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解决问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建录取分数线2017,2017哈尔滨工大福建分数线

技校网 更新时间:2023-03-17 00:40:09 解决时间:2022-11-04 20:31

满意答案

201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建省招生专业:机械类、环境工程、机械类(2)、软件工程、自动化类、社会学类、仪器类、经济学、电子信息类(2)、能源动力类、法学、经济管理试验班、化学类、自动化、土木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计算机类、计算机类(2)、工科试验班、电子信息类(3)、经济管理试验班、建筑学、经济学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经济学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材料科学与工程(2)、英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电子信息类、交通运输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能源化学工程等36个专业。201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建省录取分数线(供大家参考,如有与官方不一致,请以官方为准)
一、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建省录取分数线(2017)
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高分最低分最低排名省控线
理科本科一批普通类-5802412441
二、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建省招生计划(2017)
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学制人数
经济管理试验班理科本科一批普通类-3
工科试验班-2
经济学类-2
化学类-2
机械类-2
机械类(2)-6
仪器类-3
能源动力类-6
电子信息类-5
电子信息类(2)-3
电子信息类(3)-4
自动化类-3
计算机类-2
计算机类(2)-4
土木类-5
交通运输类-4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5
经济学-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2
材料科学与工程-5
材料科学与工程(2)-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
自动化-2
软件工程-2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3
能源化学工程-4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2
环境工程-2
建筑学-2
城乡规划-2
经济管理试验班文科本科一批普通类-1
经济学类-1
法学-1
社会学类-1
英语-1
三、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建省各专业分数线(2017)
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排名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含: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理科本科一批普通类5802412
电子信息类(含通信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遥感5802412
材料科学与工程5812350
机械类5812350
材料科学与工程(招考方向:深圳市就读)5812350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5812350
电子信息类(含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5822287
土木类5822287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5822287
软件工程5832196
仪器类583219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5842131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5842131
土木类(招考方向:深圳市就读)5842131
机械类(招考方向:深圳市就读)5842131
建筑学5852072
自动化类5862004
经济学(招考方向:深圳市就读)5871927
环境工程(招考方向:深圳市就读)5871927
电子信息类(招考方向:深圳市就读)5881866
工科试验班(含:工程力学、复合材料与工程)5891798
自动化(招考方向:深圳市就读)5911684
计算机类(招考方向:深圳市就读)5941515
计算机类5941515
四、部分专业介绍
航空航天类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咨询电话:0451-86413459)

专业剖析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以航天器、导弹、运载火箭为研究对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防事业,为国家航天、航空和兵器等领域培养具备多维知识体系、复杂工程实践能力、前沿科技创新意识和全球化视野的总体设计人才。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航天、国防事业,本专业人才需求逐年增加,薪资待遇丰厚,工作前景良好,发展空间较大。无论你想报效国防事业还是投身科研工作,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都将是不错的选择。

专业特色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所依托的学科曾获批国内首个空间飞行器设计博士点,是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和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四。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防重点专业、黑龙江和工信部重点专业,入选“卓越工程师”计划,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拥有一支以院士为领军人物,以国内航空、航天领域著名学者为学术带头人,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高水平团队建设平台,能够满足本科专业教学需求;专业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教学仪器和设备,建立了国内高校唯一的微小型航天器设计、研制、集成、测试与试验环境,具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高水平教学、实践平台。专业教师已成功研制并发射了“快舟一号”、“快舟二号”、“吉林一号”等小卫星,2018年,专业研制的“龙江二号” 微小型月球探测器成功实施了月球探测任务,为全球首个高校独立研发的环月飞行探测器。

培养目标

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驱动”的教育理念,力求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牢记使命、追求卓越,拥有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多学科知识体系结构,能够解决国防、航空和航天等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胜任跨学科、跨行业沟通协作,能够引领飞行器设计领域未来发展的杰出人才。

专业的培养特色为:以航天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工作,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使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及实验室建设再上新台阶,为高素质航天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优越的教学保障条件。突出航天及国防特色,拓宽科研领域,跟踪学科前沿,出高水平、标志性科研成果。通过科研进一步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学科专业整体实力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

[1] 依托科研优势,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从第一学期至第七学期均开设创新训练课程,有20余门创新训练课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提高团队意识和科研素质。本学科95%以上的毕业设计课题都来自于指导教师的科研实际课题,使学生能紧密结合科研工作,长见识、练才能,对实际工作有所认识、有所思索,造就了哈工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的特点。

[2] 立足航天与国防,形成鲜明的航天、国防特色

本专业从创办之始,就立足航天与国防,形成鲜明的航天国防特色,学生培养一直定位于为国防及航空航天等科研生产单位输送专业人才。

师资力量

专业拥有一支以曹喜滨院士为领军人物,以国内航空、航天领域著名学者为学术带头人,以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体系,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能够满足本科专业教学需求的师资队伍专业。现有专任教师60余人,其中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90%以上。本专业还聘任多名境外及校外兼职博导,他们均是海外和国内的著名专家,特别是我国著名火箭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余梦伦研究员被聘为本专业双跨院士,大大提升了本专业影响力和师资队伍水平。

作为学科学术带头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均投身教学第一线,承担着课程教学、实验项目开发、教材编写、毕业论文指导、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等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和积极作用。

本学科制定了后续五年的师资队伍发展规划,确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总方针,即稳定现有师资队伍,不断补充高素质人才,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通过几年的建设,已形成高水平教学团队,专业的知名教师包括:

