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解决问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怎么样,好不好?

技校网 更新时间:2022-08-13 07:24:30 解决时间:2022-08-12 17:00

满意答案

一、专业介绍
力学类 工程力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专业剖析

哈工大力学学科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几个力学学科之一。1952年建立全国第一个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教研室,1958年创办工程力学专业,是当时我国工科力学学习前苏联的教学基地。60多年来,该专业已为我国航空航天部门、国防系统、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高校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培养了3000多名高级技术人才,是我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力学与结构强度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本专业强调理工结合、力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国防、航天航空结构工程力学的新理论和方法,开展航天航空与国防领域中服役环境下的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工程力学研究。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航天器结构振动与控制、飞行器结构强度与设计、功能梯度材料设计、非线性动力学、深空探测、空间碎片防护、火箭、卫星、飞船系统关键技术、水下高速兵器设计、机械故障分析与诊断、微纳米结构及力学性能分析与设计、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压电/电磁材料力学性能分析、弹性与波动力学、计算力学等。

专业特色

本专业拥有先进的教学与科研平台,建有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国商发联合创新中心、固体与结构强度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哈工大-东京大学海外联合实验室等。所属学科是哈工大“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大科学工程的重要参研学科。同时,与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等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是全国首批设立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是工信部重点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所依托的力学学科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力学),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力学)全国第一名(与清华北大并列),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力学)位列A类。

本专业具有鲜明的航天航空特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始终瞄准航天航空等工程的新需求和新发展,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力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并加强力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加强解决航天航空工程力学与结构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高水平人才。

本专业强调理工结合、学科交叉,重视将力学与材料、物理、化学、机械等学科的结合,力学是基础学科,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其他众多学科都有重要应用。教学过程中除注重传统力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科交叉新结合点、新方法和新应用等新知识的教授与传播。

培养目标

满足国民经济、国防和航空航天发展需要,培养一批掌握工程力学前沿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力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结构强度与设计专业知识;具备健全人格,良好的综合素质、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对力学、结构与强度问题表达、建模和分析求解的能力;具有本专业必要的设计、计算、实验等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理工结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具备可在航空航天、材料、机械、建筑、能源、动力、交通运输以及国防等工程部门及研究单位从事结构与强度设计、力学性能分析等相关的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

师资力量

专业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有两院院士共2人,国家级高端人才6人,等国内顶尖实力的科研教学队伍。其中孙毅教授先后担任教育部基础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37人。其中正教授15人、副教授13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博士化率达到100%,并几乎都有国外留学经历,部分还有国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

黄文虎,中国工程院院士。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0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1953年毕业留校。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一般力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哈工大理论力学教研室副主任,图书馆副主任,工程数理软科学系副主任,飞行器结构强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人事部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力学组成员,黑龙江省科协名誉主席,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振动工程学报》副主编,《振动与冲击》名誉主编,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兼职教授。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6项。发表论文150 余篇。主编大型工具书《振动与冲击手册》三卷250万字,主编及编著《一般力学(动力学、振动与控制)最新进展》、《多柔性体系统动力学》、《设备故障诊断原理、技术及应用》。先后培养博士生50人及硕士生多人,已获博士学位26人。

陈予恕,中国工程院院士。1963年毕业于前苏联科学院机械所,获副博士学位。曾任天津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委理事,1998年当选为俄罗斯应用科学院外籍院士,目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双聘院士。40余年来完成了重要国家项目20余项,结合机械装备的现代化设计研究,发展了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并应用于大型旋转机械和振动机械的现代设计和故障治理技术,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突出的科技成就和重大的经济效益。为解决机械振动失稳难题创建了分岔理论方法,揭示了解的拓扑结构与系统参数间的联系,发展了非线性振动学科,在国际上受到重视,被称为C-L(陈-Longford)方法,获国家2003年自然科学二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对旋转机械运行中振动故障频发的技术难题,在故障建模和机理分析中,突破了传统线性方法,采用非线性分析技术,搞清故障发生的原因,治愈了七省市18台大型火电机组的重大振动故障,获经济效益4.4亿元;对国产4台20万千瓦励磁机支撑系统进行非线性设计改造,使振动失稳的顽疾得到根治,获教育部进步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建立的共振筛非线性设计技术,用于我国最大的30平方米非线性共振筛研制,同比节能50%、筛分率高20%,获2004年天津市进步一等奖。发表的论著收入SCI、EI共108篇。培养的58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已成为我国工程非线性动力学领域的科技骨干。

