士:王光远、沈世钊、林皋、陈肇元、欧进萍。

原甘肃省省长、省委书记阎海旺;全国政协副主席、原福建省委及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中国市长协会执行会长、原住建副部长齐骥;原住建部副部长倪虹;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常务副会长、原建设部总工程师姚兵;中国建筑学会会长、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修龙;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原住建部总工程师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王铁宏;全国工程勘测设计大师、原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于兴敏等。
材料类 复合材料与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专业剖析
为满足国家对国防和航天航空领域以及民用复合材料与工程方面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2年正式创办了复合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兼跨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力学两个一级学科,是我校“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力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三,在2016年学科评估中两个学科均被评为A类学科,均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一个理工结合、学科交叉并具有紧密国际合作关系的专业。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设计、制备、评价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既重视学生数学、力学和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培养,又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训练,并对有关专业课实行教学内容的国际接轨。主干课程有:复合材料导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变形体力学Ⅰ、复合材料力学、航天器结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方法、智能材料与结构、计算力学、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分析测试方法等。

人才培养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面向国防、航空航天及民用的重大需求,坚持理工结合、学科交叉特色,致力于培养信念执着、德才兼备,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跨学科思维和创新精神,具有扎实宽厚的力学和复合材料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解决未来重大科学和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力学、材料及相关领域引领未来发展的杰出人才。拥有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先进复合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复合材料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等。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使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接触高水平的科研领域创造条件,将本科教育由单纯的知识灌输型培养转变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研究型教育机制,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04年在国内率先组织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本硕博连读、阶段分流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所有的本科生都可以提早进入实验室接触科研工作,通过科研工作氛围和切身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本学科领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师资力量

本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专职教师78人。其中正教授41人、副教授20人,45岁以下教师博士化率100%,师资队伍力量雄厚,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师资队伍中包括两院院士2名、国家级高端人才共计18人。拥有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获得连续9年支持),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工人先锋号等团体荣誉。

杜善义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明确提出力学与材料结合,将细观力学应用到复合材料的分析和应用中,建立了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分析/评价一体化、模拟/表征/优化理论。本世纪初构建了“轻、热、功、智”的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需求与发展模式,解决了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中装备结构轻量化、抗极端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中的多项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先进复合材料应用和临近空间飞行器基础问题研究中做出了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和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第二届“钱学森力学奖”,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终身成就奖”,哈工大首届人才伯乐功勋奖,并获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 WORLD FELLOW 荣誉,是首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200余篇,撰写《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智能材料系统及结构》等著作10部,已培养博士近百名。

韩杰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66年出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兼任《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区域编辑、《Composites Part B》编委、《材料科学与工艺》编委会主任。长期从事极端环境复合材料及其力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某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系统开展了超高温复合材料的强韧化与高温抗氧化研究,显著提升了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抗氧化烧蚀性能的主动调控能力,在支撑多个型号高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研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应用于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热防护系统。发明了大尺寸蓝宝石晶体专用生长方法及装备、大尺寸高热导率单晶金刚石、四面体非晶碳增透保护膜及制备工艺,用于多个工程型号的红外窗口及毫米波雷达组件,并实现了产业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4本,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400余篇。

赫晓东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复合材料力学、轻量化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制造与评价方面的工作。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国防基础科研重点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973课题、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2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另有省部级一等奖6项、省长特别奖、2014年获黑龙江省最高科技奖。出版专著2部,发表SCI论文290余篇,总引用近万次,SCI他引5000余次,论文被《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Carbon》等期刊封面报道。授权发明专利93项,制定国军标2项,获软件著作权1项。与东京大学创建联合实验室,任中日双边会议主席7次、COMPO系列国际大会主席3次、THINFILMS国际大会主席1次,做国际大会特邀报告8次。

孟松鹤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院长,《复合材料学报》、《固体火箭技术》、《临近空间科学与工程》编委。长期从事超常服役环境与材料耦合模拟方法与响应机理、高温复合材料及特种新材料设计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作为负责人承担了2项国家重大专项基础理论、4项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等20多项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发表重要学术论文8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