曹喜滨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工大副校长。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和总装备部授予863计划十五周年做出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被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现担任国家863领域专家组成员,总装备部卫星专业技术组成员;多颗卫星型号总师,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以曹喜滨教授为带头人的微小型航天器系统技术研究团队2005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崔乃刚教授,担任教育部航空航天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航空学报》、《宇航学报》、《弹道学报》等期刊编委,省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某重点武器型号副总师,国防基础科研先进设计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军科委防空反导专业组专家,还被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带头人和教学名师。他本人承担了大量的本科教学工作,为本专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崔乃刚教授为带头人的航天主干课程教学团队2010年被批准为哈工大优秀教学团队。曾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各一项。

课程体系

学生前两年主要侧重于通识教育,打牢数理、力学、电学和控制等专业基础;后两年凸显个性发展,通过分方向培养、模块化课程设置、自主化选课以及强化实践环节等满足不同学生需求。依托紫丁香创新工场等教学实践平台综合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工程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目前,学生已多次在国家级和世界级飞行器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由学生自主设计的“紫丁香”二号小卫星已于2015年成功发射。

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力学B、材料力学A、自动控制原理B、电工技术B、电子技术B、机械设计基础A等。

专业核心课程:航天技术概论、飞行器结构力学、航天器轨道动力学、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导弹飞行力学、远程火箭弹道学及制导方法、导弹及运载火箭总体设计、航天器总体设计等。

特色课程

由外籍教授兼职开设全英文课程“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设计”1门,为开阔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交流的水平奠定基础;邀请航天专家开设的讲座课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造就行业领军人物创造条件。

科研实践

本专业科研实力雄厚,专业教师重视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理论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研究方向与国家导弹及航天领域发展规划密切吻合,承担了一大批与国家航空航天及兵器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近五年年均科研经费达到亿元。这些项目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装备部装备预先研究计划、国防预研项目、民用航天项目、各军兵种预研项目,参与了载人航天等多项重大工程项目,与航天航空及兵器等科研生产单位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协作关系,承担了大量的横向科研课题,涵盖了航天领域从基础研究、预先研究到型号研制不同层面的前沿问题,全面提升了本学科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我国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本专业教师负责研制的“试验卫星一号”是我国第一颗由高等学校自主研制并承担国家任务的的小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航天新技术演示验证卫星、国际上第一颗实现在轨飞行的三线阵立体测绘卫星,于2004年发射成功。该项目入选2004年度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本学科研制的第二颗新技术试验卫星也于2009年发射,2012年圆满完成在轨任务,目前仍超期在轨执行任务。该项成果入选了2012年度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由本专业教师研制的“XX一号”、“XX二号”飞行器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发射,圆满完成在轨任务。该飞行器为新概念飞行器,引起了国内外航天界的广泛关注。完全由本专业学生自主设计和研发的“紫丁香二号”小卫星于2015年发射成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由本专业教师任总师的“吉林1号”卫星也于2015年成功发射,具备了商用卫星的研发能力。2018年,专业教师研制的“龙江二号” 微小型月球探测器成功实施了月球探测任务,为全球首个高校独立研发的环月飞行探测器。成近五年来,本学科教师共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编写专著和教材10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84篇、被EI检索325篇。

本专业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专业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教学仪器和设备,建立了国内高校唯一的微小型航天器设计、研制、集成、测试与试验环境,具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高水平教学、实践平台。专业与加拿大约克大学成立了航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聘请加拿大约克大学陕晋军教授为合约教授,聘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深空探测领域首席科学家法库教授担任本专业首席国际学术带头人。建有设施一流、展品丰富、国内高校展品中规模最大的航天馆。

国际交流

本专业与俄罗斯著名航空航天高校联系紧密,每年招收部分5年制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可获俄罗斯高校工学学位及哈工大工学和文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还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瑞士、以色列等国的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有着稳定的科研、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学生可在本、硕、博期间赴国外、参加国际会议、进行短期项目交流和课程学习及一年以上联合培养等,优秀学生可获学校及国家经费资助。

毕业去向

专业近5年平均就业率95%左右,每年一般有65%以上的学生保送和考取了硕士研究生,部分学生还获得出国继续深造的机会。

国内深造院校:清华、我校

境外深造院校:麻省理工学院、加拿大约克大学、俄罗斯萨马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

就业单位:国内著名的航天、航空及兵器等科研生产单位

知名校友:

上世纪60年代毕业生中培养出了一批以载人运载火箭总师刘竹生院士为代表的知名校友,十多人担任国家重点型号总师和总指挥,多人担任航天科研单位重要领导职务。上世纪90年代后培养的毕业生中大部分已经成为航天航空科研生产单位的业务骨干,在国防及航天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十多人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或任型号总师、副总师等。
土木类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专业历史沿革及专业声誉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前身是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该专业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哈工大的卫生工程专业,1952年哈工大正式成立供热、供燃气与通风工程五年制本科专业;1952年至1957年,学校为该专业聘请前苏联专家来校任教,指导创办专业,并培养师资队伍,1957年引进早期在德国留学回国的徐邦裕教授(当时在全国设置有供热与通风专业的老八所高校中,该专业仅有两名教授),增强了师资队伍,这期间专业完全参照前苏联模式建设,1958年开始探索如何结合国情办专业。到1959年,该专业有2名留苏副博士回国任教,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同年,在哈工大土木系的基础上成立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该专业已发展成原哈建工学院3个支柱专业之一。是全国培养暖通、燃气专业人才的摇篮,为国内多所重点高校相关学科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本专业对促进我国该专业的发展、为培养我国第一代该专业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后,该专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81年,该专业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首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该专业所在的土木工程学科建成博士后流动站,可接收博士后研究工作人员。至此,该专业形成了本科(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目前已累计毕业本科生4600余名,硕士研究生1000余名,博士研究生110名,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3名。1998年,我校增加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建成了符合国家新专业目录要求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并于1999年成为建设部重点学科,暖通空调实验室成为建设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2010年在学校实施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建设,2011年我国大学专业评价中我校该专业排名第一(A++)。2012年,基于国际和国内能源与环境发展迫切需要,按国家专业目录要求,本专业名称改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进一步扩大了专业的内涵。该专业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办学规模最大(本科、硕士及博士生数量最多)、办学层次最高、实验室规模大(实验室面积约4000m2)。该专业拥有本科(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整套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内唯一在区域供热、空调制冷、燃气输配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科。该专业以优异成绩通过了2002年建设部组织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首批教育评估,毕业生在申请参加注册公用设备师考试时将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