孙毅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生。1989年在哈工大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89年-1991年赴法国电力公司研究与发展部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工大航天科学与力学系主任,国家工科力学基地负责人,教育部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力学学科大类专业教学委员会主任。2018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17年入选全国“教学名师”万人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米、损伤与断裂力学,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课题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基金研究项目,有百余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先后获得国家教学名师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国防科工委优秀教师奖等奖励与荣誉。

于开平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生,198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00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博士学位,先后赴俄罗斯萨马拉航空航天大学进修空间站设计关键技术,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运载火箭和航天器专业访问学者。2006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学科“结构动力学”团队责任教授,航天科学与力学系副主任、力学学科大类专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模态分析与试验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总装专家组成员,《力学与实践》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航天器结构动力学与振动控制、计算力学与软件开发。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国家科技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俄国际合作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十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半数被SCI、EI检索。主编工信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一部,黑龙江省精品课程负责人。

徐敏强教授,工学博士,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学科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所所长,深空探测基础研究中心主任,深空探测着陆与返回控制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力学学科深空探测方向研究团队责任教授。目前担任 COSPAR 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局空间碎片减缓及应急合作专业技术组成员。目前主要从事航天器自主技术、航天器故障诊断技术、振动信号处理、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空间碎片演化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项。发表文章120余篇,其中SCI 检索 30余篇、EI检索8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科工委基础研究等科研项目。

胡恒山教授,物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航天科学与力学系教授委员会主任,力学学科航天学院材料力学与弹性动力学团队责任教授。哈工大首批研究生精品课程弹性动力学负责人和国家精品资源课程材料力学哈工大负责人。以地球物理和资源勘探为背景,从事固体的力学与声学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在国际上最早理论模拟了震电测井理论全波,并基于地震动电效应解释了同震电磁场,在国际期刊重要期刊JMPS、JGR、GJI、JASA 等上发表论文30多篇,是中国声学学会检测声学分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专业委员会委员。培养的研究生曾获省优秀硕士论文奖和国际权威期刊Geophys. J.Int. 优秀作者奖,是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曹登庆教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飞行器动力学与振动控制团队责任教授、“动力学与控制”学科教授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动力学与振动控制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振动与冲击》杂志编委。主要从事航天器、近空间飞行器、航空发动机等复杂机构与结构的非线性耦合动力学与振动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1996年、1999年两次赴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系进行合作研究;2000年至2006年与英国Lancaster大学物理系Robin W Tucker教授合作从事细长结构非线性动力学建模、仿真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国防973、国防预研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以及国际国内会议上发表论文260余篇,SCI、EI收录120余篇次。

王聪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所书记、副所长,力学学科水下高速航行体动力学团队责任教授。《兵工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编委,国防科工局国防基础科研应用力学组专家,兵工学会应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航天大型柔性结构动力学、振动与控制,运动体多相流动力学,水下发射技术等。主持或承担国防基础科研重点/一般项目、国防973项目子项、航天科技创新基金以及航天领域基础与预先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参编专著一部,获授权专利10余项。
二、哈尔滨工业大学
13
软科(综合)
17
校友会(综合)
12
武书连
217
QS世界
203
US排名
学校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创建于1920年,拥有哈尔滨、威海、深圳三个校区。哈工大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曾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

毕业生就业

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18年是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高校毕业生总体规模持续增长,就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和黑龙江省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围绕学生成长需求,坚持立足立德树人抓就业、立足服务需求抓就业、立足内涵发展抓就业,不断健全质量导向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和全程化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将就业思想引导、就业能力培养、就业支持服务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引导学生到大平台、上主战场、成大事业,推动毕业生更充分就业基础上更高质量就业。