冷劲松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Foreign Member of Academia Europaea)。现任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设计及应用方面研究,包括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可展开结构、可变形飞行器结构、结构健康监测、光纤传感器、振动主动控制、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等。发表SCI论文280余篇,SCI他引5100余次,出版3部中英文论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一)。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英国物理学会(IOP)、英国皇家航空学会(RAeS)、英国材料、矿石和冶金学会(IMMM)等多个国际学会会士(Fellow),并获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Composite Materials,ICCM)World Fellow,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张幸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航天热防护系统的设计、制备以及性能表征与科学评价研究工作,在梯度功能材料基础理论、高温结构材料燃烧合成以及超高温非烧蚀防热材料应用基础与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在“超高温陶瓷复合材料”新材料技术方向,结合不同航天热防护结构需求设计并制备了多种超高温陶瓷复合材料构件,通过了“2000℃/2000s以上”地面风洞模拟考核,实现了非烧蚀并保持结构完整,在多种新型航天飞行器热防护结构中获得应用或有重要应用潜力。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3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6年),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4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0年)。

王荣国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奖评审专家、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璃钢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碳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72)委员、玻璃钢/复合材料杂志副主任编委。长期从事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在碳纤维复合材料高精密缠绕成型、大尺寸轻量化碳纤维复合材料承力结构设计、制备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国防基础科研重点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973课题、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2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8项。制定国家军用标准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谭惠丰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轻量化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工作,在柔性薄膜星载可展开天线与支撑结构、新概念平流层飞艇材料与结构、柔性材料设计制备与表征,超轻承载结构设计分析与测试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多种新型飞行器的实际应用与验证。现学术组织任职情况有:国家高分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中国航空学会浮空器分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再入与返回分委会委员;黑龙江省复合材料学会秘书长和黑龙江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主持航天学院柔性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团队工作。主持国家重大专项、预研和军科委项目20余项。获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0项,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

周振功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压电材料力学性能分析、电磁材料失效性能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于2018获国家自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3年和2007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类)一等奖两项,2002年和2006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主持完成四项国家自然基金和多项国防预研研究等项目,在国际国内刊物和会议上共发表论文150余篇(第一作者90余篇),其中SCI收录110余篇(第一作者80余篇),EI收录110余篇(第一作者70余篇),论文被他人SCI论文引用达400余次,其中一篇文章(Int. J. Solids Struct., 2004,41:4407-4422.)获Most Cited Articles奖(2004年度至2008年度),并于2014年至2019年连续六次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材料力学领域)。

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力学与材料学的交叉,重在综合知识体系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鲜明的航天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1)在基础专业课重视对力学和数学基础知识的培养,在专业课设置兼顾复合材料和力学两个方面;(2)大三导师制和多种创新训练课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中重视对学生从结构设计到材料制备、从样件加工到力学性能实验等全过程综合能力的培养。(3)所开设的课程包含多种航天及国防特色课程;学生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多具备航天应用背景;学生的实习和课外创新活动基地多以航天院所为依托。

专业课基础包括:工科试验班专业导论、理论力学A、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理方程、计算方法、电工与电子技术、材料力学A、航天技术概论。专业核心课程有:复合材料导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变形体力学Ⅰ、复合材料力学、航天器结构、智能材料与结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方法、计算力学、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分析测试方法等。

科研实践
近五年科研项目近百项,其中包括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工程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年均科研经费近亿元。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对高新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及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所在学科方向拥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依托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现有实验室和教学面积7600平方米,拥有先进材料制备、测试、分析和评价专用设备1700余台套,总价超过1.7亿元,部分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所有科研设备面向本专业学生开放,通过本科生导师制使学生第一时间进入实验室,接触科研工作,通过参与课题组的科研工作和切身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本学科领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面向本科生开设创新训练课,向学生开放尖端的科研设备,开设大学生创新课题,为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提供技术、设备等资源支持,面向研究生设立了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完成从项目的申请书撰写,到项目评审,再到项目实施并验收答辩,给学生充分的科研空间和经费支配自由,充分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国际交流
专业依托单位是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单位,2人担任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执委。与国内知名院校和研究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建立了深层次的联合培养和交流模式。充分发挥哈工大地域优势,与日方的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大阪大学、千叶大学,俄方的鲍曼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拉沃契金生产科研联合体空间系统设计中心,与斯坦福大学、美国西北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交流与联合培养关系,多人次互访以及联合培养研究生,与日本东京大学联合成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东京大学复合材料联合实验室”。长期聘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首席教授每年定期来为本专业本科学生进行授课和学术交流。为学生的国际交流和留学形成了国际化学术交流网络。