实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具体实施办法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单独招生,不涉及分专业,但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可分为建筑环境方向和建筑能源(城市燃气)方向,自由选择,从培养方案上看,二者核心课程基本相同,基本没有大的差别。

1、专业介绍

1)专业剖析、方向及优势

人的一生9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健康舒适,也与劳动生产效率密切相关;服务于工业生产和生物医疗的室内环境则对保障产品质量和成品率以及术后康复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专业致力于解决民用、工业生产、医疗、交通、航天、国防等领域的室内环境问题,通过采用一系列设备及系统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热湿环境、空气质量环境等。同时,要科学合理的使用能源(传统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以较小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满足环境要求,由此,还涉及到相关设备及系统的运行调节、自动控制、节能控制等。本专业是涉及国计民生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健康、能源、环境等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内容。本专业含有建筑环境和城市燃气两个方向,大学第六学期分方向,学生自由选择。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前身是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1952年哈工大在我国率先成立供热、供燃气与通风工程五年制本科专业;1981年,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首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拥有本科(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整套人才培养体系,所对应的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国内唯一在区域供热、空调制冷、燃气输配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科,我校一直是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主任或副主任单位,且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燃气方向教学指导小组组长单位。累计培养本科生50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国内多所重点高校该专业的创建人、学科带头人均毕业于我校。本专业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具备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管理、设备研发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本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和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拥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该专业以优异成绩通过了2002年建设部组织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首批教育评估,毕业生在申请参加注册公用设备师考试时将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

专业坚持创新教育是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宗旨,以教学为核心,以科研促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成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和本科教育的平台;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主要从事城市供热、城市燃气输配、建筑采暖通风、空调制冷、建筑节能、能源管理、城市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等方向工作,是我国节能减排急需专业,就业很好!

2)本专业发展前景及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能源消耗量也急剧增加,2000-2014年,中国能耗年均增长8.1%,约为世界能耗年均增长率的3.5倍。中国既有建筑总面积约为500亿m2,建筑能耗占中国社会能源总消耗量近三成,且随着新建建筑的增加,南方传统非采暖地区采暖用户的增多、区域供冷的加大,呈不断上升趋势。由于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约占70%,因此,矿物能源的使用产生大量污染物(CO2、SO2、NOx、粉尘等),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频发的雾霾便是最直接的体现。北方采暖地区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同纬度发达国家的2-3倍,对城市PM2.5的贡献率约为33%。从全球范围来看,城市占全球碳排放70%,消耗全球70%的能源,其中一半的能源用于供暖和制冷。因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等列为重点领域中优先发展的主体;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绿色成为下一阶段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建筑能源体系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由此,确保建筑能源高效利用及安全和低能耗建筑环境营造及其质量,以较低能耗、较少的排放创造舒适的建筑环境和城市环境,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为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学科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国内外节能减排与智慧城市发展需求日益增强,供热专业方向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供热燃煤污染已成为北方地区严重雾霾的重要成因。环保部监测显示,供暖季,全国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均比全年平均浓度高20%左右。供热系统作为北方城市能源综合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系统能源梯级利用效率,优化系统运行策略,在高可靠性前提下实现智能化供热是当前国际普遍认同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层面的重要需求。另外,随着人们对热舒适性要求的提升,夏热冬冷地区的供热需求日益增强,未来供热方向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北方寒冷地区,专业覆盖面与技术需求进一步加大。

b)天然气应用前景广阔,专业缺口巨大;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区域能源系统应用已成为未来国家与国际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从2000年的245亿Nm3增至2013年的1676亿Nm3,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2%升至5.9%。根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比重占一次能源消费10%以上,相当于3600亿Nm3,发展前景广阔。但我国天然气发展面临巨大的专业技术、理论和行业管理的缺口,在对燃气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全国高校仅有十几所院校能够培养燃气方向毕业生,社会需求在5-10倍之间,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短缺。

2014年《大气污染行动计划》要求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加大天然气气供应,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式。2015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城市区域能源:充分激发能源效率和新能源的潜力》报告指出:现代化区域能源体系将是降低能源需求的关键,到2050年,区域能源体系转型将能贡献减排目标的60%,节省一次能源消耗达50%。因此,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区域能源系统的低碳可持续城市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中之重。

c)低能耗可持续建筑环境营造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人的一生有80%的时间是在建筑物内度过的,建筑物室内微环境空气质量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工作质量,甚至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微环境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尽管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开展30余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提升,节能效果显著。然而,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建筑节能的发展,特别是欧美各国先后提出净零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发展目标,我们的差距较大:美国能源部《建筑技术项目2008-2012规划》中提出,建筑节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零能耗住宅”在2020年市场可行,“零能耗建筑”在2025年商业化。2007年12月,美国通过《能源安全与独立法案》,到2030年,所有新建公共建筑达到净零能耗状态;到2040年,50%的公共建筑达到零能耗。欧盟于2010年7月9日发布的《建筑能效指令》(修订版)在2020年12月31日前,所有新建建筑达到“近零能耗建筑”。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更新观念、创新实践,迎头赶上,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是我国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我国未来15年的目标是,30%新建建筑达到超低能耗,30%建筑能耗由可再生能源提供,30%既有建筑改造成超低能耗。此外,近年来由装修装饰材料及施工过程质量问题,致使多种化学物质进入室内环境,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因此,超低能耗可持续建筑的发展将引领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的新方向。

d)绿色发展理念需要建筑环境和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供热供燃及空调工程专业(2012年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自成立以来,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在标准排名研究院基于国内高校506个本科专业就业数据制作的《2015年本科专业毕业生薪酬排行榜》中,哈尔滨仅三所大学六个专业进入薪酬百强榜单,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建筑环境和能源应用专业位列其中。国家新常态下,绿色是社会永续发展的主题,建筑对雾霾的贡献和对能源的消耗占到全社会的1/3,因此,建筑环境和能源应用专业未来将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社会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好,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综上,无论是从国家需求、国际发展趋势还是毕业生就业方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毕业生会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和美好的就业前景。