        现将《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予以发布。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pdf



周边环境

哈尔滨

哈尔滨位处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西南部,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副省级市,是中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城市,它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素有“冰城”、“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美称。全市土地面积5.31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户籍总人口948.5万人。其中市区面积1019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528.4万人。拥有45个少数民族,汇集多种宗教文化,是全国唯一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并存的城市。

自然地理

哈尔滨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5.6℃,最高月平均气温23.6℃,最低月平均气温-15.8℃,冬长夏短,有“冰城”之称。全年降水量423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无霜期天数168天。哈尔滨地处平原,耕地面积197.7万公顷,且多为富含营养成分的“黑土地”。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松花江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哈尔滨中部地区,成为全市灌溉量最大的河道。全市已发现的矿种为63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5种。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14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1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1.7万公顷。列入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80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8种。

历史沿革

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是“一国两朝”发祥地,即金、清两代王朝和渤海国的发祥地。早在22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大约5000年前,哈尔滨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尔滨阿城市)建都。

19世纪末,哈尔滨已出现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896年至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成为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1932年,哈尔滨沦为日伪统治,1945年,哈尔滨从日伪统治下解放,人口已达70余万。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正式建立了人民政权,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一五”时期,哈尔滨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有13项设在哈尔滨,逐步形成了电站设备、工量具、中小轴承、轻合金材料、轻型飞机和直升机、亚麻纺织等生产基地,构筑了哈尔滨基本的工业格局,奠定了哈尔滨成为国家重要机电工业基地的地位,并迅速由一个消费城市转变为新兴工业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尔滨经历了“大跃进”和经济调整的曲折发展过程。“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挫折,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揭开了哈尔滨发展的新篇章。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先后建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了全国首家内陆港。连续举办了27届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并升级为中俄博览会、33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33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节。

近年来,哈尔滨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十强,旅游业跻身全国旅游业城市竞争力前20名,位列“中国幸福城市”第七名,全球避暑名城前20强。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被国家授予“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大美湿地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厕所革命优秀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

经济社会发展

初步测算,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8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15.8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44.5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23.5亿元,下降0.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1:22.0:66.9调整为11.9:22.1:66.0。户籍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570元,增长0.7%。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137.4亿元,增长0.1%,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2%。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4.6亿元,增长1.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7%。

【哈尔滨新区】2020年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7.1亿元,比上年增长3.5%,高于全市2.9个百分点。其中,江北一体发展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3亿元,增长3.8%,总量占新区64.5%;江南政策协同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7亿元,增长3.1%,总量占新区35.5%。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9亿元,增长7.0%。其中,税收收入37.1亿元,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4%,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4%。全年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253个,增加48个,完成投资增长22.3%。其中,开复工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1个,增加20个,完成投资增长26.6%,拉动新区投资增长15.3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全市现有科研机构78个,拥有1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3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利授权15561件,增长31.0%。其中,发明3747件,实用新型10022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3429项,成交额220.4亿元,增长6.7%。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180家,增长45.3%。全市备案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23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5家。全年获省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98项。

【教育事业】全市现有在哈普通高校50所,成人高校11所,具有研究生培养资质的科研机构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84所,普通高中102所,普通初中347所,普通小学(含农村小学网点)405所,特殊教育学校18所,幼儿园1323所。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53%。

【文化事业】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个;博物馆80个;文化馆(艺术馆)20个;公共图书馆17个,图书馆分馆137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80个;综合档案馆19个,专业档案馆3个。全市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20万户。哈尔滨电视台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99319小时;哈尔滨广播电台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97433小时。电视综合覆盖率99.99%,广播综合覆盖率99.95%。

【卫生事业】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394个(包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325个,卫生院18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6个。卫生机构床位数8.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7.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2.6万人,注册护士3.3万人。卫生机构全年诊疗2317.4万人次。

【体育事业】全市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得奖牌6枚,其中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1枚。参加国内比赛获得奖牌257枚,其中金牌83枚,银牌86枚,铜牌88枚。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3963人(二级603人,三级3360人)。开展国民体质监测2353人。全市各区、县(市)建设社会足球场77块、浇建室外公益冰场85块。

