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最高/最低分) | 扬州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2021 | 综合 | -/594(普通类一段) | /()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2020 | 综合 | -/608(普通类一段) | /() |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最高/最低分) | 扬州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2021 | 物理类 | -/569(本科批) | /()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2020 | 理科 | -/375(本科一批) |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山东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94 |
新疆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10 |
甘肃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I段 | 普通类 | 524 |
陕西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2 |
四川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5 |
重庆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08 |
湖南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3 |
河南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5 |
安徽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0 |
江苏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在青岛校区学习)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9 |
黑龙江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47 |
河北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8 |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电学、力学、自动控制、能源科学、热学、系统工程等方面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新能源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技术经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的培养规格和要求是什么?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与转换、风电机组设备、电气设备及自动化技术等的基础理论,接受新能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获得从事新能源工程相关领域工作所需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政治理论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以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热工基础、机械学、电工与电子学、风力机空气动力学、自动控制原理等; 3.获得较好的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综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熟悉国家关于新能源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具有国际视野,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6.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7.达到本培养方案规定的总学分要求和各分学分要求。
本专业的主干学科是什么?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电气工程。
本专业主要学习哪些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热工基础、机械设计基础、风力机空气动力学、金属工艺学、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光伏发电原理与应用、太阳能光伏控制逆变技术、光伏系统设计与施工、风力发电原理、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电机组检测与控制、风电场电气工程、风力发电场等。
本专业学制几年、授予什么学位?
四年 工学学士学位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江苏 | 能源动力类(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36 |
云南 | 能源动力类(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1 |
贵州 | 能源动力类(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11 |
广西 | 能源动力类(5800元/年,包含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2 |
福建 | 能源动力类(含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7 |
安徽 | 能源动力类(5800元/年;含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5 |
吉林 | 能源动力类(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16 |
辽宁 | 能源动力类(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3 |
山西 | 能源动力类(包含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B段 | 普通类 | 538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开展“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学校还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管理人才的摇篮”,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2017年、2022年均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追溯学校历史,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隶属燃料工业部,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格局。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国家四大石油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协议。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华东)立项建设青岛校区。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8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2006年10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试点高校之一和承担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32家部属高校之一。2014年4月,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协议。2018年12月,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东营校区调整为东营科教园区,办学主校区调整到青岛。
学校总占地面积5000余亩,建筑面积130余万平方米,发展形成了“两校区一园区”(青岛唐岛湾校区、古镇口校区以及东营科教园区)的办学格局。青岛两校区地处迷人的帆船之都、海滨之城,享有极高美誉的青岛,东营科教园区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生态之城、石油之城——山东东营,“两校区一园区”均位于“蓝黄”两大国家战略重点区域,同时青岛两校区还处于2014年新设立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学校建有研究生院,有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等16个教学学院(部),以及荟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自主设置二级学科,9个博士授权自主设置交叉学科,2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1个本科招生专业,11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化学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业催化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等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地球物理学等6个一级学科进入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全国前十名。
学校教育体系完备,各类教育层次结构合理,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8900人、研究生9400余人,留学生97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人才培养质量品牌,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从广大校友中涌现出大批杰出人才,走出了30位两院院士以及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自国家实行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政策以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27年保持在90%以上,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2011年入选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9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7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100余人,博士生导师329人。有两院院士8人(含双聘),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3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5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5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人;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教学团队11个。
学校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物探及勘探开发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非常规油气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4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60多家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4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实质合作交流关系。聘请了百余名著名专家、知名人士为我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近年来,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逐步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建校近70年来,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正向着“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奋力迈进。
扬州大学坐落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学校前身是1902年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其农科和代办的文史专修科西迁扬州,组建苏北农学院和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其他4所院校也在同时期相继在扬建立或迁来扬州办学。1992年,学校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30700多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16200多人。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1个,博士后流动站20个;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优势学科7个,“十四五”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0个,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工程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环境生态学、微生物学等11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