2、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具备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以及建筑设施智能化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管理、设备研发、产品营销等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知识、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公司、设备制造企业、管理部门等从事规划、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应用人才,满足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的教学评估要求,并为进一步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打下牢固的基础。

具体培养要求如下:

培养的学生应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要求的通识知识、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学习的本专业知识领域包括:热科学原理和方法;力学原理和方法;机械原理与控制;电学与智能化控制;建筑领域相关基础;能源应用技术;工程管理与经济;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等。接受建筑环境与能源供给系统的工程规划与设计、设备开发与使用、施工组织与安装、系统运行调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的规划、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具有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领域工作所需要的相关数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技术、经济管理常识;

掌握扎实的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理论提出解决工程应用的技术方案的能力,并具有解决一般专业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有能够参与生成及运行系统的设计以及系统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能够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

具有建筑环境控制、能源供给及节能技术工程中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了解有关专业的政策、法律及法规和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2)专业教学、培养方面的特色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专业的具体情况,把素质教育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种途径。随着人才的市场化,随着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要求的变化,我们及时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方法,我们的学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我专业分暖通空调和燃气两个专业方向。其特色是口径宽、实用性强,涵盖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各个领域。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有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有一定影响的优势专业,是国内唯一在区域供热、空调制冷、燃气输配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科。在制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时,充分考虑教育的总体改革思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符合院系定位,体现院系的特色;培养方案各环节和课程体系设置合理,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确保学生基础扎实,有充分的发展潜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使其能全面发展。调整后的教学计划中,公共课、自然科学基础课学时占总学时的50%左右。

(2)为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各专业分别建立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统一平台,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向各个专业方向发展。如根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计划中,前五个学期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采用统一平台,从第六学期开始分为暖通空调方向和燃气方向,每个方向设置了不同的限选课。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为加强学生的外语能力,在公共外语教学的基础上,确定了一些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展社会实践及第二课堂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鼓励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和动手能力,加强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总计为40周。变以前的单个课程设计为系列课程设计,使课程设计的目的性更强,可以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训练;增加了实验课程的学时。

(5)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本科教学中。教学计划中增加选修课和讲座的设置,开设了20多门专业任选课和一些前瞻性的讲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6)加强本科生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专业已于丹麦技术大学实行本科生互访,每年夏双方均派遣学生对方实习,既扩大了国际视野,有增加了实践经验。

3、师资情况:知名学者、学术带头人

本专业注重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本学科在职人数已达到30名(不含实验人员),其中教授11名(其中博导9名),副教授15名;博士学位26名;有国外学习经历16名;50岁以下博士化率100%;,1人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名师”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带头人1人,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1名;拥有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各1名。

姚杨:1963年10月生,教授、博导,工学博士。现任全国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制冷学会空调热泵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制冷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制冷学会理事;建筑热能通风空调、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等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热泵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暖通空调系统仿真与节能控制等。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项,目前正在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近5年发表相关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EI收录50篇。出版教材及专著6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项,其中25项已授权。“双级耦合热泵供暖的应用基础研究和系统创新”项目(NO50278021)获2006年度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奖——进步奖(三等)。

赵加宁:1956年3月生,教授、博导,工学博士。主要学术兼职为中国制冷学会理事,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室内环境及其控制方法,暖通空调系统的优化集成与节能技术等,集中供热技术及设备研究,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主持或参加完成了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参与编写教材和论著2部,获国家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论文他引100余次。

焦文玲:1962年6月生,教授、博导,工学博士。现任全国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城镇燃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燃气学会委员,《煤气与热力》、《城市煤气》杂志编委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燃气热能供应可靠性保障技术,能源利用等。包括天然气输配气系统可靠性与调峰储气优化配置和调度研究、燃料燃烧排放和危化气体泄露的大气监控与扩散数值模拟研究以及能源低碳化利用的研究等。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等,参编著作2部,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4、课程体系:特色课程

本专两个方向共有的主要课程有:工科数学分析,代数与几何,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暖通空调、供热工程、燃气输配、建筑环境与能量系统测试、锅炉房工艺与设备。

建筑环境方向还有:建筑设备与能源系统自动化、空调冷源;

建筑能源(城市燃气)方向还有:化工原理、燃气气源、燃气燃烧。

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如下:

5、科研实践

教师的主要优势研究方向为供热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热泵技术、燃气输配技术、暖通空调技术、区域能源、建筑微气候等。供热技术研究涵盖供热系统优化与节能技术、大型供热系统可靠性、供热系统信息化,该项研究在国内起步最早,并一直处于我国同类专业的领先地位。20世纪80年代,率先建成了我国最早的供热系统节能示范小区。已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市政公用业务管理系统”、“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供热系统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仅有的2项,为国高效安全供热工程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专业热泵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国内最早开开展热能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近五年来,本专业在空气源热泵、土壤源热泵、水源热泵研究方面已完成国家自然基金7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在低品位能的能源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涵盖北方地区建筑节能技术、建筑能耗测试与评价、建筑节能综合技术、建筑环境控制技术等,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建筑节能技术方向的研究,国内自己培养的第一位本学科博士就从事该研究方向。完成了全国第一个节能30℅示范小区的建筑节能研究与实验工作,为从根本上降低建筑能耗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我校燃气方向在国内最早成立,主编了《燃气输配》等教材。主要从事燃气管网优化设计方法及可靠性,城市用气负荷预测技术,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注采模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城市燃气管网的铺设和安全运行,提供了理论支撑依据。以上优势研究方向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占有领先地位,同国家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重大需求相吻合,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各类资助项目等136项,比“十一五”期间增加19%,累计科研经费为6795.7万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14%;发表学术论文498篇,EI检索240余篇,SCI检索46篇,参编标准13部,论文总数与“十一五”期间基本相当;且发表多篇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其中供热技术、燃气输配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热泵技术4个优势研究方向国内领先。

6、学生国际交流、留学项目

本专业重视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将其视为了解国际最新学术动态、交流吸收新的学术思想、扩大我专业对外学术影响的重要手段。目前,本专业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德克萨斯大学、乔治亚理工学院、国家标准研究院、法国里昂国家应用科学学院、德国埃森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北海道大学、俄罗斯远东工业大学、莫斯科动力大学、莫斯科建筑大学、丹麦技术大学等10余个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包括互派访问学者、组织双边学术交流、进行科研合作、互相培养研究生等。近5年,有20余人次出席国际会议宣读论文,10人次出国进修半年以上,20余人人次出国短期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考察。优秀本科生有机会去丹麦交流实习。

我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技术学院、建筑环境学院签订了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计划,我校录取的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学科(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研究生在取得雅思或托福相应考试成绩的条件下可以申请同时攻读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诺丁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在两年学习时间内(其间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六个月)取得两校硕士学位。

7、本科毕业去向:国内、境外深造院校、就业单位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去向可归纳为三大类:

一、直接就业,此类学生所占比例约为60%。就业范围为:国内大中城市的大专院校、设计院、合资企业、政府职能部门(公务员)、施工企业;就业率98%。

二、直接保送本校硕士研究生或推荐到外校攻读硕士研究生,此类学生所占比例为25%左右,根据本科前六学期成绩综合排名确定。

三、考研或出国读研,此类学生所占比例为20%,且境外读研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多。

历年统计毕业一次就业率大于95%,用人单位在全国诸多院校同专业中优先录取我校毕业生,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受到好评,“工作踏实”、“进入角色快”、“业务能力强”是我专业毕业生的特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学校专业课教学十分满意。

8、权威推荐

知名校友:

吴元炜:1951进入哈工大学习,1957年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主持开拓城市集中供热、建筑节能、空调设备检测、标准化等方面工作;目前“吴元炜奖”是暖通空调行业的最高荣誉奖。

李猷嘉: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哈工大研究生毕业,是我国第一批城市燃气供应专业研究生。曾任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燃气分科学会理事长、国际燃气联盟(IGU)理事、现任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

学长推荐: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直营总部暖通总工程师满孝新:哈工大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厚重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完善的专业平台,给予我们丰富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使我们拥有长足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美好的未来。

学长寄语

英国雷丁大学助理教授,2003届建环本科毕业生罗志文:走出去,融汇百家之长;重细节,彰显功夫到家;

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届建环本科毕业生王伟:拥有众多一流学科的一流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哈工大人的气质,这里同样是你实现梦想的起点!

材料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1、专业剖析、专业方向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到日常生活,大到交通工具、医疗器械、工程建筑、信息通讯、航天航空,处处都有材料科学的身影。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具备材料设计、制备、性能分析与控制以及材料应用等方面专业知识,在本专业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生产开发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广泛。专业方向包括:材料学、材料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在大一夏季学期,根据学生的兴趣,并按照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双向选择进行专业方向分流。

2、专业优势/人才培养/科研实践

专业优势: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我国最早的“金属学、热处理及热处理车间设备专业”。自专业诞生至今,本着“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的校训,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热处理教育的发源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材料和热处理专业人才。历经六十余年的发展,在秉承了材料热处理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拓宽到新材料的设计、研制与应用,已成为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中综合实力最强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科学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人才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防和社会急需的各种材料与器件基础理论、制备、评价及应用,形成了应用背景明确、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并重,以工为本、理工结合为特色,形成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本科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从入学到毕业贯穿着企业实习、课程设计、国际课堂、社会实践等多个实践环节,综合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

3、本科生就业去向、就业单位、境外深造学校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超过60%保送、考取硕士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就业学生中超过65%在国际知名企业、国企或各类科研院所工作,学生重点就业单位包括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一汽集团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华为公司、中兴公司、新加坡联华电子、宝洁公司等。

学生出国深造的院校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马里兰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

4、知名校友

蔡其巩:钢铁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  玉: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  敏: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姚力军:宁波江丰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中组部千人计划

5、联系方式

材料学方向(咨询电话:0451-86413921)

材料物理专业方向(咨询电话:0451-86418647)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咨询电话:0451-86418745)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环境工程是我国首批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专业,先后三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环境科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获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建设计划,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环境生态工程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新兴专业方向,致力于培养具备宏观的环境生态技术经济决策以及微观的环境生态技术集成与资源整合的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国家首批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教育部环境领域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专业大类依托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 ( 北方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着力培养具备从事水污染控制及水资源保护、大气污染 控制技术、废物资源化及减废技术、环境生态工程、环境生物技术、环境检测技术与应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向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
哈尔滨工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外国语学院 英语专业

专业剖析

英语专业198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专业名称为“科技英语”。1996年获得“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授予权,2005年获得“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授予权,2010年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硕士点和翻译专业硕士点。2008年在全国英语专业评估中获得优秀,2011年获批省重点专业,荣获学校“教学先进单位”称号。英语专业每年招生约40人,文理兼招:文科学生主修英语学位,有机会选修双学位;理科学生主修英语学位,辅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位(4+1学习年限),实行过程淘汰机制。