哈尔滨市花为丁香花。

城市名片

2006年8月,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城市规划局、市文化局、市广播电视局、市旅游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哈尔滨日报、新晚报和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联合举办首届哈尔滨“十大名片”人民建议有奖征集活动。征集活动历时3个多月时间,先后经历了名片推荐、市民投票、专家评审等阶段。2006年11月3日,经过主办单位对名片推荐阶段排名前20位的候选“名片”进行了综合评审,投票产生了哈尔滨市首届十大城市名片。

 

“十大名片”的产生将更好地树立哈尔滨市城市形象,增强哈尔滨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激发广大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太阳岛风景名胜区:  太阳岛坐落在我市松花江北岸,南部与江南老城区一江之隔,北部与新城区松北区相临,它以茂密的灌木林带和充沛的水域为主要资源,属江漫滩湿地草原型地貌,是著名的风景旅游避暑胜地和我国目前最大的城市沿江生态区。风景区分为东区、中区、西区,面积为38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面积为5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为88平方公里。年接待游人约一百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李鹏、乔石等先后视察过太阳岛。1989年太阳岛被黑龙江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晋升为国家AAAA级公园。 


    2002年黑龙江省政府确立了“原野风光、冰雪文化、欧陆风情、北方特色”新的太阳岛名胜风景区规划定位,重新明确了太阳岛风景名胜区38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和88平方公里的保护区面积。


    2003年市委、市政府以创建生态型园林城市为契机,以晋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目标,并将其作为向市民承诺的10件大事之一,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太阳岛地区综合整治改造工程。新增了太阳门、松鼠岛、鹿苑、阳光沙滩等,景区景点从原来的十几个增加到现在的70个,新增各类乔灌木30种,绿化面积达450万平方米,湿地资源和野生动物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初步实现了“岛在水中,园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目标,游人量年递增17%,年接待游人140万人次,免费接待日创下日接待游人20万人次的记录。目前,太阳岛风景名胜区正在申报国家AAAAA级景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中央大街步行街:  中央大街步行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被改称为“中央大街”,后发展成为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沿袭至今。她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延长米,宽 21.34米,其中车行方石路为10.8米宽。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51栋,汇集了欧洲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巴洛克式、18世纪折衷主义及现代的多种风格建筑,其中市级保护建筑17栋,包括一类保护建筑5栋(包括防洪纪念塔),二类保护建筑9栋,三类保护建筑3栋,含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展现了近300年欧洲最具魅力的文化发展史,是国内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长廊。


    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中央大街步行街确定为保护街路,1996年8月,市政府决定将其改造成步行街,历时十个月的综合整治改造后,于1997年6月1日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


    自2003年起,市政府又对中央大街步行街进行了多次综合改造。目前已建成休闲区14个,休闲区内设置了形式各异的雕塑等景观,夏季休闲区内设置花坛、冬季休闲区内制作冰雕、冰灯等景观,充分体现出旅游、购物、娱乐、休闲的功能。


    中央大街步行街是一条百年老街,书写着哈尔滨的城市发展历史,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背景。1998年,中央大街步行街获得了“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全国青年文明号”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2006年3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商局、国家质监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八部委评为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先进单位。2006年4月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57年特大洪水”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的。它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塔址由时任哈尔滨市市长吕其恩确定。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是目前哈尔滨开埠以来最年轻的一类保护建筑。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由基座塔身、喷泉、围廊和广场等四部分组成。塔的基座呈方形,上窄下宽,带有收分,由深绿色花岗碎石砌成,非常坚固耐久。基座上方采用了波浪式水泥杆,镶嵌着与真人大小一样的24位古铜色人物浮雕。塔高22.5米,塔身椭圆形,每周由20块反弧形凹槽的花岗岩组成,线条清晰,明暗对比强烈。塔身的顶部雕塑着高为3.5米的工农兵知识分子的全身立像,也有俄罗斯人参加抗洪场面。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高举着红旗,象征着在党的领导下,哈尔滨人民以英雄的姿态征服了洪水,正沿着社会主义光明大道奋勇前进,突出了攻无不克,塔镇江天的主题思想。
    纪念塔在周围布局上,以塔后身为中心设有20根科林式圆柱,顶端用一条宽带将圆柱两端的画壁连结在一起,组成一个35米长的半圆形罗马式回廊。塔基的上下两层水池,分别标志着1957年和1932年两次特大洪水的水位。而在水池之上的塔基上,一根金黄的金属线,标示着“98年特大洪水”在8月22日出现的历史最高水位。