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高。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6个、二期项目18个,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优秀研究生工作站22个,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项目8个,1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临床医学及师范类专业认证和评估。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6项和国家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学校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实施扬州大学本科专业品牌化建设与提升工程,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育人,积极打造“一院一品”,实行第二课堂学分制,推动第一第二课堂融合发展。学校混合教学改革案例入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混合学习白皮书》,连续七次捧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多次荣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并捧得“优胜杯”,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3项,获评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04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学校师资质态持续优化。全校现有教职员工60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2700多人,医护人员20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400多人,博、硕士生导师3500多人,自主培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外籍院士2人,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A类入选者(含青年)10人、B类入选者9人,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4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
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拥有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1个,部、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5个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研究院(基地)5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目前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700多项,年科技总经费8.2亿多元,共有17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研制的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VII株)获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连续9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重大)、重大招标项目,1项成果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十三五”以来,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7项(第一完成单位5项),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全覆盖”;获得部省级自然科学类成果奖116项(第一完成单位),其中一等奖14项,人文社科类部省级成果奖74项(第一完成单位),其中一等奖16项。
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积极推进智库建设,1项成果转化为全国政协重点提案,多项成果获国务院和江苏省领导批示。完成《扬州通史》编撰工作。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有校企联盟950多个,省级校地研发平台32个,校外科技推广基地380多个,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工作已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格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多次荣获国家和部省级表彰。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依托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阿10+1高教合作、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等项目和平台,先后与56个国家(地区)的283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学校获批全国首个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基地,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5个,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智项目40项。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包括接受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和招收港、澳、台学生的资格,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广泛开展留学扬大行动计划,海外学生2400多人,生源国80多个,2所孔子学院、1所孔子课堂4次获评全球孔子学院先进集体。
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全面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学校建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获评“全省首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实践基地”,连续被评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校党委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
合并办学30年来,学校走过了一条“联合—合并—调整—提高”的改革发展之路,形成了文科底蕴深厚、农科优势突出、科学人文交融、分类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被中央领导同志誉为“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校园占地面积60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60多万平方米。全校固定资产总值63.4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49亿元,图书馆藏书490.52万册,拥有直属附属医院、实习工厂、实验农牧场、动物医院等一批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荣获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等荣誉。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梦想开启新征程。扬州大学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和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作出的“优化组合、转型化合”重要指示精神,发扬“坚苦自立”的校训精神,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走提高质量、彰显特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力聚焦一流,全面深化改革,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
(一)奖学金:设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朱敬文奖学金等10余项,年发放金额约610余万元;
(二)助学金:设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助学金、朱敬文助学金等数项,年发放金额570余万元;
(三)勤工助学基金:年发放金额380余万元。
(四)贷学金:考取我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办法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1、凡录取的新生(户口在县及县以下),可由其家长或法定监护人凭本人身份证和扬州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到户籍所在地农村信用社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具体贷款金额由农村信用社参照我校的学费、住宿费和扬州地区基本生活费标准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信用状况等自主核定。
2、凡录取的新生,可由其家长或法定监护人凭本人身份证、所在城市街道(农村乡镇)民政部门出具的经济困难证明,入学并取得学籍后,向学校所在地银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贷款金额为每生每年不超过6000元。
扬州大学学前教育(师范类)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学前教育(师范类)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学前教育(师范类)就业前景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学前教育(师范类)专业介绍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
扬州大学小学教育(师范类)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小学教育(师范类)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小学教育(师范类)就业前景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小学教育(师范类)专业介绍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
扬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就业前景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专业介绍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
扬州大学社会工作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社会工作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社会工作就业前景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社会工作专业介绍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社会工作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二个
扬州大学法学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就业前景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法学专业介绍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法学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
扬州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前景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经济
扬州大学金融学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
扬州大学经济学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学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学就业前景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经济学专业介绍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学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
扬州大学哲学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哲学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哲学就业前景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哲学专业介绍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哲学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