专业特色

英语专业在省内同类学校中历史最长,在全国1000多个英语专业中排名在50-100之间,在黑龙江省同类专业中实力突出,在师资、课程建设、学生质量与能力培养方面成绩显著。英语专业坚持走多元化人才培养道路,形成了依托理工科优势,以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辅修学位培养为特色的高端复合型创新科技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目标体现文理分类原则;课程设置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遵循“语言文化一体化”模式。

培养目标

英语专业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优良,语言基本功扎实,掌握系统的语言、文学、文化知识,思维能力成熟,具有国际视野,了解相关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能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外事、经贸、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英语人才。英语专业的人才应该掌握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英语语言知识、英语文学知识、英语国家社会、历史与文化知识和相关中国文化知识;应该具有语言综合使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语言特点及规律性的认知与探究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用英语介绍和宣传汉语语言及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能力。

师资力量

本专业有教师29人,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担任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团体常务理事等职务5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带头人2人;省级教学新秀2人,校级教学新秀3人;校级教学能手2人;教授7人、副教授12人;硕导13人,兼职博导1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博士后1人;有国外留学经历25人;常年聘请外教3-4人。

课程体系

学生的课程包括两大类,通识教育类和专业教育类。通识教育类包括公共基础课、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文化素质教育课。专业教育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文学、文化、语言学、翻译方向)、个性化发展课程、实习、毕业论文。

特色课程

每年夏季学期英语专业聘请国内外高校著名专家和学者开设特色课程,近四年开设的课程包括文化话语研究、西方历史文化简介、全球化及其影响、澳大利亚文化与文学简介、跨文化交际研究、修辞批评、英语学习中的英国文化及批判性思维等。

科研实践 

英语专业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丰厚,4门课程获省级、校级精品(优秀)课程。近五年教师在外语类CSSCI检索期刊和其它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5篇,教研论文13篇;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级科研项目7项,参与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省级科研奖项11项;出版专著4本;主编专业教材4本。近十年教师主持省级改革项目11项,主持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3项,获得省级本科教学成果奖12项。

国际交流教学

英语专业与美国多而特学院和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本科生赴对方高校交换学习。此外,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国际交流平台,申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石溪分校、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学校的访学项目,申请丹麦奥胡斯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等学校的暑期项目,还有机会去国内的C9高校和港澳台高校进行交换学习。

毕业去向

英语专业每年读研深造和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大约占应届毕业生的30%,其余学生直接就业,本科生就业单位主要为国营大中型企业和教育研究机构等。

国内深造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学校。

境外深造院校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就业单位

海尔集团、深圳傲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北京五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财行者公司、深圳学而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宁波敏实汽车公司、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和机构。

权威推荐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傅利教授:

依托哈工大享誉国内外的理工科办学优势,依靠外国语学院优良的师资队伍,英语专业根据文、理兼招的实际情况,在国内率先践行英语语言文学和英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辅修学位分类培养、分层卓越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走在了全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前沿。从哈工大走出去的优秀英语人才遍布世界各地,已然桑梓成荫,桃李天下。英语专业教师欢迎各地莘莘学子选择英语系学习英语,共享哈工大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共创英语专业的美好未来。    

知名校友

胡开宝,1991年毕业于外语系研究生班,后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钟书能,1988年毕业于外语系研究生班,后获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学位,二级教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外国学院院长,国家级精品课程《翻译技巧》主持人。

范文芳,1990年毕业于外语系研究生班,后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第一批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荔,1988级本科生,现任瑞典沃尔沃集团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亚太区人力资源部副总裁。

王陆,1991级本科生,后获得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曾任职于环球雅思、新东方学校,现为北京学为贵教育集团副总裁,人称“妙语连珠”雅思王。

暴丽颖,1991级本科生,2001级硕士生,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引进人才、教授、教授委员会成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

张重科,1992级本科生,现任天途路业集团常务副总裁、南通威而多特种车辆制造公司总经理、路库网络总经理。

    学长寄语

李学颖,2013年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2015年获得硕士学位,目前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学。

让哈工大的深沉赋予我们坚定的灵魂,了解自己扎根于哪里;让外国语的多元赋予我们广袤的灵魂,知道自己要走向何处。

 

咨询电话:0451-86414518

自动化类 自动化
哈尔滨工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学科:工学   门类:电气信息类   专业名称:自动化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2.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等;   3.较好地掌握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4.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   5.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过程工程基础、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分析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训练、电子工艺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一般安排在夏季学期。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建筑类 建筑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五年

建筑学专业(咨询电话:0451-86281096)

专业剖析

建筑学与人类栖居环境密切相关,横跨工程技术与人文艺术,涉及理、工、文、艺诸多领域,研究、设计及建造建筑与环境,被誉为人居环境设计领域的龙头专业。专业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主干,辅以理论类与技术类课程,以及若干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具备建筑设计核心能力,具有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未来建筑师。本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大,就业面宽广,学生毕业后可任职于设计机构、地产企业、国家机关、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等从事设计、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

专业特色

专业由中俄联合创建于1920年,是我国最早的土木建筑学科之一,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等并称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建筑“老八校”。专业现为省重点专业;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连续四次以优秀级通过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195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拥有全国首批设立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学科下设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设计及其理论和室内设计及其理论五个二级学科。