    1990年,哈尔滨市建设部门在防洪纪念塔前的水池里安装了一组大型音乐声控彩色喷泉,给哈尔滨市增添了一大景观。


    2003年,市政府又对沿江一线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造,防洪纪念塔广场周围进行了拆迁整治,环境随之提档升级。如今,“一江、一塔、一街”三大景观已经有机地融为一体,夏观景,冬赏雪的防洪纪念塔,日平均接待中外游客十万人之众,现已成为哈尔滨名副其实的标志性建筑。它代表着这座英雄城市历史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龙塔:  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塔——龙塔,隶属于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其塔高336米,是目前世界第二、亚洲第一高钢塔。龙塔是黑龙江省综合性行业中首家通过“三标一体认证”的企业,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风景区。它是一座集旅游观光、餐饮娱乐、广告传播、无线通讯、环境气象监测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塔。
    龙塔塔体造型设计独具匠心,其内部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恐龙展、动感4D影院、孔子学堂、龙的传人蜡像馆、动手乐园、炎黄子孙圣坛、181米云中漫步惊险环、中国首家名人手型馆、186米空中飞碟餐厅,190米室外观光平台、203米金源文化展、206米祈福殿,每一处都是亮点,每一点都让龙塔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作为一个既承担信号发射功能又兼有服务功能的多用途建筑,龙塔在确保安全、高质完成信号发射任务的情况下,更加注重挖掘其服务功能,通过超前意识管理模式,强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档次,“龙的传人上龙塔”已经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时尚。自龙塔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中外宾客近万人次,实现年营业收入1700万元,年上缴利税200万元。骄人的业绩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如此残酷的今天,走出了一条属于龙塔人自己的成功之路。

 

 圣·索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的随军教堂。同年,由俄国茶商出资,在随军教堂的基础上重新修建成全木制结构教堂。4年后,又砌了一层砖墙,成为砖木结构教堂。20年代,随着东正教徒在哈尔滨市的急剧增加,原有教堂已经无法满足需要。1923年,在圣·索菲亚教堂现址进行了二次重建,历时9年时间于1932年11月完工。建成后的圣·索菲亚教堂深受拜占庭建筑风格影响,是近代哈尔滨欧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同时可容纳2000人从事宗教活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圣·索菲亚教堂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美的建筑艺术风格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其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1997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圣·索菲亚教堂、教堂广场及周边环境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辟建为哈尔滨建筑艺术广场。


    2006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实施了备受全市人民瞩目的“城市客厅”工程,对圣·索菲亚教堂广场及周边地区实施二次综合改造。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新建建筑总面积5000平方米,新增地下可利用空间1.2万平方米,同步实施景观、绿化、灯饰亮化一体化工程。


    圣·索菲亚教堂在推动我市多元文化建设,促进我市对外开放、友好往来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在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个以冰雪活动为载体的地方性节庆活动,创办于1985年,初名为哈尔滨冰雪节。2001年在第17届冰雪节中提升为“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世界上活动时间最长的冰雪节。


    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与日本札幌、加拿大魁北克的冬季狂欢节和渥太华的冬乐节齐名,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气氛最热烈、活动时间最长的冬令盛典之一。充分展现了哈尔滨人民的粗犷、奔放、勇敢、坚毅、创新,而又细腻的性格特征。


    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已经远远超出了冬季和冰雪的范畴,它已经深入到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有力地推动冰城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


    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哈尔滨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必将与时俱进地推动哈尔滨走向世界。



