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
| 2017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322 | 74266 |
| 2017 | 软件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323 | 72553 |
| 2017 | 数学类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324 | 70757 |
| 2017 | 化学类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324 | 70757 |
| 2017 | 物理学(师范)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325 | 68984 |
| 2017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327 | 65462 |
| 2017 | 历史学类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330 | 17300 |
| 2017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330 | 17300 |
| 2017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330 | 17300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掌握 计算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实践 的初步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能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 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学习计算科学、软件工程相 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软件工程的基本训练,具有软件开发实践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经 验、软件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以及基本的工程素养,具有初步的创新和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团 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基本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 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 学与管理学知识;
3.掌握计算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核心概念、知识结构和典型方法;
4.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评审、测试、 维护以及过程与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了解软件工程规范和标准;
5.经过系统化的软件工程基本训练,具有参与实际软件开发项目的经历,具备作为软件工 程师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能力;
6.具备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权衡和选择各种设计 方案,使用适当的软件工程工具设计和开发软件系统,能够建立规范的系统文档;
7.充分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具备个人工作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 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8.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9.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理解软件工程技术伦理 的基本要求;
10.了解软件工程学科的前沿技术和软件行业的发展动态,在基础研发、工程设计和实践等 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1.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系统的各种解决方案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具备 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2.具备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自觉学习随时涌现的新概念、新模型和新技术,使自己的专 业能力保持与学科的发展同步。
主干学科:软件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计算基础、数学和工程基础、职业实践、软件系统建模与分析、软件系统设计、 验证与确认、软件演化、软件过程、软件质量、软件管理。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括号内为理论授课+实验学时数):离散数学(64学时)、计算系统基础(64+48学 时)、计算与软件工程I(个人级软件开发)(48+48学时)、计算与软件工程Ⅱ(小组级软件开 发)(48+48学时)、计算与软件工程Ⅲ(团队软件工程实践)(16+96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 (64+48学时)、操作系统(48+48学时)、计算机网络(48+48学时)、数据库系统(48+48学 时)、软件需求工程(32+32学时)、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32+32学时)、软件构造(32+32 学时)、软件测试与质量(32+32学时)、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32+32学时)、计算机组织 结构(限选)(48学时)、软件工程统计方法(限选)(48学时)、软件过程与管理(限选)(32学 时)。
示例二:程序设计基础(32学时)、面向对象的编程与设计(32学时)、数据结构(32学时)、 离散结构(32学时)、操作系统(32学时)、数据库系统(32学时)、计算机网络(32学时)、软件工 程概论(32学时)、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32学时)、软件体系结构(32学时)、软件项目管理 (32学时)、软件测试技术与实践(32学时)、计算机应用与编程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面向对 象与交互式应用开发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数据 库应用系统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软件系统构思综合训练(实验64学时)、软件工程综合实 践(实验64学时)。
示例三(括号内为理论授课+实验学时数):程序设计基础(60+20学时)、离散数学(64学 时)、面向对象程序设计(40+16学时)、数据结构(60+20学时)、计算机组成与结构(52 +12学 时)、操作系统(62 +10学时)、数据库概论(52 +12学时)、软件工程导论(40+8学时)、网络及其 计算(56+16学时)、软件建模技术(30+10学时)、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32+8学时)、软件项目 管理(32+8学时)、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实验8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程序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操作系统实验、数据库设计实验、系统分析 与软件建模实验、软件系统设计实验、软件测试实验、专业综合实践。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介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始建于2000年,为商学院最早建立的本科专业之一。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北京、上海、石家庄及全国各地的外贸、外企、银行、证券公司、海关、大型国企、大型私企等单位和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以及自主创业。培养模式为“扎实的经济学基础+流利的英语能力+良好的专业素质+通识的管理技能”。2014年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规律,能够熟练使用一门国际通用的外国语言,能在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实际业务,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应用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操作能力和分析方法;
能够较好地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熟悉本国和主要贸易大国的贸易发展方针、政策和法规;
熟悉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理论前沿和行业需求;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熟练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具有能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具有综合不同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4.学制与学位
全日制本科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四至六年内完成学业;毕业最低学分不得低于155学分;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5.主要实践环节
常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见习与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军事训练、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等。
教学练习与见习——教学过程进行课堂练习(模拟操作),到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有关政府机构见习,增强感性认识。
毕业实习——安排学生到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有关政府机构进行国际贸易业务的实践锻炼。这也是社会适应性实习,它不仅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检验,而且是对教育、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检验,如教师的社会适应性、教学内容的社会适应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毕业论文——是检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初步能力的重要方式。根据所学专业知识,能够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科研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能顺利通过答辩。
军事训练、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是为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劳动意识和社会意识,为贯彻兵役法中“高等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的规定,以及国家教育部有关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规定,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军事训练、义务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回报社会的思想。
1、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物理学及相关前沿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培养能将物理学应用于技术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经过学习和训练,本专业学生应具备在物理学及相关学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能达到毕业后从事研究、教学、技术应用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要求。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接受科学思维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具有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作风和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和能力:
(1)具有职业道德和爱国敬业精神;
(2)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比较系统扎实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具备本专业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职业安全意识;
(3)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相关工程技术的初步知识;
(4)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应用外语的交流能力以及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普及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能力;
(5)具有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科技开发能力;
(6)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7)对近代物理学和物理学的新发展在高技术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物理学相关学科和技术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3、学制与学位
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四至六年内完成学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55学分;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4、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热学,电磁学,光学,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原子物理,普通天文学,C语言程序设计,电工学,电子线路,网络通信,教师职业行为概论,近代物理实验,电子线路实验,电工实验,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实习,毕业论文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以及建筑设施智能化工程的 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设备调试、运行管理、设备研发、产品营销等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 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公司、设备制造企业、管理部门等从事没计、研 发、生产、施工、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建筑环境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 工程力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建筑、机械、自控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接受建筑环境与能源供给系 统的工程设计、设备开发与使用、施工组织与安装、系统运行调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本 专业领域的规划、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 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等相关的自然科 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良好的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工程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 的意识;
4.掌握扎实的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基础理论知识 及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理论提出解决工程应用的技术方案的能力,并具有解决一般 专业工程问题的能力;
6.具有能够参与生产及运行系统的设计以及系统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能够进行产品开 发、设计、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
7.具有获取信息和职业发展学习的能力;
8.具有建筑环境控制、能源供给及节能技术工程中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9.了解有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及法规和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10.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土木工程、热学。
核心知识领域:热科学原理和方法、力学原理和方法、机械原理与控制、电学与智能化控制、 建筑领域相关基础、能源应用技术、工程管理与经济、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工程热力学(64学时)、传热学(48学时)、热质交换原理与应用(48学时)、流体力 学(48学时)、流体输配系统(48学时)、工程力学(48学时)、机械设计基础(I、II)(80学时)、电 子与电子技术(64学时)、建筑自动化(48学时)、建筑环境学(32学时)、建筑概论(32学时)、建 筑环境测试技术(32学时)、暖通空调(64学时)、城市能源系统(48学时)、工程项目管理(32学 时)、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48学时)。
示例二: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104学时)、理论力学(56学时)、材料力学(56学时)、机械设 计基础(48学时)、自动控制(48学时)、电工技术与实验(68学时)、电工电子技术与实验(68学 时)、工程热力学(64学时)、传热学(64学时)、流体力学(64学时)、建筑环境学(48学时)、流体 输送管网(48学时)、热质交换理论与设备(48学时)、暖通空调(112学时)、冷热源(64学时)。
示例三:传热学(64学时)、流体力学(64学时)、工程热力学(64学时)、建筑环境学(32学 时)、流体输配管网(56学时)、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32学时)、供热工程(48学时)、空气调节 (56学时)、锅炉与锅炉房设备(48学时)、制冷技术(40学时)、通风工程(32学时)、燃气供应 (32学时)、建筑环境测试技术(32学时)、建筑设备自动化(32学时)、建筑设备安装技术(24学 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形式。实验包括基础实 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及研究性实验3个环节;实习包括金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生产(运 行)实习;设计包括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热工流体实验、建筑环境实验、暖通空调实验、能源设备与系统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河北地质大学2017年江苏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地质类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12分,地理信息科学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13分,材料类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13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13分,土木类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13分,测绘工程理科录取分数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2017年江苏各专业录取分数线:会计文科录取分数线为267分。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2017年江苏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17会计文科专科批普通类