专业拥有一支优秀的学科团队。以哈雄文、梅季魁、侯幼彬、郭恩章等为代表的老一代建筑教育专家奠定了哈工大建筑教育的基石;以梅洪元、康健、刘德明、孙澄等领军的新一代学术团队,实现了新时期的跨越发展。现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获得者2人。坚持本土化与国际化双重视野下的建筑教育,注重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结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工程实践教育基地,鼓励国际交流与交换,学生设计竞赛、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人才培养效果卓著。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中国建筑教育特别奖1项,中国建筑教育奖1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精品课3门。近5年,学生在国内外建筑竞赛中获奖200余项。已为我国建筑设计单位、科研院所、房地产企业及行政管理等部门培养了数千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我国最主要的建筑类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结合地域特点,形成了以“寒地建筑科学”为特色的学科发展方向。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寒地地域建筑与城市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城市与建筑物理环境、中外建筑史论与遗产保护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坚持国际化办学的传统特色,制订了国际化教育的发展战略。经过多年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探索,整合教育资源,构筑了系统的国际化办学体系,营造了开放互动和知识共享的创新型专业教学模式,形成了多层次的国际化运作机制。打造多种渠道与方式的国际化教学与科研平台,本科期间学生有出国经历(包括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的人数超过50%。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建筑学学科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卓越的综合素质及问题解决能力,具备文化素养与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建筑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策划、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建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表达与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能够综合考量多元因素,解决复杂的建筑设计问题;遵守职业建筑师的道德与规范,理解并履行建筑师的责任,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自主研究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有志于成长为具有卓越素质的工程领军人才与传播行业价值的社会进步推动者。

师资力量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84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34人、讲师19人、师资博士后3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6人,占专职教师总数90.5%;有70%的教师具有出国留学经历。专任教师队伍中,包括共享院士1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包括“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获得者2人,黑龙江省建筑教育研究团队1个,省优秀教师1名,校教学新秀3名。

课程体系

创新性地设立了“面向国际化的建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交叉融合、互为补充的两大类课程体系: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主轴,技术线和人文线为辅的国际化核心课程体系;以全过程的项目学习为主轴,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特色化实践训练体系。

围绕着两大体系,搭建校企联合、多层次的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建设校内外结合、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平台,整合多形式、国际化合作教育资源平台;并实施一系列基于机制改革创新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举措。

该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成果显著;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特色课程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地域建筑的创新情结》,由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梅洪元为首的教师团队组成。

黑龙江省精品课程《建筑设计基础》,是一年级基础能力构建阶段的重要课程。

黑龙江省精品课程《中外建筑史》,是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

国际化特色课程《开放式研究型设计课程》,以教学内容开放、向海外设计院和其他相关专业开放、学生选择开放和考评方式开放为特色,以研究型设计主题贯穿整个课程环节。

“两院一体化”的教育实践课程《建筑师业务实践》,充分利用哈工大建筑学院与哈工大建筑设计研究院一体化下的资源优势,实施“进阶式”实践学习。

科研实践

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基础教学平台;拥有寒地建筑科学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近五年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四十余项,项目合同经费近亿元;多项科学研究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奖;100余项工程实践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包括中国建筑设计奖金奖3项、银奖1项。

国际交流

坚持国际化办学的传统特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芬兰、荷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11个国家及港台地区的40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及建筑教育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逐步形成了联合学位、联合设计、学生交流等多层次的国际合作教学体系。

积极拓展国际化科研平台,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合作建立“哈工大-英国谢菲尔德中英建筑科学海外学术合作基地”、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立“联合可持续都市发展研究中心”、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立“中荷极端气候建造科研中心”等。

国际化办学惠及广泛,有超过50%的本科生通过海外学生交换计划、国际联合设计、外教课程等获得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

毕业去向

本科毕业生就业率100%,其中50%的本科毕业生有机会免试继续攻读博士或硕士研究生;约30%的本科毕业生前往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约20%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单位主要为一线城市大中型设计企业和地产企业等。

国内深造院校: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境外深造院校: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名校。

就业单位:中国建筑设计集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万科地产、中海地产等国内一流建筑企业及大、中城市规划管理部门。

权威推荐:

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国际建筑协会理事:周畅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具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国内本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极高的声誉。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多成为全国顶级设计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的佼佼者。近年来,该专业发展较快,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各方面佳绩频传。在哈工大建筑学专业,你将在顶级的师资团队和一流的教学环境中收获专业知识,扩展国际视野,掌握扎实本领,实现设计师的梦想。  

    

知名校友:孙一民、周畅、刘晓钟

孙一民:1981级建筑学专业,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

周畅:1978级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国际建筑协会理事。

刘晓钟:1980级建筑学专业,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学长推荐:

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导师、中国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景泉:

我热爱我的工作,当我看到我的设计能够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时候,我就会由衷地自豪和欣慰,是母校培养了我,并在学校期间给我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和为人居的建筑环境而奋斗的信念。建筑设计是为了人们创造更美好生活的一项工作和挑战。希望你们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

学长寄语: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硕士、美国DesXY设计事务所执行总建筑师王欣:

激情五年,建筑一生。大学五年的建筑设计学习也正是人生经历构建的开始,伴随着设计能力的提高,也渐渐磨砺出建筑师犀利敏锐的眼力,洞察世事的心力,创新渊博的智力和健硕坚韧的体力。学习建筑设计的魅力在于,可以从一个立体的维度,基于文化的传承,采用前沿的科技,用设计手法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解答。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硕士、荷兰贝尔拉格建筑学院硕士、MAT Office创始合伙人、荷兰注册建筑师荷兰唐康硕:

十八年前的秋天,我在这里开始了我的建筑生涯。如今,作为建筑师的我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建设着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每当回想起那些青涩的时光,我都会感恩母校、怀念在建筑学院读书的日子里美好的曾经;也会自豪于当初的选择和更加坚定着今天的坚持!