    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中国“三大音乐盛会”之一,1996年由地方音乐会晋升为国家级音乐盛会。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始终坚持专业与业余结合,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相结合,室内演出与广场演出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实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办会宗旨,现已成为哈尔滨人民的文化节目,是哈尔滨人热爱生活,善于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力写照。
    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在凝聚人心、加快文化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着“国际化方向、国家级水平、群众性参与”的定位,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与时俱进,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极大地提高了哈尔滨的知名度。

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  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简称哈洽会),是中国政府批准举办的大型对外交易会之一。哈洽会自1990年创办至今,已经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十七届。已经成为中俄经贸合作著名展会,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经过17年的不懈努力,哈洽会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对外开放。哈洽会平均每届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会参展,累计参会中外客商达130万人次。哈洽会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品牌,有力推动了我省的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二是牵动了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前17届哈洽会的总成交额近900亿美元。有关研究表明,会展业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带动系数为1:5,间接带动系数可达1:9,有力促进了我省的贸易和投资,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在改善投资环境、打造哈尔滨国际城市地位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强化了我省对俄经贸合作大省的地位。自创办之日起,在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哈洽会已经牢固确立了中国对俄经贸第一展会的地位,也使黑龙江成为国内各省市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对俄经贸合作的重要通道和桥梁;四是带动了全省会展业的发展。在哈洽会的牵头、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下,我省建成了一流的展馆,培养了一批专业会展人员,使我省会展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

 哈尔滨啤酒:  哈尔滨啤酒始于1900年,由俄罗斯商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创建,它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品牌。经过百年的发展,哈尔滨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国内第五大啤酒酿造企业。作为东北啤酒市场的佼佼者,它在我市占有66%的市场份额,在全国占有5%的市场份额。2002年,该公司成为首家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称号的黑龙江企业,并于三年后再度当选,成为全省首家连续两度勇夺这一殊荣的企业。2004年,该公司被全球领先啤酒酿造企业集团安海斯-布希公司收购,成为其旗下的全资子公司。近五年来,该公司经历了一系列收购和工艺优化,实现了产能翻一番的目标。目前,公司共有8000多名全职员工,并在国内四省分设13家主要酿造厂,年生产能力达到190万千升。 

    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哈尔滨啤酒集团有限公司的旗舰品牌“哈尔滨啤酒”始终保持着纯正清爽的口味和干净利落的口感,为一代又一代的啤酒爱好者带来美好的生活享受。如今,“哈尔滨啤酒”成功延续其经典的口味和出众的品质,成为国内有口皆碑的中高档啤酒品牌。随着“哈尔滨啤酒”走向全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有机会品尝到中国历史最悠久、品质超群的啤酒。
    哈尔滨啤酒集团有限公司长期以来积极参与各类慈善事业,回馈社会。安海斯-布希公司通过设立哈尔滨城市发展基金,协助该公司进一步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总投资为800万美元的哈尔滨城市发展基金在资助教育、培训和医疗项目的同时,还为有志在中国投资的国际企业举办论坛。此外,由哈尔滨城市发展基金赞助的“哈尔滨啤酒节”,在促进啤酒业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哈尔滨作为旅游名城的魅力。同时,该公司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援助活动,如阳光助学活动,抗洪赈灾活动,松花江水污染,情系家乡人活动等,为哈尔滨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冬泳:  冬泳运动是哈尔滨家喻户晓的一项冬季体育项目,是由俄罗斯侨民按东正教的教规给人授洗礼的习俗演变而来。到了八十年代初,哈尔滨的一些游泳爱好者,开始了冬季在松花江游泳的尝试。 1983年 12月哈尔滨市成立了冬泳协会。
    哈尔滨冬泳场地设在冰天雪地的松花江江面上,冬季气温多在零下20度以下,寒风刺骨,因此被称为“冬泳圣地”。
    自1985年哈尔滨首届冰雪节开始,市政府就把冬泳列入冰雪节的重要项目。通过冰雪节,哈尔滨的冬泳爱好者,向世人展示了不俱严寒、挑战自然、战胜自我的精神风貌,至今已有近百万的游人,观看哈尔滨的冬泳,它已成为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上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困难生资助办法