河北美术学院2017年江苏各专业录取分数线: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艺术类录取分数线为400分,动漫设计艺术类录取分数线为452分。河北美术学院2017年江苏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17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艺术

河北科技大学2017年江苏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工商管理类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20分,工业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21分,电子商务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21分,金融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21分,英语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21分,车辆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2

2021年河北师范大学江苏省招生专业:化学、家政学、物理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软件工程、生物技术(中外合作办学)(该校要求报考该专业外语成绩不低于110分)、经济与贸易类、历史学类、家政学、外国语言文学类(只招英语考生)(口)、数学类、外国

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江苏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31分,软件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31分,化学类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33分,数学类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34分,物理学类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35分,历史学类文科录取

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江苏各专业录取分数线:经济与贸易类文科录取分数线为339分,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考生)文科录取分数线为339分,家政学文科录取分数线为340分,历史学类文科录取分数线为341分,中国语言文学类文科录取分数线为341分,

河北师范大学2020年江苏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家政学文科录取分数线为347分,历史学类文科录取分数线为350分,经济与贸易类文科录取分数线为350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51分,中国语言文学类文科录取分数线为351分,外国

河北师范大学2021年江苏各专业录取分数线:生物技术(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物理类录取分数线为477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物理类录取分数线为510分,软件工程物理类录取分数线为510分,家政学物理类录取分数线为510分,经济与贸

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江苏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22分,软件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23分,数学类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24分,化学类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24分,物理学(师范)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25分,国际经济与