毕业去向
近五年的毕业生中平均85%可保送、考取硕士研究生,并有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等机会,部分学生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境外合作院校包括斯坦福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莱斯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毕业生大部分去向为人才需求旺盛的国防、航天航空、汽车、能源、建筑等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开发与生产工作。
三、就业前景
复合材料与工程
1.复合材料与工程就业前景: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从事高分子材料设计、合成、制备、成型加工、应用、材料性能表征、评价和新材料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这个专业目前就业情况不错,学生就业方向:到化工、轻工、机电、建材、交通、航空航天、高校、研究所、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合成树脂、橡胶、化纤、涂料、粘合剂、复合材料、电绝缘材料、高性能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研制、材料改性、合成、加工、应用、工程设计以及管理开发或教学工作。
2.复合材料与工程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毕业生可以就业于与复合材料相关的汽车、建筑、电机、电子、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信息通讯、轻工、化工等有关企业和公司,担任工程研究人员、工程师和营销管理人员,从事设计、研发、分析、生产、测试、评价、营销、管理等工作;或在商检、海关、质检和外贸等部门从事产品质量和材料检验分析工作;也可以在高等院校、研究设计院所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中专 2022-11-03 18:13

相关问答

  • 中专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和智能建造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楼

    哈尔滨工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和智能建造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储能科学与工程和智能建造在黑龙江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储能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和智能建造就业前景,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和智能建造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储能科学与工程和智能建造这二个专

  • 中专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感知工程和复合材料与工程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2楼

    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感知工程和复合材料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智能感知工程和复合材料与工程在黑龙江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智能感知工程就业前景和复合材料与工程就业前景,智能感知工程专业介绍和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智能感知工程和复

  • 中专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制造工程和复合材料与工程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3楼

    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制造工程和复合材料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智能制造工程和复合材料与工程在黑龙江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智能制造工程就业前景和复合材料与工程就业前景,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介绍和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智能制造工程和复

  • 中专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体育工程和复合材料与工程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4楼

    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体育工程和复合材料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智能体育工程和复合材料与工程在黑龙江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智能体育工程就业前景和复合材料与工程就业前景,智能体育工程专业介绍和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智能体育工程和复

  • 中专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5楼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复合材料与工程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在黑龙江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复合材料与工程就业前景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就业前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

  • 中专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和智能装备与系统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6楼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和智能装备与系统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复合材料与工程和智能装备与系统在黑龙江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复合材料与工程就业前景和智能装备与系统就业前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和智能装备与系统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复合材料

  • 中专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和人工智能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7楼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和人工智能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复合材料与工程和人工智能在黑龙江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复合材料与工程就业前景和人工智能就业前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和人工智能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复合材料与工程和人工智能这二个专

  • 中专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材料与结构和复合材料与工程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8楼

    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材料与结构和复合材料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智能材料与结构和复合材料与工程在黑龙江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智能材料与结构就业前景和复合材料与工程就业前景,智能材料与结构专业介绍和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智能材料

  • 中专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和智慧建筑与建造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9楼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和智慧建筑与建造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复合材料与工程和智慧建筑与建造在黑龙江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复合材料与工程就业前景和智慧建筑与建造就业前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和智慧建筑与建造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复合材料

  • 中专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和智能建造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0楼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和智能建造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复合材料与工程和智能建造在黑龙江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复合材料与工程就业前景和智能建造就业前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和智能建造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复合材料与工程和智能建造这二个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