土木类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学科:工学   门类:土建类   专业名称:给排水工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水科学和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3.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   4.了解水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土木工程、水利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测量学、水力学与水泵、水处理微生物学、普通化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测量实习、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习、水力学实验、微生物实验、水质分析实验、水处理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中专 2022-11-04 20:31

网友推荐

201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福建各专业录取分数

年份省份高分低分专业2017福建550549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2017福建554549焊接技术与工程2017福建569556自动化2017福建553551测控技术与仪器2017福建56855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17福建561555电子信息类2017福建559559车辆工程2017福建553553交通工程2017福建553552船舶与海洋工程2017福建55655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17福

20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专业录取分数-福建

年份省份招生类别招生专业/大类低分高分平均分2020福建高校专项工科试验班福建理工一批材料科学与工程福建理工一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福建理工一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福建理工一批自动化类福建理工一批电子信息类福建理工一批车辆工程福建理工一批土木工程福建理工一批船舶与海洋工程福建理工一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福建理工一批机器人工程福建理工一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福建理工一批经济管理试验班福建理工一批数学类福建理工

201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分专业录取分数-福建

2019福建专业类别高分平均分低分人数理工统计645625.461685工科试验班(航天与自动化)理工645626.262314工科试验班(计算机与电子通信)理工645634.262723工科试验班(数学物理与光电科学)理工622621.56212工科试验班(智慧人居环境与智能交通)理工630620.161616工科试验班(智能装备)理工634622.361823工科试验班(资源环境与新材料化工)理

201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专业录取分数-福建

年份省份招生类别招生专业/大类低分高分平均分2018福建车辆工程福建船舶与海洋工程福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福建电子信息类福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福建材料科学与工程福建化学工程与工艺福建机械类福建计算机类福建交通工程福建经济管理试验班福建软件工程福建数学类福建土木工程福建自动化类福建工科试验班(环境与生物)福建能源动力类6076040

201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分专业录取分数-福建

2018福建专业类别高分平均分低分人数理工统计659633.362480材料科学与工程理工631629.3626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理工645634.66318电子信息类理工635632.86314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理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理工工科试验班(功能新材料与化工)理工工科试验班(含工程力学、复合材料与工程)理工工科试验班(信息与通信工程)理工636627.662412工科试验班(仪器工程及智能化

201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福建各专业录取分数

年份省份高分低分专业2016福建58258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2016福建581580测控技术与仪器2016福建590590车辆工程2016福建584584船舶与海洋工程2016福建59259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16福建587585电子信息类2016福建590584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2016福建583582焊接技术与工程2016福建603589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16福建595591计算机

相关问答

  • 中专学校

    2018年哈尔滨商业大学在福建录取分数线多少分,2018哈商大福建分数线

    1楼

    2018年哈尔滨商业大学福建省招生专业:财政学、宝石及材料工艺学、旅游管理、法学、生物工程、物联网工程、金融学、药学、印刷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物流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环境工程、会计学、物流管理、包装工程、新闻学

  • 中专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辽宁录取分数线2017,2017哈尔滨工大辽宁分数线

    2楼

    201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辽宁省招生专业:软件工程(前两年学费5500)、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英语、城乡规划(含(五年)、)、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含环境工)、机械类(深圳市就读)、自动化(深圳市就读)、经济管理试验班(含信息管理与)、工科试验班

  • 中专学校

    哈尔滨师范大学福建录取分数线2017,2017哈师大福建分数线

    3楼

    201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福建省招生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日语、汉语言文学等3个专业。201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福建省录取分数线(供大家参考,如有与官方不一致,请以官方为准)哈尔滨师范大学福建省录取分数线(2017)类型批次招生类型

  • 中专学校

    哈尔滨商业大学福建录取分数线2017,2017哈商大福建分数线

    4楼

    2017年哈尔滨商业大学福建省招生专业:烹饪与营养教育、电子信息工程、金融学、新闻学、软件工程、英语、劳动与社会保障、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英语、物流工程、劳动与社会保障、中药学、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社会工作、环境工程、法学、生物工程、财政

  • 中专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建多少分能考上,2022哈尔滨工大福建分数线

    5楼

    202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建省招生专业:工科试验班(校本部理工专业任选,本硕博贯通培养。硕士、博士阶段学制、学费等按学校研究生有关规定执行。包含专业详见学校招生网站,https://zsb..cn/)、工科试验班(包含专业详见

  • 中专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年在福建各专业录取分数线,2021哈尔滨工大福建分数线

    6楼

    202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建省招生专业:工科试验班(智慧人居)(含建筑学、城乡规划、智慧建筑与建造,风景园林、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字媒体技术)、工科试验班(英才本硕博连读)(含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电子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焊接技术与

  • 中专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年福建录取分数线及专业分数线,2020哈尔滨工大福建分数线

    7楼

    20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建省招生专业:经济管理试验班、工科试验班(智慧人居、智能土木与智能交通)(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三个专业学制五年,包含专业详见招生网站)、工科试验班(智能装备)(包含专业详见招生网站)、工科试验班(航天与自动化

  • 中专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在福建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分,2019哈尔滨工大福建分数线

    8楼

    201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建省招生专业:工科试验班(数学物理与光电科学)(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应用物理学、核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试验班(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计算金融、电子商务、工

  • 中专学校

    201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福建录取分数线多少分,2018哈尔滨工大福建分数线

    9楼

    201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建省招生专业:能源动力类、计算机类、建筑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含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空间科学与技术)、经济管理试验班、工科试验班(仪器工程及智能化)、化学类(含:化学、材料化学)、工科试验班

  • 中专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建录取分数线2017,2017哈尔滨工大福建分数线

    10楼

    201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建省招生专业:机械类、环境工程、机械类(2)、软件工程、自动化类、社会学类、仪器类、经济学、电子信息类(2)、能源动力类、法学、经济管理试验班、化学类、自动化、土木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计算机类、计算机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