学校对特困生非常重视,哈工大不让一个家庭困难的学生因为困难而辍学。

国家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是由国家设立用于资助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一等每人每年4000元,二等每人每年3000元。国家助学金每年评定一次。

社会助学金

社会助学金是由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在学校设立,旨在资助在校期间成绩优良、生活俭朴、积极上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现设有新鸿基地产郭氏基金助学金、中国进出口银行黑龙江分行扶优帮困助学金、博世助学金、久智助学金、秀珍助学金、燕宝助学金、丰田助学金、新长城助学金、CASC助学金、富达房地产助学金、新疆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春华秋实西部助学金以及各类针对专业所设的院系助学金等四十余项助学金。

绿色通道

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入学报到开辟“绿色通道”,即入学时确因家庭经济困难不能按时缴纳学杂费的建档立卡、城镇特殊供养、农村五保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根据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如实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将根据实际具体情况给予办理缓交学费、先行报到的手续,使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正常入学。

国家助学贷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来解决学费问题。国家助学贷款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由中国人民银行委托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及部分地方正规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银行信用贷款。学生可在生源地教育部门指定的银行办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或到学校报到后在学校当地指定的中国银行办理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贷款政策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一致。
勤工助学薪酬

学校设立专项资金,每年在校内累计提供大量适合学生从事的勤工助学岗位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常生活困难,包括助管、助教、助研、劳动服务等多种岗位,使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同学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锻炼能力,拓宽视野,实现资助育人的助学目标。



加分政策

哈尔滨工业大学调档时,原则上认可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给予的加分。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加分条件,只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增加的分值不得超过20分。


  中专 2022-08-12 17:00

相关问答

  • 职中

    202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专业剖析

    1楼

    202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专业剖析

  • 职中

    201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在河北录取分数线

    2楼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北工程力学2015一批理科672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北工程力学2015一批理科672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北工程力学2014一批理科677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北工程力学2013一批理科639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北工程力学2012一批理科647哈

  • 职中

    201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低分是多少?

    3楼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哈尔滨工业大学江苏工程力学2015一批理科380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北工程力学2015一批理科672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工程力学2015一批理科672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工程力学2015一批理科672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工程力学2015一批理科634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北工程力学2015一批

  • 职中

    201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在安徽录取分数线

    4楼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哈尔滨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力学2015一批理科661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哈尔滨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力学2015一批理科661哈尔滨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力学2014一批理科609哈尔滨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力学2013一批理科610哈尔滨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力学2012一批理科638哈

  • 职中

    201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在山东录取分数线

    5楼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工程力学2015一批理科672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工程力学2015一批理科672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工程力学2015一批理科672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工程力学2015一批理科672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工程力学2014一批理科681哈

  • 职中

    201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在吉林录取分数线

    6楼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工程力学2015一批理科634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工程力学2015一批理科634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工程力学2014一批理科648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工程力学2013一批理科637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工程力学2012一批理科619哈

  • 职中

    201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在江苏录取分数线

    7楼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哈尔滨工业大学江苏工程力学2015一批理科380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哈尔滨工业大学江苏工程力学2015一批理科380哈尔滨工业大学江苏工程力学2014一批理科382哈尔滨工业大学江苏工程力学2012一批理科381哈尔滨工业大学江苏工程力学2011一批理科374

  • 职中

    201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在湖北录取分数线

    8楼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北工程力学2015一批理科612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北工程力学2015一批理科612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北工程力学2014一批理科619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北工程力学2013一批理科610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北工程力学2012一批理科605哈

  • 职中

    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力学(航空航天类大类招生)怎么样,好不好?

    9楼

    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力学(航空航天类大类招生)是公办本科专业。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力学(航空航天类大类招生)在黑龙江省排名第1。黑龙江省开设工程力学(航空航天类大类招生)院校排名在靠后的院校: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

  • 职中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怎么样,好不好?

    10楼

    专业介绍力学类工程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层次本科学制四年专业剖析哈工大力学学科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几个力学学科之1952年建立全国第一个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教研室,1958年创办工程力学专业,是当时我国工科力学学习前苏联的教学基地。60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